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大家传诵的刘长卿名篇,末句尤为警策,统摄全诗之魂,恰恰又易生仁智之见:这个风雪夜归人的“人”到底是谁? 有的选注本,以为指投宿者诗人自己,有的选本则未加说明。但我细味诗意,觉得诗人在闻犬吠时应是已在“白屋”之内,故“夜归人”恐非指诗人自己。第一句的苍山疑即指芙蓉山,“远”也不必泥于字面看成渺远之远。这句是写诗人未找到主人家  相似文献   

2.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中有“风雪夜归人”一句。句中“夜归人”之“人“参考书中解释有二:其一指“借宿的人”(作者),其三指“主人自己”,并说这两种说法都可以说得通。但我认为诗中“夜归人”之“人”指的是“主人自己”,不能指“借宿的人”。其理由是: 一、从诗题可知“借宿人”作者,已经宿在主人家里,他是“客人”,所以此诗命题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因此,“夜归人”中“人”不是“借宿的人”,而是“主人”或“主人家中的人”。  相似文献   

3.
在《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中,人们对“风雪夜归人”的“夜归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是作者,有的认为是主人,有的认为是主人家的出门人,究竟应怎样理解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4.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小语第九册)关于诗中的“夜归人”究竟是谁,有的说是诗人,有的说是房东主人,也有的则认为是房东家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分析全诗,除了一个明显的时间顺序,还有一个从远到近的顺序。首句写时间、天色和远景,突出了“宿”的必要性,特别不能忽略诗人求宿的迫切性。次句写了天气和诗人走近“白屋”,越近心情越高兴。第三句“闻犬吠”应是临近主人家柴门时的情景。常识  相似文献   

5.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中有“风雪夜归人”一句。贵刊1995年第8期《“夜归人”究竟是谁》中,作者认为“夜归人”就是“借宿之人”即诗人。笔者认为“夜归人”指的是“主人自己”或主人家中之人,并非指诗人。其理由有三:一、从诗题可知“借宿人”作者,已经宿在主人家中,他是“客人”。所以此诗才命题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因此,可推断“夜归人”中的“人”并非“借宿的人”,而是“主人”或“主人家中的人”。  相似文献   

6.
《全国优秀作文选》编辑同志:贵刊2006年第4期刊载了一篇题为“人生的标点”的文章,作者是广东省阳江市岗列中学的陈冰。奇怪的是,这篇文章与湖北魏慧娟所作的《人生的标点》一文,几乎完全相同,相似得让人难以置信。魏的文章刊登在2003年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新思路作文大全》一书中。两位作者,一个来自广东,一个来自湖北,谁是真作者,谁是“李鬼”?这种剽窃他人成果的行为,实在令人气愤。现将两篇文章送上,请辨真伪。  相似文献   

7.
日前,某著名市场评论人士发表文章《为炒新者鸣不平》(以下简称"文章")称:"打新者个个有利可图,而炒新者则无不血本无归,市场表现如此之不公,则很难说是正常的",甚至危言云"把一级市场高市盈率发行当成惩罚二级市场炒新热的对策,甚至说成风险教育之一大创新,简直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异端邪说。  相似文献   

8.
英国著名作家柯南道尔因创造了福尔摩斯这一侦探角色而名留青史,但近日有历史学家却指出,首部以福尔摩斯为主角的连载小说,其实是柯南道尔一位友人的作品,而柯南道尔为掩饰内幕,更不惜把该友人毒死.  相似文献   

9.
近500年来,《蒙娜丽莎》,这个编号为779的卢浮宫镇山之宝,是人类艺术品中名头最响亮的杰作,它每年吸引了550万游客的造访。“任何一个想起列奥纳多油画的人都会想到一个独特的、令人沉醉而又神秘的微笑,他将这一微笑魔术般地附在了他画中的女性形象的嘴唇上。这个微笑停留在了那既长又弯的嘴  相似文献   

