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所论“师范精神”,是指固化于人们灵魂深处的一种探索真理、追求正义的观念意识和理念形态。“师范精神”的陨落,源于功利主义思潮的盛行等多种原因,其结果将直接导致个体精神的迷失、群体精神的萎靡和人的自我心理矛盾的加剧。“坚守师范精神”话语的当代教育价值,在于促使教师形成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的理性品质;其具体体现,依赖于师范精神显现的基本依据,以及个体对人生意义理解的深刻程度等;其基本条件是个体追求真理、追求正义的意志;其内在本质因素,是精神世界的真正自由。  相似文献   

2.
3.
本文所论"师范精神",是指固化于人们灵魂深处的一种探索真理、追求正义的观念意识和理念形态."师范精神"的陨落,源于功利主义思潮的盛行等多种原因,其结果将直接导致个体精神的迷失、群体精神的萎靡和人的自我心理矛盾的加剧."坚守师范精神"话语的当代教育价值,在于促使教师形成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的理性品质;其具体体现,依赖于师范精神显现的基本依据,以及个体对人生意义理解的深刻程度等;其基本条件是个体追求真理、追求正义的意志;其内在本质因素,是精神世界的真正自由.  相似文献   

4.
师范精神是师范教育的精魂。东汉洛阳太学的治学理念和行为准则中蕴含着"德行高妙、志节清白、精明行修、经师人师同求"的师范精神,这一精神伴着洛阳师范学院的成长,形成了优良的师范传统,坚定了学校师生忠贞不渝的师范信念;以"敬业奉献,为人师表"的师范品格作为校训,彰显了专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展示了意蕴深厚的师范文化;师范精神的凝练、师范信念的确立和师范文化的发展,对现代师范教育乃至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教育发展史的角度探讨"师范精神"的传统内涵、"师范精神"在近现代的发展演变和存在的主要矛盾、"师范精神"在当代的目标追求等问题,以期有助于当前我国的师范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师范精神的演变、本质的特征。“师范精神”回归校园是现代教育工作的业务之急。在师范教育方面,详细分析了师范教育目前流行的定向型、非定向型、混合型三种办学模式的利弊。我国的高等师范教育,一旦条件成熟,必然从定向型、非定向型转向混合型建制。从师范教育的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互相分割的视角出发,提出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一体化”建制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用现代生命哲学的观点分析陶渊明的思想实质,可见到其内心深处有着深刻的精神矛盾,他对生命进行了形而上反思,尽管当时盛行的儒、道、玄、释各家思想都对陶渊明的思想发生过一定的影响,但陶渊明真正的质性在于他直面生存困境,敢于冒险,以自己的体验和纯真的性情,完成对生命的拷问,体现出生命意志的健康、强大、自由。  相似文献   

8.
师范精神是师范学校教师和学生在教育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特定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状态。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将其建构为"勤、慎、诚、恕"四个要素,并以其为目标,通过重教育以明社会责任,崇艺术以陶冶人格气质;推自动、尊个性;倡运动、尚旅行;操行和学业并重等多样化途径,塑造师范生的品性。"勤、慎、诚、恕"师范精神的核心是"诚",是经亨颐师范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传统"师道"一脉相承。它倡导的是对教育的信仰、国民的模范人格、甘为"柱石"的牺牲精神以及"为社会作马牛"的使命感,对当前教师教育"师范性"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10.
论师范精神及其现代师范教育的专业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1.
大学精神的坚守与失落——华南师范大学校史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南师范大学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33年创办的勷勤大学师范学院。至1949年的17年间,其办学方针体现出对大学精神从坚守到失落的转变。林砺儒主持学院的8年间,始终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办学路线,努力探索着高等师范教育之路。但在1941年8月林砺儒离开之后,理学院的独立自主办学路线难以为继,师范教育特色逐渐消退。这一转变导致在华南师范大学早期历史中大学精神的失落。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必须坚持“育人为本”的宗旨,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此,高校要切实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从课程体系入手加大改革力度,把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精神放到素质教育的中心位置。  相似文献   

13.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使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发展。“入世” 所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它将深入而广泛地影响到我国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教育工作必须进行前瞻性思考和对策性准备。面对这一变化,要特别注重新世纪人才的精神和意识塑造:要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奋斗精神、科技意识、世界意识和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14.
大学精神是一种反映大学本质的精神状态,它是大学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慢慢积淀而成,并时时影响着大学师生价值观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内在力量。它不是指具体的某种精神,而是精神的升华,是大学在意义上的象征。从现实状况来看,理性精神反映大学的本质,理性精神象征大学。我国的大学最缺乏和最需要的仍然是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当前免费师范生课程意识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强调课程意识在师范生学习期间的重要意义,认为教师课程意识的生成与构建是一个从认识、理解再到体验与生成的过程,个体在师范院校学习的时期,恰恰是教师课程意识构建的最理想时期。从师范生本身、教师和学校三个角度指出生成免费师范生课程意识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庄子用寓言来讲故事 ,在寓言中又用比喻的方法来说明道理、阐述自己的观点。寓言与比喻的交错使用 ,大寓言套小寓言 ,寓言中有比喻 ,使得文章充满了无法直接理解而只能体悟的意象性特征。庄子用重言的方式增加对寓言故事真实性的强调 ,在神话时代不言自明的东西在理性时代却需要强调了。这种自觉性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理性思维特征 ,即是神话色彩的逐渐消退 ,理性精神的不断增长的时代风格  相似文献   

17.
高度的敬业精神既是教师健康的心理素质,又是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培养高师生的敬业精神既是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高师生自身专业成长的内在需要,也是高师生自身专业生成的内在需要,高师教育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帮助高师树立教师职业的尊严感,通过亲近教育实践,体验教育快乐,走近名师,陷冶教师人格等多种途径,培养高师生的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民间神灵信仰的世俗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古代民间神灵信仰具有世俗性,不存在以“理性化”、“祛除巫魅”为特征的世俗化过程。我国学所谈论的世俗化,实质上是儒学化,是与世俗生活的融合。神灵信仰的世俗性表现了功利、伦理、泛化等倾向,有对生产方式、生活态度和传统化的导向作用,与西方基督教世俗化有本质不同。  相似文献   

19.
时代迫切要求当代师范大学生增强基层意识,志愿并能扎根在基层任教。构建提升师范生基层意识的立体化机制,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也是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根本保障,是促进师范生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构建提升师范生基层意识的立体化机制,必须遵循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反馈性原则,必须坚持系统观点、发展观点、立体观点、整体规划。  相似文献   

20.
康德的伦理思想在实践理性中寻找到了对于任何有限理性存在者普遍有效的社会伦理,这种以善良意志为基础、以道德责任为动机、由普遍立法的道德律令构建而成的理性普世伦理,其精神内涵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