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契诃夫曾对苦于找不到写作素材的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看这堵墙,似乎它连一点有趣的地方都没有。可是你凝神地看着它,就会在那里面有所发现,找到别人以前还没有注意到的东西。”我们的课本就是这样一堵墙。守着这样一座充满财富的宝库,还觉得无东西可写,就好比“抱着金碗讨饭”。作文哪能清如许,为有课文活水来,写好作文,多读、多记、多积累是有效的办法,但是,在应迎考紧张,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我们不妨把教材作为考场作文的“源头…‘活水”,我们要善于从课本中掘金,挖掘写作素材,只要善于挖掘,用好用活课文素材,同样可以为你的高考作文添色增彩。  相似文献   

2.
学生在写作文当中容易“言之无物”,这是他们怕写作文的一个因素.如何挖掘学生的写作源泉,做到“言之有物”,有材选,有素写?本文就从学校素材、家庭素材、偶发素材这三方面出发,鼓励并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从而写好作文.  相似文献   

3.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会活泼地流个不歇。”这段话精辟地阐明了作文的源泉是生活。叶圣陶还说:“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作文要写自己的事,反映自己的生活,反映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说:“文章不应是硬做出来的,而应该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这心坎里的清泉来自何方?就来自五光十色的生活,来自从生活中汲取材料的本领。  相似文献   

4.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丰富多彩的生活为我们的作文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可是仍然有不少同学担心写作文,害怕上作文课,见了写作文就感到无从下手,甚至捉襟见肘。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许多同学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留意观察我们身边绚烂多彩的世界,从我们身边挖掘写作素材,写身边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作文难,难作文,这是大多数学生心中难以摆脱之痛。每每到了作文课。他们眉头紧皱,搜肠刮肚,却憋不出几个字来,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实。这只是学生无奈的说辞,而实际情况应该是“笨妇难为有米之炊”。写作素材就在身边,只是“身在富山不识宝”罢了。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生活就是创作的源泉:书本中的素材更是俯拾皆是。试想,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每位学生学过的课文何止百篇,课文中出现的事例、素材何其多,这些素材不正是写作之“米”吗?如果我们认真积累,花点时间把所读过的课本和课外所读的书籍理一理,归一归类,  相似文献   

6.
成玥 《作文与考试》2023,(29):30-32
<正>前几期,我们从多个角度介绍了课本素材运用的方法,帮助同学们灵活地引用化用教材中的文本,让大家的考场作文锦上添花。同时,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的是,教材中的作者资源不仅可用,而且可挖。这一讲,我们从课本中的作者出发,从素材积累和运用的角度疏浚水源,挖掘底蕴,打开素材运用的新视界,满足考生“定制”个性化素材积累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甲烷虽然是最简单的烃,但如果我们从各个方面去挖掘,就会惊奇地发现:甲烷原来含有丰富的素材,可以在各种题型的各个知识点中出现。甲烷在近年的高考试卷中频频出现,逐渐成为新崛起的“明星”。通过对历届高考中甲烷试题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拓展思维,提高我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情境素材建议”作为独立模块进行呈现,彰显了对“情境素材”的关注和重视。通过对“情境素材建议”在“2022年版课标”中的地位和作用、呈现数量、不同维度下具体内容的特点和价值进行分析,以及与“2011年版课标”和“2017年版课标”的比较分析,研究认为,情境素材在化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建议和启示包括:情境素材使用要与化学教学内容相融合,挖掘素材承载的学生必备核心素养;从真实情境素材中寻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开展项目式学习;深入挖掘情境素材的潜在教学价值,促进课堂质量的提升;准确把握同一素材在不同主题或学段中的价值,注重跨学科素材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9.
<正>荀子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杜甫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无数的哲人先贤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写作的过程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有了深厚的积累,就有了在考场上舍我其谁的底气。那么在备考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去积累呢?一、积累素材,让“巧妇”有用武之地素材的来源有很多,生活所见,皆可入文。写记叙文时,  相似文献   

