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教育应注重职业化人格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鸣 《教育探索》2000,(11):78-79
一、职业化人格的界定  所谓职业化人格,是指个体在适应与发展社会职业肯定的过程中,由于将职业规范加以自我内化,所逐步形成的一定的人格模式。高职教育中的职业化人格是一种准职业人格。因为,在校受教育者还没有完全彻底地进入社会职业的生存状态,仍处于“书生意气”向“社会职业人”的过渡时期,他们担当的社会角色,仍保持着一种社会职业的“预演进行状”,实质上是由一种“非独立人 (学生 )”向“独立人 (社会工作者 )”不断转化与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化”的过程中,重在其人格之中熔铸更多的职业意识、职业知识技能、职业规范…  相似文献   

2.
任永生 《河北教育》2014,(12):48-48
经常听到对基础教学的批评,认为中国教育中没有批判思维教育,学生缺乏批判思维,对大学教学不适应。持错误教育观的人,把“批判思维”简单理解为“反对意识”,而在社会特殊时期,“反对”会等同于“反动”;不仅批判思维,只要是“不同意见”,就存在危险性。至今,教育界仍然没有多少人能准确理解“批判思维”的内涵。人有独立意志和思考能力,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成为现代公民。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意味着很难具有完整人格。  相似文献   

3.
成尚荣 《中国德育》2010,(12):10-13
公民以独立人格为前提,公民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为旨归。这就必须解放学生,首先让学生真正像个学生,才有可能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民。要把学生从过度的忙碌、过度的规范以及对“幼稚”的年龄歧视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自己长大,勇敢地长大。解放学生必须给学生搭建成长的平台,对当下的学生社团、课外兴趣小组以及“体制外”的学生组织应当重新审视并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4.
冯雪峰在强劲的主流艺思潮之下坚持独立的思考,试图冲破艺与政治关系问题上的“左”倾教条主义,始终坚持反对宗派主义,竭力扭转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倾向。深刻的理论之所以难以付诸实践,不能不归咎于那“大”“小”化背景的强力限制。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中小学教育工作中,教师改变教育观念是一个重要环节。其中,教师的学生观又是一个核心。在学生观问题上,过去我们总认为,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是不懂事、不成熟的,就是要老师“管”的。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和学生很难成为平等的“人”,学生的人格、尊严、心灵、需要就不容易得到尊重。相形之下,新型的学生观则认为,学生虽然不成熟,但他们首先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完整的、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人”,师生之间不应该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关系。在师生关系问题上,过去我们强调“爱”学生…  相似文献   

6.
人格在不同的化中应该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这是人格跨化研究的信念。他们把研究重点放在不同化的承载——各种群组上,对他们的人格进行多项比较研究。结果与预期的相反,他们找到的更多的是这些群组之间在方方面面的差异。已有的跨化人格研究没有得到多少具有一致性的结论。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还必须克服许多困难。在方法学上,尽管化主位法和化客位法在理论上大有前景,可是目前它们还只是一种指导思想,都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7.
大学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造就德才兼备之人才虽然在学界早已达成共识,然而在实践中却时有背离。高教领域的趋利倾向,时隐时现的形式主义,学生人格培养上的“无为”与“不为”,以及整个教育环境的庸俗化,对大学教育宗旨的实现带来了种种不良的影响。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应坚持大学教育人格塑造的宗旨,维护大学教育中学术自由的原则,争取大学相对独立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8.
“两性化”人格是指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较强的肯定性男性特质和肯定性女性特质的 人格类型。性别差异心理学和性度心理学通过分析发现同时具有两性积极特质的人心理更健 康。具有“两性化”人格的人表现为既独立又合作,既敏感又豁达,既果断又沉稳,既自信 又谨慎,既热情又成熟。他们素质高,工作能力强,有较强的可塑性和适应性。随着社会的 不断发展,未来社会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不断提高男女两性心理品质水平,使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具备两性中的优秀心理特质,才能提高人类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  相似文献   

9.
程朱在构建自己的理想人格时,是以“圣人”、“贤人”和“君子”作为他们的理想人格的,从结构上来讲,三者是合一的,从层次上来讲,三者又有实践主体的区别,程朱理想人格在塑造和实现过程中,由于与实践结合得并不紧密,存在着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的矛盾;理想人格与个性自由的矛盾,理想人格与“人欲”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改变作文教学的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爱因斯坦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当放在首位,而不应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写作要有所“发现”,有了这种“发现”,并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才能运用自己的语言写成文章,因此,学生必须独立观察,独立思考、独立表达。一句话,必须要有一种独立精神。在作文教学中,独立精神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可以从三方面进行:首先,要让学生惯写“为什么”,培养他们的否定精神,保持他们的好奇心。在作文教学中,哪怕一个看似非常浅易的问题,教师也要认真对待。因为,重视每一个…  相似文献   

