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品德心理结构是个具有多要素、多系统、多层次、动态稳定的非平衡结构,它包括心理表层系统和心理深层系统的有机统一。只有发挥二系统各自特定的作用及其整个结构功能,才能顺利完成道德内化,使个体的道德活动从他律发展到自律,形成稳固的品德。  相似文献   

2.
认识和掌握学生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探究品德的心理实质、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以寻求品德教育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知、情、意、行构成品德心理结构的有机整体,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影响到品德的形成.要提高德育成效,必须进行改革,树立人文主义的德育理念,通过心理辅导促进品德心理结构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4.
知、情、意、行构成品德心理结构的有机整体,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影响到品德的形成。要提高德育成效,必须进行改革,树立人文主义的德育理念,通过心理辅导促进品德心理结构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5.
品德,又叫道德品质,即个人的道德面貌,它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体身上的表现。个人可以依据一定的行为准则产生某些有关道德方面的态度、言论、举动。个人在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所体现出来的某一经常的、一贯的共同倾向,便是他的品德。品德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它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  相似文献   

6.
我国学者多角度对品德心理结构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系列观点,有因素说、四项意识说、三环结构说,功能结构理论、系统结构理论、三维结构说、道德价值结构说、态度模式说、道德学习说;但目前尚未有统一的界定,这就需要我们继续研究,揭示人的品德心理结构及其形成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7.
沈璿 《教育探索》2007,3(1):107-109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时期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建设的标杆,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从"知、情、信、意、行"的道德基本结构入手分析上述教育内容,不仅有助于了解大学生品德心理实质,也可为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知、情、意、行四种成分,在品德形成的过程中,并不是知、情、意、行的简单相加,而是这几种心理因素交替地起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因此,要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就要遵循大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切实引导大学生树立全新的道德观念,增强高尚的道德情感,巩固先进的道德意志,自觉地规范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9.
知、情、意、行构成品德心理结构的有机整体,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影响到品德的形成,要提高德育成效,必须进行改革,树立人主义的德育理念,通过心理辅导促进品德心理结构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品德心理结构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品德心理结构是品德心理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从“静态”、“动态”、“本质”三个层面对我国品德心理结构研究的理论进行了整理、汇总 ,为提升德育工作效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其道德品质和修养直接影响将来对社会的贡献。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是我国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要求,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要求。从教学实际出发,寻求切实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途径,是推进我国高校全面素质教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心理咨询被引入高校德育工作以来,关于两者融合的思考不乏其例.本文从理念牵引到政府重视,从主体需要到客观需求,对两者融合予以探索性定位;在优化融合对策上,提出开设心理指导课程、完善心理咨询形式以及培养新型德育工作者等对策建议,为更好地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德育中渗透心理教育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理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多年来一直引人关注,近年来学校德育出现了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而心理教育又与德育相脱离。通过对二在内容、目标和方法等方面的分析,发挥心理教育对德育的积极作用,将二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达到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4.
赫斯利普的道德教育观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是一个经济发达且移民极多的国家,其道德教育的发展秉承了自身历史与文化的因素。美国当代教育学者赫斯利普通过对美国道德教育现状的剖析,急切呼吁重新构建美国道德教育,并提出了自己的一套道德教育理论体系——在可行的道德行为规范中构建品格教育并选择合适的道德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5.
德育的工作对象是人,因此德育论的构建应遵循一定的心理学规律。基于此,从品德的构成要素及研究视角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当前的各家德育论体系中存在的心理学思想,从而促使德育工作者积极探索,不断拓展传统的模式,以人为本,把握规律,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切实指导中小学德育实践。  相似文献   

16.
建国60年来,我国高校德育先后采取的是政治取向、经济取向和文化取向模式,它们在特定的历史阶段都曾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些模式更多地暴露出它们的不适应性,建构新的德育模式成为今天高校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任务。心理取向模式正是适应这一形势需要的产物。这一模式强调道德教育要从学生的道德需要出发,着眼于学生道德人格的养成,注重道德生活实践,讲究道德评价的激励性。相信它不仅会被愈来愈多的德育工作者所看好,也会受到高校学子的青睐。  相似文献   

17.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中蕴含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重视研究二者之间的异同。两者在教育目的、指导思想、工作对象和教育内涵等方面存在一致性,同时在教育功能和形式上存在差异和区别。当前为适应素质教育、德育内容与方法改革的需要,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德育体系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不良对大学生个体的成长,以及教育目标的实现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文章对大学生品德不良的成因进行深入剖析,认为高校教育者应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方面给予帮助,从而矫正其品德不良行为,促进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也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20.
公民道德教育是提高全民道德素养的一项基本工程,也是各国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一种趋势。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势必成为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本文将高校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现状进行探析,目的是为高校道德教育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使公民道德教育与高校德育切实的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