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谢贵冲 《云南教育》2015,(Z1):70-71
莲是高士,周敦颐的《爱莲说》,揭示了高士的品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乃隐者,陶渊明最是菊鲜明坚定的注脚:"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寄情山水、自得其乐,隐者的形象跃然诗面。兰乃君子。竹因有节、内空,演绎而成气节谦虚。"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可证竹在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正>古往今来,佳作都是由作者进入佳境写成的。这里的佳境指的是什么?是指外在环境和内在情感相交融而形成的作者心境。东晋陶渊明之所以能够写出《饮酒》这样的佳作,就是因为他当时处在特定的心境中。你看:诗篇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正是作者悠然自得心境的表现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不正是作者摆脱官场束缚,轻松愉悦心境  相似文献   

3.
方北晨 《成长》2021,(2):185-185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潜之红尘追求,他远离官场,虽自在洒脱,可不免少了些人情味,不如“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般真实却依旧自成气韵。所以,我认为只有亲历红尘,体会世间人情,方不枉此生。子曰:“乐则行之,忧则违之。”《周易》有云“小人勿用,必乱邦也”,在这红尘之中,品人情之味,也需谨记如上两则良言。“君子...  相似文献   

4.
<正>一、缘起所感,期引思考近日教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境时,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语文课本中所涉及到的几位具有类似经历的古代文学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幽泉怪石,无远不至"的柳宗元,"欲乘风归去"又心忧"高处不胜寒"的苏轼……他们都饱读诗书、满腹经纶、谋略过人,有治国安邦之志,经天纬地之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都落得或贬或隐的命运,怀才不遇,有志难伸,愁闷与伤感自不待言。但是,因为每个人所受思想影响  相似文献   

5.
古诗歌中的"山",看似不经意,实则匠心独运。"山"是经过情感滋润、心灵涤荡的山。山,使诗篇别具神韵,情趣盎然。陶渊明之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诗人在庭院中随意地采摘菊花,自赏自得之际,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既可解释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也可理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  相似文献   

6.
正《语文课程标准》中讲到:"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从中可以看出古诗学习的地位,分析各地中考试题,可以得出试题基本为浅显的唐诗、绝句、词曲。题量为2题,分析字、词、句的妙处,谈作者思想,运用自己的语言谈对诗词的感受和见解,所以要根据题型加强赏析引导。一、赏析前奏,文体先行中国古典诗词几千年的发展,如果没有一定的文体知识,很难摸出头绪,只是盲目学习,因此有必要了解相关知识。古典诗词历史演化分为两大部分,  相似文献   

7.
自渊明当时直到近代,论者一直激赏他的隐士品格:固穷守节、淡薄名利、超然物外、任真自然等等。但鲁迅却指出渊明并没有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超凡脱俗——针对一般人所认为的陶渊明"是个非常和平的田园诗人",他认为"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总不能超于尘世"。  相似文献   

8.
疑点:陶渊明"一去"多少年?《归园田居》(其一)前四句为:"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高中语文教材对"一去三十年"的注释是:"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393)初做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405)辞去彭泽令归田,是十三个年头。这里的‘三十年’是夸大的说法。一说当作‘十三年’。"这条简短的注释,反映出学术界自古至今的一个争议点:陶渊明"一去",是三十年还是十三年?不管是"十三",还是"三十",都是数字。在同一首诗中,还有其他数字,如方宅"十余"亩,草屋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作品内容丰富,作品手法多种多样,作品题材广泛,塑造的形象众多,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诗的国度。在这浩渺无际的诗的海洋中,有着堪称璀璨明珠的诗作。它记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表现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反映着中华民族斑斓多彩的生活。在新课程背景下,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的形势下,  相似文献   

10.
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如"红笺小字,个个含愁"之幽会弃妇怀情之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豪情壮志之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寄情山水隐遁山林之章,"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羁旅思乡之作。更有"朱门酒肉臭,路由冻死骨"之感……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古诗可以说是这灿烂文化的夜空中一颗最耀眼的星星,也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一个象征。诗文作品博大精深,它蕴藏着先人的智慧和理想,传承着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古诗以它深邃的语言内涵和清新的意境,以及优美的韵律深受古往今来的学者欢迎和喜欢。我们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非常重视古诗的教学,在这里可以享受美的妙用。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各种文化  相似文献   

