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墨菲从政治的对抗性及建构集体认同的内在要求出发,在批判自由主义和后现代多元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包容差异的新型政治联合形式,即抗争性多元主义,以实现多元基础上的部分统一,重构政治认同.这种民主政治构想将政治以抗争性、认同以差异性为理论前提,把建构多元化集体认同和冲突性共识作为目标,以抗争模式来表现冲突,力图维系自由逻辑与民主逻辑之间的张力.墨菲关于政治对抗性、同一性与多元主义关系的理解,对于我们正确分析当代政治冲突具有理论借鉴价值,而其多元对抗的民主政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也需要审慎反思.  相似文献   

2.
生产力发展的持续性,使既定社会生产关系不能适应新的生产力的需要,从而引发新生产力基础上的新生产关系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发生矛盾,这种不同生产力代表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及其调节有赖于建立新的利益格局。建立新制度的要求与旧制度的护持之间的冲突,可以通过同质社会制度更替和异质社会制度更替两种模式来解决。当对立与冲突仅仅是在统治阶级内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展开时,通过政党之间的统治与治理权利转换,实现同质社会制度的更替。相反,当对立与冲突在不同阶级之间展开时,必然通过被统治阶级的极端对抗方式而使二者发生质的移位,实现异质社会制度的更替,社会制度正是通过这样的过程不断更替跃升的。  相似文献   

3.
答: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还是有阶级的社会,但不是阶级社会。因为阶级社会这一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是指一种社会制度来说的。这种社会制度的最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一个阶级剥削、压迫另一个阶级的阶级对抗社会。在这种社会中少数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剥削、统治多数被剥削阶级,是一种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在社会发展史上,奴隶社会、封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观点不仅揭示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 ,还揭示了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性矛盾。差异总是无条件地存在着。毛泽东同志认为 ,世界上的每一差异中就已经包含着矛盾 ,差异就是矛盾。但是 ,普遍存在的差异又可以分为对抗性差异和非对抗性差异 ,即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对抗性矛盾作为矛盾斗争的一种重要形式 ,是指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包含着对抗性质 ,一般要采取外部冲突形式去解决的矛盾在社会生活领域表现为对立双方在根本利益相互冲突的基础上产生的矛盾。非…  相似文献   

5.
袁杰 《天中学刊》2011,26(4):20-23
目前,学界对阶级社会的和谐问题几乎没有关涉,从而使得社会和谐理论链条存在一个重要缺环。对当前两种最具代表性的和谐概念进行逻辑推理,可以得出阶级社会的和谐具有虚伪性质的结论;在历史展开的基础之上,依据唯物史观,以历代阶级社会生产方式为主线,参照对国家及其暴力设施和哲学、宗教等意识形态的剖析,被遮蔽的阶级社会和谐的虚伪性质得以敞开;通过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分析与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和谐的虚伪性质得到进一步彰显。  相似文献   

6.
贡斯当认为,人类历史上总共出现过两种不同性质的自由,古代人的自由是一种积极的政治自由,而现代人的自由是一种法律状态下的个人自由.两种不同性质的自由之间虽然存在着一定内在张力但不可偏废任何一方,政治自由必须首先建立在个人自由的基础上,而个人自由的实现也需要通过政治自由才能获得保障.通过不断完善代议制政治制度框架,"政治自由"与"个人自由"的和谐共存局面终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后马克思主义的去阶级政治突出之处在于它全面瓦解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赖以存在的经济和哲学基础,并解构了传统历史变革主体承担者的工人阶级范畴.重建后的主体身份成为新社会主义运动的政治代理人,最终由阶级政治转向了去阶级的多元主义的激进民主政治.在后马克思主义视域里,历史主体不是在阶级利益基础上必然生成的.而是在社会多元利益基础上的偶然接合.社会的本质就是对抗,政治作为社会构成的一个本体论维度,其意义是构造一种异质化的去中心化的大众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中文化冲突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社会学术语的“冲突”,有的学者认为是“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统一体由至少一种对抗性心理关系形式或至少一种对抗性互动关系形式相连接起来的社会情况或社会过程。”美国社会学家乔纳森·H·特纳则认为“冲突即指各派之间直接的和公开的旨在遏制对方并实现自己目的的互动。”根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必然建立在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础之上。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自我异化、阶级对抗的不和谐社会,真正的“人权”享有、社会高度和睦是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尊重和保障人权具有整合社会的功能:有助于建立稳定和谐的政治秩序;有助于推进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组织体系的和谐发展;有助于超越多元社会价值之间的冲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保障社会和谐的人权运行机制,包括人权保障机制、人权激励机制、人权协调机制、人权救济机制和人权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实质上是师生的交流互动过程.由于两个交流主体异质性差异,使得二者之间的冲突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的.一般性的冲突是合理而有益的,对抗性冲突是有害的.形成冲突的原因在于师生双方的角色扮演、认知、个性心理差异,教师的教学艺术的欠缺,教师的课堂评价不公,社会教育所施加的反主流文化的影响等.教师应采取民主方式教学,了解并尊重学生,加强专业权威、提高法律意识,运用"印象管理技巧"等,来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冲突行为.  相似文献   

