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南朝文学家吴均在《续齐谐记》里记载,重阳节登高、佩茱萸的习俗源于汉代"桓景避难"的传说。传说东汉时汝南人桓景拜仙人费长房为师。有一次费长房对桓景说,某年九月初九有大灾,要他速速回家,告诉家人缝一些袋子,里面装上茱萸,系在臂上,然后登山饮菊花酒,这样才能躲过大祸。到了九月初九这一天,桓景按照师父的话做了,带着全家人登山,果然平安无事。  相似文献   

2.
重阳佳节,我国人民有吃重阳糕的传统习俗。我们往往见到重阳糕上插有彩色的小三角旗,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与重阳节起源的古老传说有关。相传东汉时期,有位叫费长房的老人,他神通广大,法术无边,能预卜人间祸福。有一天,他对徒弟桓景说: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将有天灾人祸降临,唯有带着茱萸和菊花酒到高山上去,方可祛灾免祸。桓景遵从师言,九月九日这天带领全家老小并召唤众乡邻,一齐上山。后来,山下果然有灾祸降临,而登山的人却安然无恙。这虽是个神话传说,但“重九登高”,从此便相沿成习。山区的人民有山可攀,住在平原地区…  相似文献   

3.
《后汉书.方术列传》上记载着一个奇异的传说: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一日,他在酒楼喝酒解闷,偶见街上有一卖药的老翁,悬挂着一个药葫芦兜售丸散膏丹。卖了一阵,街上行人渐渐散去,老翁就悄悄钻入了葫芦之中。费长房看得真切,断定这位老翁不是等闲之辈。他买了酒肉,恭恭敬敬地拜见老翁。老翁知他来意,领他一同钻入葫芦中。他睁眼一看,只见朱栏画栋,富丽堂皇,奇花异草,宛如仙山琼阁,别有洞天。后来,费长房随老翁十余日学得方术,临行前老翁送他一根竹杖,骑上如飞。返回故里时家人都以为他死了,原来已过十余年。从此,费长房能医百病,驱瘟疫,令…  相似文献   

4.
悬壶 在我国古代,行医或出售药者都用一条红绸悬挂着一只葫芦作为标志,这种医药行业的标志一直沿用下来,并谓之“悬壶”。至今,中医提到行医时日,仍以“悬壶若干年”来表明“医龄”。 “悬壶”来自古代的神话故事,这在《后汉书》及晋代葛洪撰写的《神仙传》中都有记载。故事提到,有一位外来的老翁,不知其姓名,人们都称他为“壶公”。他来到汝南(今河南上蔡县)入肆卖药。当时有位名叫费长房的  相似文献   

5.
曹雪芹的父亲曹是二房曹宣的儿子。长房曹早夭无子,曹便入嗣长房并继任了江宁织造。五年后,曹家被抄,圣旨是针对曹而来,表面上看,曹家是直接败亡在曹手中,这使曹氏族人,尤其是长房族人对二房怨恨不已。“漫言不肖皆荣出”,使曹有口难辩。曹雪芹为了“细辨败家的根本”,他才采用了“石言”的形式,用《石头记》为题,他那一腔难于明言的隐怨──—为二房正名,便是他创作《红楼梦》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动机之一。  相似文献   

6.
巴金笔下的高觉新是封建家庭中的“长房长孙”,这种特殊的地位便决定了他的命运及他特殊的性格,因而在分析高觉新的悲剧性格时笔者采用一分为二的方法,他的性格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怯弱,但他也有反抗的一面,即在妥协中有反抗.他受过“五四”新思潮的影响,清醒地认识到旧家庭和旧礼教是夺去他生命和幸福的罪魁祸首,但由于封建伦理的束缚及他自身对“家”的依恋,使得他在封建专制面前妥协了,成为一个“多余人”.  相似文献   

7.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就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铁棍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芯)"。  相似文献   

8.
伯父的宽松教育1910年11月21日,钱钟书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钱钟书出生的时候,他的伯父钱基成还没有孩子,面临无后的危险。祖父便按照封建家族的传统,做主将钱钟书“出嗣”给了长房,由大伯父抱养。  相似文献   

9.
“壶中”一词,典出《后汉书·费长房传》,讲的是仙家壶公引费长房跳入壶中,观看楼阁重门的仙宫世界.这则故事本是反映神仙家宇宙空间观的,唐人诗文多用此表达长生久视的愿望和祈求,也用以喻园林景观和园林意境,如“树暗壶中月,花香洞里天”等.晚近学者研究园林时,也把“壶中天地”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用以观照古代园林微妙深奥的审美境界.李浩《唐代园林别业考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4月出版,下称《考论》)是唐代园林文化研究领域中具有开拓意义的一部学术专著.作者既能够立足于唐代大文化视野,高屋建瓴,又能跳入壶中,壶中观文;既揭示了唐代私家园林(主要是文人园林)所包含的文化意蕴,也精辟地分析了园林别业作为文人生活环境,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它与文学创作、文人隐逸、士林风尚等的关系:同时还对唐代园林有关史料作了令人信服的考证和甄别,为其理论研究提供了确凿可靠的史料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李浩的《考论》可以说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学术著作,其独特之处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作为《考论》的第一个读者,我愿意与所有读者一起在这片画境上履园寻梦,在这一“壶中天地”中徜徉游仙.  相似文献   