10.
教师究竟是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社会舞台上,今日我国的教师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从实然状态来看,教师既不是国家干部或国家公务员,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业人员或研究者;从应然状态来看,公立学校的教师应该成为国家的教育公务人员,所有的教师都应该成为专业人员与研究者。  相似文献   

11.
一我想触摸活着的鲁迅我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想写一篇名为《我想触摸活着的鲁迅》的文章,目的就是希望鲁迅能够真实地活在21世纪青年人的心中,让他活得更好,活得更有意义,更能促进中国社会朝向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不仅会固化我们的情感,而且也会加深我们对人与事的认识。对于已成往事的20世纪,作为鲁迅的家属,我的感慨不仅深刻,而且复杂:鲁迅在20世纪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他以毕生不懈的努力创造了一个辉煌的“文化鲁迅”,这是我作为鲁迅家属的骄傲。从更广的视野来看,鲁迅作为作家的意义可能还表现在中国社会由传统…  相似文献   

12.
有资料说《一件小事》中的“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中的“人”是指“反动统治者”。对此,我认为不妥。首先,从“增长坏脾气”亦即“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的原因来看,我认为小说中提到的那个“看不起人”中的“人”不是单指“反动统治者”,而应当是指“所有的人”。这只要细读一下小说开头的那段文字便可明白。小说的开头写到“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正因为“我”在从乡下跑到京城里的六年时间里,目睹了许多所谓国家大事,例如:张勋复辟、袁世凯称帝等,使我“感到渺茫、怀疑,乃至更悲观失望,于是更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这个增长了的“坏脾气”就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由于“我”脾气很坏,看不起人,而且这种势头“一天比一天的大起来”,所以“我”便对眼前的一切都感到不顺眼。因此,当“一件小事”发生之后,“我”便自然而然地有“看不  相似文献   

13.
2月1日,沈阳市雨田实验中学西校区400余名初三学生,携带被褥行李,与学校教工一起分乘10辆大巴,赶赴100公里外的鞍山市汤岗子镇补课。此事被曝光后,沈阳市教育局要求该校立即停止补课,对学校及相关责任人进行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六册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课本“思考和练习三”中给出了两种理解,要学生回答哪种理解更好。这两种理解,第一种是:我(苏轼)神游故国,应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变白了;第二种是:周瑜神游故国,应笑我(苏轼)多情善感,头发早变白了。对这两种理解,《教学参考书》给出的答案是:“第一种理解较合适。”我认为要准确理解本句,明确是谁“神游故国”,必须抓住两个词,即“故国”和“神游”。  相似文献   

15.
16.
高中语文第六册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课本“思考和练习三”中给出了两种理解,要学生回答哪种理解更好。这两种理解是,第一种:我(苏轼)神游故国,应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变白了;第二种:周瑜神游故国,应笑我(苏轼)多情善感,头发早变白了。对这两种理解,《教学参考书》给出的答案是:“第一种理解较合适。”我认为要准确理解本句,明确是谁“神游故国”,必须抓住两个词,即“故国”和“神游”。先看“故国”。课本注释说:“故国,旧国,这里指旧地。”这里的“故国”“旧地…  相似文献   

17.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充分表达了杜甫骤闻平定叛乱的消息时的兴奋心情。这首诗明白如话,浅显易懂,但于诗中“却看妻子愁何在”一句的理解,我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8.
19.
我教授初中化学已有十几个年头了,自认为课本上所有的疑问已经被我全部解决了,在教学中不会再遇到难题。但是那年在首次使用课改新教材时,我就遇到了难题。在学习“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这一课时,我发现了两个新名词:“痛痛病”和“水俣病”。为了给学生说请这一问题,我查找了许多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0.
季颖 《教师博览》2004,(11):45-45
“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一直是我国的传统说法。这种观点主要依据来自《后汉书》。书中说道:“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谓之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敞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注:公元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焉,故天下成称‘蔡侯纸’。”后来,这段记述又由其他记述或引所证实。基于《后汉书》的重要意义和地位.后人认定是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