1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一词,境界全出,美的意象,不是刻意追求,只是以一种闲适心情悠哉游哉的采着菊花,偶然抬头,蓦然发现了南山的意象:"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不期而遇的美景"此中有真意,"在精神的意象世界里"欲辨已忘言。"席勒说"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语文教学的意象之美,重在和谐,而不是刻意地去寻求,和谐才能让人的精神能够获得解放。  相似文献   

13.
正在学生作文中,文章的充实一般是指内容充足,或是材料丰富,或是详细具体,或是形象丰满。那么,怎样使文章写得充实呢?笔者的具体做法是:一是指导学生用排比的形式铺排多则事实材料,使论述类文章内容充实。例如:没有苦难的洗礼,就没有曹雪芹笔下悠悠大观园的花开花谢,就没有《石头记》的不朽传奇;没有苦难的洗礼,就没有杜甫诗句句忧国、处处爱民的忠肝义胆,就没有诗圣美誉的万古流传;没有苦难的洗礼,又怎能有越王勾践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独爱菊,在他的诗作中,有不少写菊的诗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其所有的诗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诗句,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美好意境。 《和郭主簿》中的“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将“菊花”与“松树”两种不同植物进行类比,把凛冽秋风中菊花迎霜独放异彩的形象和苍松经寒弥茂的坚强形象具体化,歌咏菊花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高雅气质和品格,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菊花内在精神的高度赞美之情。  相似文献   

15.
最美的时光在路上。人生只有在路上,才会是进行时。走在路上,就是不断地经历、不断地抵达、不断地启程、不断地前行。只有以一种永远在路上的精神,努力不停,我们才能寻找到更加辽阔的远方。邻家大男孩黑镜框,T恤衫,运动鞋,一张略显青涩的笑脸。眼前的他,阳光、亲切、大方、儒雅,一如邻家的大男孩。他,就是陈家欣,一位就读于江苏河海大学的大三学生,老师、同学眼里的多面手文艺青年。  相似文献   

16.
古诗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代表,是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数十首古诗,因此,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教师在教学时是泛泛而谈后强求学生去记忆古诗呢,  相似文献   

17.
<正>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我从小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打开书页,书香犹如山间清泉般洗去杂念,字里行间透着一股灵气,每一个文字就像一个快乐的小精灵,在纸上跳跃着,谱写出一首首动人的乐章,常常引我进入另一个神奇的天堂……小时候,我的最爱是童话。我喜欢跟小矮人进入他们的森林小屋,听他们讲述白雪公主的故事;我喜欢潜入深深的海洋,为海的女儿的善良而  相似文献   

18.
正2013年的暑期,我随同事志愿参加了由漳州林前岩寺庙组织的为期半个月的支教活动。活动中,我既承担教学工作,同时还担任了其中三个孩子的生活老师。这三个孩子中有两个是城市务工子女,还有一个则是村镇居民领养的孤儿,由于我是志愿者中最年轻的,所以孩子们亲切地称呼我为"蓉姐"。在这段简单而又充实的支教生活中,我收获到了平日在学校课堂里不可多得的教育体验,我知道那是真正属于我的"惊喜与新奇"。  相似文献   

19.
<正>一、考场作文典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今年我校的菊花展又举行了。满眼的菊花,引发几个同学丰富的联想,一同学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另一同学说:"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第三位同学说:"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第四位同学说:"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菊,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注意]1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2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从形式看,诗歌篇幅小,意境美,重格律,语言具有音乐性。从诗歌所传达的信息看,历来诗歌注重抒情时“独抒性灵”。写得最多的是“情”和“愁”。优秀诗歌都凝聚着诗人们的人生体验,“情由心生”是诗人们从自然、社会感悟出来的智慧结晶,很容易拨动读者的心弦,引起共鸣,从而获得某种启发、教育和审美的愉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