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饲养员赵大叔》是现代作家马烽写的。作者用质朴自然的语言,歌颂了一位热爱牲口,热爱集体的饲养员赵大叔。根据课文围绕“赵大叔喂牲口真有意思”逐段叙述的特点,我设计了“整体入手、理清脉络;指导学法、培养能力;扩散思维、体会感情”的教学过程。 一、整体入手,理清脉络 在揭示课题后,我把课文的第一句话“赵大叔喂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胜负”、“不解”两个词语。2 .了解溪水变化的原因 ,激发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情感。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能有感情地朗读。教学准备 :CAI课件。教学课时 :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一、学会本课生字。二、理清脉络 ,熟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熟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设置疑问 ,导入课题。二、初读课文 ,学习生字。1.借助拼音 ,学习生字 ,掌握识字方法。2 .指导学生写字。三、感知课文 ,理清脉络1.分段轮读课文。2 .检查读文情况。3.自由读课文 ,理清脉络。四、巩固…  相似文献   

3.
“三步导引”指的是在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中,采用三步式的教学程序:读懂课文,理清脉络——弄清重点,细读品尝——运用实践,模仿练写。下面谈谈六年制第九册3课、五年制第七册15课《海上日出》的“三步导引”教学设计: 一、读懂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自学,理解词语。着重理解“范围、目不转睛、夺目、光彩、光芒、亮光、光亮、奇观”。 2.初步阅读,明确大意。课文写了几种情况下的日出?从哪些地方看出“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3.讨论分段,编写段意。按事物的方面分,可把本文分成四段(第一段交代看日出的时间;第二段讲平常情况下的日出;第三段讲有云情况下的日出;第四  相似文献   

4.
《惊弓之鸟》的故事逻辑性很强,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好教材。在教学中,我重点围绕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 更赢为什么能够不用箭把大雁射下来?2. 课文按怎样的思路安排内容的?3. “惊弓之鸟”这一成语怎样应用?我的做法是:一、通读课文,让学生熟悉故事内容。学生初渎课文以后,我就要求学生复述故事内容,  相似文献   

5.
杨和平 《学语文》2022,(5):54-57
“红色课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基于红色课文进行二次课程开发,实施“群文教学”,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红色课文特殊的教育价值:一是弘扬红色史实,赓续红色血脉;二是输入红色养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三是发展整合能力,提升思维品质。二次开发红色课文构建教学群文有三条基本路径,分别是“人物类型“”时代背景”和“主题内容”。红色群文教学需要遵循“基于群文“”基于语用”和“基于建构”三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所谓课文教学思路,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一篇课文时所呈现的师生思维运行的脉络。课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课文教学思路合理、顺畅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成效的大小。因此,很有研究的必要。下面就此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数词在小语课文中大量出现,它或虚或实地记述了客观事物,对文章内容的表达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他们。一、潜伏内容线索,反映课文结构有的课文题目里含有限制中心词的数词。以这个数词为思维点,往往能理清文章线索,疏通课文脉络。如(三人行)一文,思考题目中的“三”,就能把握课文所写的主要对象。再细读课文,就能明晰课文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课文的前三部分。   教学目的要求:   1.理清课文大致脉络,给课文加小标题。   2.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时代背景”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深受人们的爱戴及鲁迅先生爱憎分明、关心青少年成长的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默读“导读”,了解本组教材的特点   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六组课文。请同学们默读“导读”,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以谈本训练组有哪些课文组成,写的是哪方面的内容,也可以谈训练重点有…  相似文献   

9.
孙伟 《江西教育》2022,(9):54-55
统编版语文教材在编排课文时,就有意识地选择了信息含量较大的长课文和思维含量较大的难课文。这也成了统编版语文教材在选择文本类型时的一个重要特点。教学这一类“长难课文”时,教师要针对“长难课文”思维含量大、信息量大的实际情况,采取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长难课文”的相关策略,推动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课堂提问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也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为此,笔者认为,课常提问应着重体现出下面“五性”。一、指向性。即定向性。也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应该有明确的目标,使学生思维有明确的方向。根据教材、教学的需要,教师要围绕课文中的重、难、疑点及主要内容等设计提问,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段,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以下问题:1、作者为什么开篇描写天气情况?2、作者是怎样描写长安街上送总理的人多的?3、课文在写“送总理”的群众的装束和表情上一连用了三个“都”,它们  相似文献   

