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日中学生》2010,(1):76-76
“留学生”这个词是由古代日本创造的。远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时期,日本政府为了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曾13次派“遣唐使”来中国。“遣唐使”因为是外交使节,驻唐时间一般不过一两年,不能在中国久留,因而无法满足日本全面深人地学习中国文化的需要。为此,日本政府从第二次派“遣唐使”开始。便加派“还学生”和“留学生”。  相似文献   

2.
站在广义的书院文化这一视角,审视书院文化在古代日本的传承与演绎,一可以梳理出作为官立的大学寮;二可以提示出作为私立的大学曹司。日本不仅承袭了中国的汉字文化、科举文化、儒学文化,更承袭了来自中国的书院文化。不过,在经历了大学寮的“消逝”之后,日本教育逐渐呈现一种“本土化”的转向,也就是以“往来物”“有职故实”为教育内容,标志着日本书院文化的转型,亦为后来江户时代“书院文化”的勃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世界神话具备“创造”、“变成”、“产生”这三个动词的意义。研究古代日本神话思想,不仅要和中国古代神话作比较,还要研究古代朝鲜的神话。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吸纳,构成了完整的古代神话思想。古代朝鲜、日本神话所表达的是“产生”和“成为”的神话思想,“创造”思想微乎其微;而中国的古代神话里既有“产生”和“成为”思想,又具有“创造”思想。它和古代朝鲜、日本的神话思想有相异之处。古代朝鲜和日本的神话思想相类似。  相似文献   

4.
“抗争”悲剧意识的变异与“武士道”悲剧意识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民族悲剧文化的发展史上,远古以来萌生的生存的“抗争”悲剧意识始终占据着主导,又不断发生变异。本文以日本古代物语作品等为例,重点剖析古代日本民族的“抗争”悲剧意识是如何演变为“武士道”的,并对作为“美德”和“恶行”的矛盾统一体的“武士道精神”进行辨证分析  相似文献   

5.
苗族的“游方”择偶习俗和古代日本的“游场”择偶习俗,都源于稻作农耕文化。如它们的名字所示,苗族和古代日本都重视“游”的要素,这是因为“游”带有男女两性结合的意思。而且,它们都重视“游”并非是一种巧合,这与由古苗越族群创造的稻作向日本列岛传播有关。古代日本“游场”(Utagakinoniha)一词的产生应该也受到了苗语“游方”(Yex Fangb)一词的影响。在创世神话中记载的始祖“游方”的故事,有助于为后世子孙提供行为依据和正确恋爱观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王丕谊 《时代教育》2006,(12):84-84,92
日本古代是在中国文化发展两千年之后起步的,它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善施与滋养。但是,当经历了明治维新这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之后,它却于中国文化之前,跨人了近代文化的行列。正如维新本身一样,虽然它仍以中国古代传统的政治理论“尊王攘夷”作为其精神支柱之一,  相似文献   

7.
日本鼓励对儿童进行民族古代音乐教育由大约650名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师组成的“日本古代音乐教育促进会”成立及由该会倡导的“学校音乐教育要吸收日本古代音乐运动”从开始至今已经过去6年了。在这6年中,文部省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也已经过修改,其中明确规...  相似文献   

8.
日本是个擅于学习但又擅于创新的民族,古代日本在学习吸收古代中华帝国的优秀经验发展起来。范围涉及了经济、政治及文化各个方面。姓氏制度亦是如此,中国的姓氏制度在春秋时期就形成姓氏合一,并沿用至今。而日本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制度,也创立了姓氏制度,到了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苗字”制度,并得以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9.
2012年5月12—13日,由咸阳师范学院和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主办、陕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关中地区古代陵寝文化研究中心”、咸阳师范学院科技产业处、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国古代史考点扫描:政治上:《汉书·地理志》记载了日本情况。西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东汉光武帝时,“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1784年,日本出土“汉委奴国王”金印;隋朝时,中日互遣使臣。唐时,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13次之多。日本大化改新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新政中的制度,大都以唐制为蓝本。经济上:汉时,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唐时,双方贸易往来频繁;日本出土了大量唐币“开元通宝”,中国也出土了日本银币。文化上:日本受唐文化影响深远,如都城的建造,完…  相似文献   

11.
由大约650名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师组成的“日本古代音乐教育促进会”成立及由该会倡导的“学校音乐教育要吸收日本古代音乐运动”从开始至今已经过去6年了。在这6年中,文部省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也已经  相似文献   