11.
“和谐”思想在儒家的整个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儒家主张“和谐”是不同事物的共生共存状态;指出任何矛盾经过冲突与斗争,最终必定以和谐的方式解决;坚持“和谐”能够增强组织的整体力量。面对现代社会严重的生态危机、社会危机、精神危机,如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协调发展,儒家“和谐”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白鹿原》故事充满了对立和矛盾.从社会层面上说,表现为革命与反动的较量、文明与野蛮的对抗、科学与迷信的冲突.从个人层面上讲,《白鹿原》中的人物,生活在纷乱的社会中,基本上是一些优点(长处)缺点(罪过)均有的“混沌”式人物.这是艺术的真实,也是生活的真实.他们之间关系复杂,冲突不断;斗争时而激烈,时而缓和.只有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反动势力才能消灭,文明才能张扬,野蛮才能消除,科学才能发达,迷信才能消失,纷乱的生活才能变得清明,混沌的社会才能得到新生.除去“纷乱”,消除“混沌”,实现真正的“清明”和“新生”,还需要白鹿原人民作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大同”思想起源于春秋时期,是儒家构想的“和谐社会”,是源于“不同”之上的“致中和”,其精神实质是“和而不同”。这些思想精髓对于今天“和谐社会”的理论构建仍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等”是一个不能以图画形式直接示意和描述的心理动词。“等”从来没有固定不变的外在“动作”和形式,只有内在的“期待”或“渴望”。人们对动作“等”的理解依赖于一系列情境。“等”始终是个过程,这一过程可包含一系列其他行为动作和过程。“等”又是一种态度。“等”就意味着“忍”。“等”有时是短暂的,有时是漫长的。社会生活中诸多矛盾和冲突,往往是因恶性之“等”而导致的。正确处理因“等”而引发的问题,是避免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人类面临五大冲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不同文明阀,化解这五大冲突的轴心就是“和”。“和”不仅是化解21世纪五大冲突的轴心,“和”的本体性也是其它汉字无法替代、无法超越的。“和”作为21世纪的中国哲学本体,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的成果,另一方面也不会取代马克思主义自身具体的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指导中国实践的有力武器。要充分发挥“和”的本体作用就必须处理好本体与其他文化层次之间的关系,本体、制度、器物之间多元一统,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6.
30年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同时也进入了社会矛盾高发期。这些矛盾大量地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类,一是物质利益根源,即为了争取物质利益而发生的社会矛盾冲突;二是价值根源,即由社会价值观念差异导致的社会矛盾冲突。根源于价值冲突的矛盾对社会稳定构成的威胁更大,而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应重视从公平正义的视角探寻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新途径:一是加强公平正义制度建设,逐步消除人们的不公正感及相对剥夺感;二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保证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三是培育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使其成为协调人民内部矛盾的缓冲器;四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引导人们树立辩证的公平正义理念。  相似文献   

17.
由于社会阶级阶层的分化,经济差距明显拉大,原来隐藏在"根本利益一致"背后的各种具体利益的冲突和矛盾逐步暴露出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置于这种社会转型时期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中去思考,通过增强执政能力,来协调多种利益群体的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18.
“人、狼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人性和狼性两种文化及思想状态。“人、狼文化型管理”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刚柔并济、内外兼修、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稳中有变”是解决冲突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个体人格以“和”为美、人际以“和”为美与天人以“和”为美三个层面阐释了孔子以“和”为美思想的内在意蕴。孔子强调个体人格之“和”是实现天地万物之“和”的根本。孔子以“和”为美的思想为当今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思想宝库。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学生管理规范与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是高校“依法治校’,面临新的挑战和课题。因此,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改革创新必须建立在尊重大学生的法律、道德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以法律规范为依据,以道德规范为基础,实现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合法性、正当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