10.
李荣灿 《班主任》2006,(5):35-35
我读到过这样一则寓言: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把他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躯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的一声打开了.铁棍纳闷地问道:"为什么我费那么大力也无法撬开他,你却这么轻易就把他打开了?"钥匙笑了笑说:"因为我了解他的心."  相似文献   

11.
"壶·壸"辨"壶"是常用字,本不当写错。但总有粗枝大叶者会画蛇添足,错把"壶"字写成"壸",请看下面两例:"悬壸不为利,躬耕治顽痹"这是《文汇报》上一篇文章的标题(2006年3月22日)。标题下报道了一位名医的感人故事。标题里的"悬壸"是"悬壶"的误写锍觥逗蠛?书·费长房传》:"市中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商铺)头。"于是后人称行医卖药为"悬壶"。无独有偶。  相似文献   

12.
曾看到过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铁杆奇怪地问: "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他打开了呢?"钥匙笑着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相似文献   

13.
母爱是从不求回报的。有一个小男孩名叫傅雷德。在他8岁左右,他开始以金钱的角度来看待每一件事。他每见着一样东西,就想知道它的价格,如果价格不高,似乎对他就豪无价值可言。但有很多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而且其中有些是全世界最好的东西。一天早晨,傅雷德下楼吃早餐时,他在他母亲的盘子里放了一张褶得整整齐齐的小纸条。他的母亲打开纸条,几乎是难以置信地看着他儿子在纸条中所写的:妈妈应付给傅雷德:跑腿费3块钱倒垃圾2块钱扫地板2块钱小费1块钱总计妈妈应付给傅雷德8块钱。他母亲读了以后,笑了一笑,但没有说什么。到了午餐时间,她把账单…  相似文献   

14.
学习困难而心理又有障碍的学生,一直令老师很费脑筋。王小明就是这么一个学生,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他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是我校有名的"三不学生":上课不听讲,不写  相似文献   

15.
公元前333年冬天,亚历山大率军攻入戈底乌斯城。城中的神庙内,有一个著名的“戈底乌斯绳结”,十分难解。据当地流传的神谕(yu)说:谁能解开这个绳结,谁就能成为亚细亚之王。亚历山大来了,他费了很大劲同样没有把它解开。最后,他对自己说:“我为什么要  相似文献   

16.
李昌林 《师道》2002,(7):20
教育界有句戏言:当官不当教导主任,教书不教中学语文。我偏偏干这两种“营生”20多年了。前者倒也罢了,在学校充其量一个“长房媳妇”角色,呕气只在校园内。后者却常遭世人“伐挞”,真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不是人也得硬着头皮干,教语文是我的饭碗。只是近来我突然生出强烈的逃避意识:真害怕再教中学语文。  相似文献   

17.
钥匙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那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开了。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  相似文献   

18.
大学初体验     
连爬带滚地进了大学的门。笔友说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是张结婚证书。照他的理论,有多少男生该大叹一句:我终于娶到你了。平添几分侠骨柔肠。多少女生也会用高八度的声音说一句,我终于嫁出去了。但感觉全变了,好像是废品终于处理完了。过去几个月被同学叫为:往事不要提……身心已受洗礼。反正是活鱼死鱼都在乱蹦想跳龙门的日子。而我也是“好歹”嫁出去那类。分数和学校总是会门当户对,当然也有金枝玉叶下嫁寒门的。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们还是长房嫡孙,说起话来还是太子味。我一进校门,突然有种1949年的感觉———解放了!自己做主人,连出气都…  相似文献   

19.
苏格兰有一个很穷的农夫叫费莱明。一天,农夫正在地里干活。忽然,听到附近的粪池里有人喊救命。他放下农具,跑到那里一年,一个小孩掉到粪池里去了。费莱明不顾一切,跳下去,把小孩救上来。  相似文献   

20.
<正>金秋送爽,今又重阳。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节日,这是一个登高望远、孝亲敬老的温馨时刻。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至唐代走入民间,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随着时代变迁,重阳节发展为老年节,为这个延续千年的传统佳节注入新的时代内涵。“重阳”一词,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观念。根据《周易》的理论,九为阳数,九月九日就是阳数相重的日子,故称“重阳”。重阳节的起源,与古人的驱邪避灾观念有关。南朝梁人吴均所著《续齐谐记》中曾记载一则“桓景避难”的传说:汝南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为了除掉瘟魔去拜师学艺,终于在九月九日这天杀死了瘟魔。“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