12.
扎根于传统、历史悠久的古都中的京都精华大学校训——“自由自治”京都在过去将近1000年的时间内曾作为日本的首都,领导了日本文化的发展,至今仍保留了大量历史文化遗迹。就在这自然资源丰富、兼备历史与传统底蕴的古都,1968年,成立了一所以“自由自治”为精神指导的学校—  相似文献   

13.
一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迅速占领平津。北平——这座文化古城、中国的文化学术中心也在日寇的铁蹄下呻吟。国民政府为长远计,邀请教育界知名人士到江西庐山商讨战时教育如何发展。这就是著名的“庐山谈话”。“庐山谈话”确立了战时也不能放松教育,再困难也要支持学术文化发  相似文献   

14.
1592年,日本对朝鲜发动侵略战争。出于对朝鲜“字小”之义和保护自身的现实考虑,明神宗决定援朝抗倭。但在抗倭问题的配合上,朝鲜与明朝一直存在分歧,朝鲜反对明朝对日本“封贡”即是分歧之一。国家利益是影响明朝和朝鲜“封贡”问题交涉的根本要素,但文化因素在古代东方国家关系中亦占据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论日本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先进的文明,使日本历史“蛙跳式”地直接。原始氏族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并成为日本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维系因素。但日本近代化和资本主义产生的启动因素,却是欧洲文化的引入触发的。战后日本以功利主义的方式,吸收、演绎、融合欧美文化的精华与中国儒家文化的精粹,形成了以集团结构、团队意识、竞争风格、拼搏进取为特点的日本精神,以及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为特点的企业制度,从而创造了“日本奇迹”。因此,儒家文化虽然不是日本资本主义产生的启动力,但却是日本经济腾飞和“日本奇迹”创造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6.
古代日本歌垣的原型样式问题一直未得以解决。通过借助中日两国的歌垣(对歌)文献,和贵州省苗族的“坐花场”习俗的调查资料等,对思考古代日本歌垣的形式问题带来很多新启发。古汉语中以“墙”表示人多的用法,对“歌垣”一词的创造有重要影响;而通过参考苗族“坐花场”事例可以推测出,古代日本歌垣的“垣”有可能表示实际的语义,“垣”是“歌”的“场”所,于“垣”中而“歌”,故名“歌垣”。而这也应该是古代日本歌垣的原型样式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不少人笑谈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化,在近代之前,日本抄袭中国文化,从文字到建筑到服饰都有古代中国的痕迹,而近代以后则是照搬西洋文化,深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如果说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化,仅是照抄照搬别国文化的话,那我们应该能够很好理解日本现象。可是我们总对日本的很多现象感到迷惑不解。比如日本人常常一脸微笑永远暧昧措词,比如作为佛教大国的日本的佛门弟子娶妻生子吃荤喝酒,比如日本风俗产业广告铺天盖地不避耳目……作为日本的临近国家并传承文化给日本的中国人,或是传不少西洋文化给日本的西洋人常常很难理解日本人的行为。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对日本人的调查报告《菊和刀》一书,对日本人的文化性格有着深刻的描绘。本尼迪克特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她指出日本文化具有双重性,书中她说:“他们好斗而又温和:黩  相似文献   

18.
唐朝时期,中日交流是迄今为止两国交流史上的高潮。中国彪炳千秋的唐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之大可谓前所未有。无论在政治、经济上,还是教育、文化、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习惯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渗透。中国古代先进的文明,使日本历史“蛙跳式”地直接从原始氏族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并成为日本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维系因素。  相似文献   

19.
在日本旅行,经常看到的一个现象是学生们的修学活动。一队队身着不同形式、不同色彩校服的中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出于历史文化名城、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和各类文化遗址公园、考古发掘现场等等,引人注目。   自从“遣隋使”、“遣唐使”打通了中日之间的“丝绸之路”后,中国古代的文化、科技教育以及政治管理经验等等对日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其中,“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的知识获取方式被日本社会广泛认可和奉行,并将其注入到教育管理之中,形成制度。旅游所以成为日本人消费生活的重要需求,世界旅游…  相似文献   

20.
日本文化是靠输入中国古代文化成长发展起来的。这已成定论。日本文化的母体是中国古代文化。从日本的政体、日本的宗教和哲学、日本的文字和文学以及绘画工具及其它方面都能看到这一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