10.
许多学生反映,写到作文就头痛,自己生活面很窄,从家门到校门,从书房到课堂,没什么可写。是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常说:"不是没有动听的音乐,而是没有听得出音乐美的耳朵;不是没有绚丽的风景,而是没有看得出美景的眼睛。“我们的学生不是没有丰厚的“生活源泉”,而是我们教师没有开发出他们“摄取素材”、“积累素材”的潜能。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生活素材”摄取得好,写作就“自有源头活水来”,没有吸取或者吸收得不好,就必然“难为无米之炊”。关键是语文教师怎样在作文教学中帮助、指导学生发现、整理、搜集和提炼这些可贵的素材,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一、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在教学时要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这样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兴趣。创设情境,在着眼于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的同时,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的生活,写作固然要伏在桌子上,写作材料却不能够单单从伏在桌子上取得。”这是告诉我们,要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生活如长河,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我们不能“拉到网里都是鱼”。我们要凭借一双慧眼,在这条长河里寻觅真实新颖、生动典型、颇有意味的特色素材,更好地满足写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正>这一期我们继续挖掘教材中容易被忽略的名篇作者素材,选取恰当的切入点来进行素材运用训练,期待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启发。愿做红烛的闻一多(闻一多《红烛》)闻一多先生在《红烛》中写到“烧破世人的梦”“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切入点:但问耕耘,只求无悔。  相似文献   

14.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一条寓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智力发展。”语文中蕴涵的情感因素使它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要焕发语文课堂的生命力,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就一定要注重教材的情感挖掘和学生的情感激活。  相似文献   

15.
经常有考生埋怨,写作文时没什么东西可写,殊不知,在所学的课文里,就有非常丰富的作文素材,只是我们可能有些熟视无睹罢了。许多考生正是充分利用课文里的素材,挖掘这些素材所蕴藏的意义,写出了一篇篇精妙绝伦的好作文。我们看一个片段:  相似文献   

16.
写好作文的关键在于正确地选材,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多观察社会、生活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调动情感因素,学会为生活感动,善于从身边选材,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和挖掘“美”。这里,笔者就两方面谈谈自己对作文选材的看法。一、留心生活,以小见大,从自己身边熟悉的素材写起留心生活,就不难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如一位学生留意了爷爷烟斗的变化:爷爷最先用的是粗糙又难看的竹蔸做成的烟斗,接着换成了漆得乌黑发亮、看上去很有“派头”的木制烟斗,最后爷爷抽起了“过滤嘴”,烟斗“退休”了。这小而平常的烟斗的一系列变化,不正反映了改革开…  相似文献   

17.
杨洪艳 《现代语文》2010,(9):138-139
现在的老师一提起作文就头痛,学生一谈作文就皱眉头,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对作文如此的惧怕,难道它就成了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让我们都停步不前吗?我们都说写作文没有素材是不行的,要心中有素材才能写作,可是素材从哪里来,到哪里才能找到能用的素材呢?怎样引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才能提高,远离“假”“大”“空”的危害呢?  相似文献   

18.
一、观察体验生活:挖掘素材叶老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此,要解决学生“没有材料可写”这一作文中最大的困难,我们老师首先应指  相似文献   

19.
强调学生的情商教育,我们就不得不首先让学生能发现挖掘生活中的美。而语文就是一个美的富矿。语文是美的富矿,既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美,也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既有苏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也有易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既有傲然挺立于大西北的白杨的伟岸崇高,  相似文献   

20.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 育,学校是主阵地,学科教学是主渠道,教师是主力军。在这“三主”中,只有抓住了“主渠道”和“主力军”,“主阵地”的地位才能体现出来。因此,我们注意引导教师明确教书育人的职责,强化文道结合的目标意识,自觉地将爱国主义教育落实到学科教学的各环节中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制定计划、编写教案时充分挖掘素材。首先,处理好显性素材。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的教科书中蕴含着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但这些素材是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