11.
<正>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阅读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很多教师解读这一语文要素时,容易出现两个误区:其一,只关注“思维”过程,而忽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二,只聚焦“思维”状态,忽视“人物的思维”以故事情境和情节为蓝本。所以,语文要素之间蕴藏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课文的故事内容和情节发展,推动着“人物思维”的发生、发展;而依循人物内在的思维过程,就如同把握了故事发展的脉络,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之思,  相似文献   

12.
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一般经历初读、细读,精读三个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把握课文内容的层次,与这三个阶段的要求相适应,即不同的阅读阶段,课堂提问内客设计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做到适时、适度。 在初读课文阶段,主要是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清文章脉络。这一阶段的提问,以提叙述性问题为主,提问主要方式为“是什么”。如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在初读课文阶段,教师出示课后练习一的  相似文献   

13.
五年制小语三册34课《小虾》,是一篇写小虾生活习性的课文。教学中,我抓住了课文中的“趣、逗,喜”,引导儿童阅读课文,启发他们的思维,收到了一定效果。 (一)由“喜”突破,逐步理清课文课文共四个自然段,最后一段的“我多么喜欢这些小虾啊”,既是作者的感情,也是对上面各段的“我”捉小虾、“小虾真有趣”、“我”逗小虾意思的概括。然而学生却不能一下子理解“我”为什么“喜欢这些小虾”,这就造成了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的困难。为解决这一难点,教学时我首先抓住最后一段的末句,由“喜”突破,让学生思考问题,逐步理清课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把当年求学时的由结果推理出过程的“反向性”思维运用于教学工作中,具体表现在生字读写、习题讲解和课文探究三个方面。它的运用有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强化记忆力,培养学生自信心等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正向思维,直插中心在一篇课文中,或一词、一句、一段,或标题、开头、结尾,只要能牵动全文,就可以考虑选择作为教学这篇课文的“突破点”。教学时引导学生按照课文自然顺序,让思维沿着正面方向探寻“突破口”,直入中心。  相似文献   

16.
切入点,亦称“突破口”,是教学一篇课文的入手处。好的切入点,应当是课文思想内容、人物特点、故事情节和篇章结构的聚散点。由这一点可以向课文各部分发散、辐射,课文各部分也可以向这一点聚拢、集中。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读课文的教学存在两种偏向:一是不放心型——与讲读课文一样教,二是放任型——自读课文,学生自己读读而已。这两种做法都不足取。自读课文教学要处理好以下三个环节。一、思想认识上,要与讲读课文一样重视。从中学语文教材体系看,一个单元相对为一个整体,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整体教学,能充分体现课文结构的综合性、序列性与教学性的原则。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人教版)将“单元知识和训练”、“思考和练习”的训练点,与篇章教材组成一个有机的教学过程。如果与讲读课文一样设计教学过程,面面俱到,老师加班加点讲,学生越听越厌烦,  相似文献   

18.
《蝙蝠和雷达》(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是一篇揭示“蝙蝠”与“雷达”的关系,说明雷达是蝙蝠的仿生物的介绍性说明文。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我紧扣文中的三种联系,进行教学,不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深刻地理解、领悟了课文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一、扣“标题”与“内容”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以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 ,思维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教学原则已为广大教师实践了许多年 ,但是 ,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以思维训练为主线” ,仍是令广大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笔者也是倍感困惑者之一 ,但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已逐渐有所领悟 ,探索出了语文课“四读四问四练”导读教学模式 ,使这一问题得以较好的解决。这一模式“以阅读为形式 ,以问题为载体 ,以思维训练为落脚点 ,让学生从多读、多问、多思、多练、多悟中去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从而使“三为主”的课堂教学思想落到实处。可用下图表示 :教学过程 :通读课文→研读课文→回读课文→…  相似文献   

20.
张利琴 《教学月刊》2013,(11):38-41
当前初中英语课文教学呈现重结果、轻过程的趋势。课文教学变成判断、选择、回答问题的程式,以显英语学习的“工具性”;完成阅读任务后教师急于向文本外拓展,以体现英语学习的“人文性”。课文教学直指阅读技能使阅读活动浅尝辄止、索然无味——所设问题缺乏内在逻辑,不利于学生深度阅读文本,阅读课失去了探究味;学生忙于答题,无心品读文本,阅读课失去了语言味;阅读缺乏情感参与,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阅读课失去了情智味。课文教学“偏食、速食”,语言学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变味的课文教学现状亟需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