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李敏 《青年记者》2003,(7):50-50
与中央、省一级媒体记者相比,作为县级媒体新闻工作者应该是身处基层了,还有没有必要强调深入生活呢?答案是肯定的:即使身在基层,也要深入生活。身在基层和深入生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工作环境,后  相似文献   

3.
通讯员虽在基层,也得迈开双腿跑新闻。1993年春节刚过,我站在实现安全生产1100天无事故时,全站开展安全“四查”活动。我想运输站段搞“四查”司空见惯,没啥可写,便把这事抛之脑后。过了几天,运转车间邀我参加班组职工“四查”会。我参加了这次会,觉得:大家谈教训,讲体会,论危害,  相似文献   

4.
近日,笔者参加一个基层部队举办的新闻骨干培训班,大家私下在一起交流心得时,个别通讯员透露出自己采写的稿件经常见报的"秘密",那就是"坏事不报道,好事可拔高"。这条不能摆上桌面的经验,让不少新闻同仁听后暗自吃惊。  相似文献   

5.
6.
顿号,《辞海》注:“表示句中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然而实际上许多文章中对顿号的用法超出此限,用得太滥。相邻的两数字并列,以表示未实指的概数时,如今习惯上加用顿号,如“七、八件”“三、四人”;推而广之,非相邻数字并列也加顿号,如“三、五天”。其实这里的顿号有无均可,有不如无。而有些情况下则必不可用,用则生疑。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有句行话叫“处处留心有新闻”。回顾自己多年当通讯员的经历,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所谓留心,就是对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东西特别注意,特别容易懂,特别容易记,特别容易联想。具体到通讯员,就是对写稿有兴趣,由开始当成任务来完成到逐渐变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是与写稿有关系的,别人不当回事,自己却很当回事,观察、思考、琢磨、研究,别人熟视无睹,自己却抓住不放。有了这股劲,对“留心”就算悟出了一点“真谛”。那身在基层的通讯员又该怎样留心呢?一是留心报纸动态。把读报、学报、评报、“见”报作为自己生活的…  相似文献   

8.
孙殿仙 《青年记者》2011,(33):53-54
自从党中央号召记者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以来,各级媒体的记者都积极响应,纷纷深入农村、企业、兵营、学校,与群众同呼吸同劳动,写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好报道,受到干群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我是一个生活在农村的“土记者”(81岁的退休教师,老通讯员).一生钟爱通讯报道,屈指算来,已当65年的“土记者”了.  相似文献   

9.
孙殿仙同志是位81岁高龄的老通讯员,也是《青年记者》的老作者——40多年前曾在本刊发表文章。最近他寄来的这篇文章,围绕自己的经历谈走基层的重要性,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新闻工作的钟爱,更体现出一位老通讯员的睿智之思,值得青年新闻工作者学习。  相似文献   

10.
多年工作在新闻一线,与基层干部群众一起摸爬滚打;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又多次深入一线采访调研。这些经历,使我切身感受到基层干部群众对新闻报道的迫切需要,对新闻工作者转变作风、改变文风的强烈愿望。城市广播电视台的新闻工作者与基层离得近,也几乎每天都在和基层打交道,能够及时看到和听到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基层创造的新鲜经验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呼声。这本来是一种工作优势,但是,如果只是身到基层、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图书馆界一些同志提出“要把图书馆办成一个经济实体”。笔者不揣浅陋,谨呈窥管之见,以抛砖引玉,并就教于同行。第一关于“经济实体”的涵义在讨论图书馆应该不应该办成“经济实体”之前,有必要先把“经济实体”的涵义弄清楚。不然,你说东,他说西,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论对不准口径,很难统一认识。  相似文献   

12.
有些通讯员和县报记者有一个共同的苦恼,就是身在基层,觉得没有多少东西可写,不能象大报记者那样,东奔西跑,寻珍采花。我1982年起爱上新闻这一行,其间当了4年农村生产队会计,3年乡政府通讯报道员。已11次在省市新闻单位获优秀通讯员奖,10篇稿件在省市获好稿奖,被招聘为县报记者。我以为,记者和通讯员各有所长,通讯员身处基层,身处新闻的发源地,只要处处留心,发挥优势,写身边事、唱时代歌,同样能写出好新闻来。身在基层写什么?我以为,通讯员在基层至少可写几个方面的内容。写新事。有些通讯员的稿子编辑很为难,就是新闻的时效性不强。新闻贵新,写新闻就要写新事,应有争分夺秒的时效意识和竞争意识,写当日事、昨日事、近几天发生的事,捕捉到好线索及时采写,这样才能给人以新鲜感。写新风。新风尚是新闻的常客,这些事件和人物  相似文献   

13.
巢强 《视听界》2013,(4):96-97
一些县区台记者认为,自己处在最基层的电视台,不一定需要走基层。其实,很多时候,他们的工作方式仍是高高在上的,文风浮躁,对身边事、身边人视而不见,不愿意深入走进生活,其结果是被基层的受众摒弃。近年来,一些影响大、品质高的新闻,如《新春走基层·邵全杰的回家路》、《杨立学讨薪记》,都来自基层,来自普通人的生活,都是最早  相似文献   

14.
有部为作者、编辑编纂的书,字数可观,八十多万.其主编、副主编、编著者,均为当今编辑出版界的大牌人物,头衔为总编辑、副总编辑的占大多数.书也编得很有力道,走实用一路,于作者、编辑裨益颇丰.不敢讳其名,乃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的<作者编辑实用手册>是也.  相似文献   

15.
16.
薛建国 《新闻实践》2012,(12):14-14
得奖或不得奖,首先得感谢我所供职的钱江晚报。感谢什么?领导的胆气!现在想来,其观点仍有点大胆,“上面”要尽快通车,钱江晚报却说:生命第一,抢修第二。这不是胆气是什么?老实讲,此文写就后,我是做好被“毙”的准备的。所以,感谢领导的胆气,绝非矫情。  相似文献   

17.
有些通讯员认为,自己生活在基层,对基层官兵的生活、思想及所做所为都比较了解,自己只要“随手拈来”就是篇好搞,用不着再专门去采访了。其实不然。采访,就是要挖掘事实的真相.掌握事情的全貌和本质。通讯员们亲眼见到的事,不一定知道事情的全貌;亲耳听到的,不一定反映事物的本质。所以,我们大家不要满足于身在基层所看到和亲耳听到的事情就动笔写稿子,如果这样,写出来的稿子就会肤浅、枯燥(没细节),谁出新意,打动不了读者。虽然是在基层写出的稿子,“活鱼”也会照样从自己手中溜掉的。通讯员们身在基层,决不能满足于对本…  相似文献   

18.
县报记者比起中央、省、地级报社记者来说,算是最基层的记者了。加上一个县地域有限,县报记者大多数是本县人,因此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及山水地理概貌、风土人情等情况较熟悉。按说这些都是获得新闻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可是,身在“宝山”不一定识“宝”。因为自以为本乡本土,不下去也能写稿,久而久  相似文献   

19.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发文,要求在涉黑案件审判中。严格按照法定标准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决不允许在案件定性问题上出现人为‘拔高’或‘降格’处理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在一些晨报、晚报上,我们常常能在版面上发现一堆一堆的社会小新闻。如遭遇抢劫的一孕妇受伤被送进医院;发生交通事故后司机和乘客被送进医院;民工被砸伤送进医院等等。我称之为“花边无尾巴事故新闻”。名字有点长,但是有一定道理的。说它是“事故新闻”,的确,这些新闻都是些杀人、抢劫、撞车之类的意外事故;说它是“花边”,是因为这些新闻的篇幅都比较短小,几十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