11.
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社会变革加剧,士的作用得以发挥。他们掌握化,独立地进行精神生产,同时,士的独立人格也被树立了起来。士能够保持高度的人格尊严,藐视王公贵族,敞屣权势利禄,重义轻利。士人的光明人格与高尚精神激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追求真理的人们在主观修养的道路上愈走愈高。  相似文献   

12.
经济人格是指人们通过自身生产性的活动所形成的心理特性与性格特征,它是社会人格形成的基础,中国古代士人缺乏真的独立意识,这不仅表现为政治道德观念上的依附性,更表现为经济生活对封建政权的依赖性,明末清初的李渔,则以其化选择,艺术经营异化了“本业治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士人经济人格的独立性,在当时具有逸出常规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泰戈尔、尼采的“生命哲学”是对宇宙本原的亲证和对生命本身的礼赞;他们所理想的“人格模式”则全无生物学上的意义,而是一种境界、一个流程;他们的宗教意识是一种人道、艺术的宗教,蕴含着对高度的人性解放和审美意义的追求。本通过对泰戈尔、尼采的生命哲学、人格模式、宗教意识的比较分析,以求化他对化诠释的合理性、科学性,从而寻求两种化间相互重叠的边界,最终亲证人类自身存在的意义与终极价值的契合。  相似文献   

14.
庄子生活在战乱频仍的战国中期,学识渊博,一生穷困,《庄子》一书,“寓言十九”,庄子运用寓言,批判当时社会现实,反对偶像崇拜和等级权威,摆脱世俗礼教的束缚,选择避世退隐的人生道路,庄子思想的本质特征是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使人能够按其本性自然地生活:“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日益发展,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以及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独立人格的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在班集体建设中,班主任应当把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作为班级建设的核心目标。因为没有独立人格,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意识,因此,我们要培养具备民主和法制意识的精神文明建设者,就不可不重视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一、重视儿童的真实活动儿童教育家皮亚杰深刻指出:“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儿童具有他自己的真实活动,如果不真正利用这种活动,教育就不能成功。”儿童的学习,表现为儿童心智上的特征,目前一种被认为是…  相似文献   

16.
宗婷 《辅导员》2009,(7):45-45
把“以人为本”贯彻到学校教育实践中去,最终就要落实到对学生的人格设计上来。不可否认,教育要站在高处,以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意义为核心,并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等各个方面,努力“唤醒”人格,使学生成为“独立的人”。然而,深入具体学科,我们又如何授其知识、启其智慧、育其身心,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爱好、性格、特长,在自己的轨迹上健康成长呢?本文试以语文学科为例,浅析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渗透人文教育,“唤醒”学生“独立”的人格。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和化兹华斯是中英学史上田园诗的双壁,他们性格中都有“静”和“动”的成分,但他们对他们所生活的自然和田园的体认有着巨大的差异。从他们对自然和田园生活描绘的广度上来说,华兹华斯为我们展现的社会画卷多姿多彩,从这点上来说华兹华斯胜于陶渊明;从他们对自然和田园生活表现的深度上来说,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完成了人格与精神的升华,达到了物我交融的程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陶渊明胜于华兹华斯。本的结论是:陶渊明的自然是自己的自然,华兹华斯的自然是自然的自然。  相似文献   

18.
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主要表现为淡化政治“情结”,追求独立意志、思想自由、以及不依傍其他阶层而生活等,而这种独立性的发展受到社会政治的、经济的和自身化知识等条件的制约。当前,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磨砺,就是要关注社会改革的现实,坚持批判性的职责,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胡适、周作人和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早期学散的始作俑,他们以“个人”为化价值主体,执守着“旁观”的独立自由精神和反对的精神;作为学散,中西化视界观照中的民族化新创意识是重要的人品格;而以生命的余裕祈想人生的闲适美学,最切近散本然之美,具有深远的意味。  相似文献   

20.
顾冬梅 《文教资料》2006,(6):100-100
“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受教育者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把“以人为本”贯穿于教育教学实践并最终落实到学生人格设计上,这就要求教育者站得更高,能够以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意义为核心,进而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等多方面去“唤醒”学生人格,努力使他们成为“独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