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教“长方形的认识”时,教师讲述:“老师的一块台板玻璃不小心被压碎了,压碎成两部分(如图1所示)。如果要照原样配一块,要不要两块都带去?”在生活中,有的学生曾经碰到过类似的问题,但他们从没有仔细考虑过。这时,他们的思维被激活了,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有的说必须带两块,有的说带那块小的玻璃,有的则说带大的玻璃。教师出示图2,并问:“这样能恢复到与图1一样的形状吗?学生异口同声地答:“不行。”又问:“那么带那块大玻璃呢?”有学生说行,还能画出图3。此时,教师趁势引导,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观察。学生发…  相似文献   

2.
钟滨 《江西教育》2002,(12):19-20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感“启引质疑,共同释疑”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一、引导质疑首先,教师要启发诱导,培养学生“敢问”。要学生敢问,不是十分困难的。关键在于教师要爱护、支持他们的这种热情,哪怕在无意中,也不要给他们泼凉水。对肯于动脑,积极问答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对学生提的每一个问题,教师都应认真地、善意地对待。要知道学生的语文能力存在着差异,因而提问的水准也参差不齐。其次,教师要循循善诱,培养学生“善问”。“敢问”不难,“善问”却是不容易的,这与学生理解教材的深浅、知…  相似文献   

3.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产生一种力求解决的心理状态,并引发敢问、爱问和善问的学习行为。学生具有“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那么,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有三个途径。  相似文献   

4.
王平 《甘肃教育》2005,(12):38-39
一、转换对象:培养学生思考历史的创新思维 首先,倡导学生敢于问。传统教学模式的“生从师问”式,注重的是由教师到教师,没有实际意义,学生并没有真正思考,甚至有些学生的思维还受到了来自教师的限制。因为他们往往都以教师的评价作为最后的评价标准,久而久之,一部分善于思考的学生因自己的思考与教师的评价总有一些差距而对自己产生怀疑,即使他们有一些疑惑,也不敢问了。而另一部分不善于思考的学生则更找到了偷懒的机会,都一概不问。所以,要改变这种局面,就首先应该引导学生敢问。经过教师的鼓励、  相似文献   

5.
陈晓玲 《新课程研究》2009,(11):120-121
杨振宁教授在对中美学生的对比中谈到:“中国学生学得多,悟得少;美国学生则学得少,却悟得多。这就是中国教育不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原因之一。”著名的数学教育专家周玉仁教授认为:“教学中学生能探索得知的教师不要替代,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要暗示,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促进学生的发展。”纵观我们的教学,学生总是被塞得满满的,哪有时间悟自己所学的东西?要学生悟,就要给他们一些启发、一些思考的余地和能够自由控制的时间。这时,教师就要学会“等待”,在教学中如何运用等待艺术,让学生的思维更精彩?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中,整堂课或者“无问”,即使“有问”,也是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答问”的层面上。一些教师更多考虑的是自己怎样多问、巧问,而很少思考如何让学生敢问、善问。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昵?  相似文献   

7.
杨振宁教授在对中美学生的对比中谈到:“中国学生学得多,悟得少;美国学生则学得少,却悟得多。这就是中国教育不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原因之一。”著名的数学教育专家周玉仁教授认为:“教学中学生能探索得知的教师不要替代,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要暗示,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促进学生的发展。”纵观我们的教学,学生总是被塞得满满的,哪有时间悟自己所学的东西?要学生悟,就要给他们一些启发、一些思考的余地和能够自由控制的时间。这时,教师就要学会“等待”,在教学中如何运用等待艺术,让学生的思维更精彩?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唤醒学生阅读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凭借自身的知识经验、人生态度、生活阅历及想象能力去认识、开掘、补充作品,以期达到积累知识,锻炼思维,提高能力的教学目的。一、教师主体意识的归位阅读教学主体意识的觉悟,关键在于教师本身的自觉。首先,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做一个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教师。不要“定于一尊”,不要让“教参”上的分析来束缚自己的思想。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的一些独特看法的“出格”的理解给予积极的鼓励,允许他们对一些权威的观点和传统的结论进行大胆颠覆。…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问题如何“提出意境”,学生的回答如何“答出精髓”,是评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一、小题大问,找切入点在设计问题时,教师不仅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烂熟于心,还应该设置切中要害的问题。而问题有大有小,有难有易,找准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小题大问”,循循善诱,启发他们寻找问题的答案。这就要求教师提问应该范围适中、难度适中,不要提过泛过难的问题。过泛的问题会让学生无从下笔、无从开口,而过  相似文献   

10.
一、让学生敢问。要让学生敢问,教师必须树立这样的观点:质疑问难不仅是教师的事,更是学生的事,是学生的权利。早在古代,提问就是学生求教的主要途径。学生有疑惑时,必须向教师提问,而教师则应从其职责出发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但是时至今日,一些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仍未引起重视,教学方式由原先的一讲到底变成了一问到底,于是出现了“十万个为什么”似的满堂问,学生被问得晕头转向,连独立思考和读书的时间都被挤掉了,当然也不可能向老师提问了。还有一些教师虽然也知道质疑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但就是不敢让学生提问。究其原因主…  相似文献   

11.
谁调动谁     
一大学校长访问另一所大学,见这所大学的教师、学生都很上进,很有活力,很有积极性,就问这所大学的校长:“你是怎样调动师生积极性的?”这位被问的校长沉默片刻后答道:“我没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美术教育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教师要在教学及课外活动中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不要对学生设下一些条条框框,要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增加“诱因”,激发他们的创造动机。  相似文献   

13.
《学记》中有这样一句名言:“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要鼓励学生而不要压抑他们,要启发学生开拓他们的思路而不要和盘托出。简单地说:就是要求教师不但要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更要注意放开学生的手脚,解放学生的头脑。  相似文献   

14.
我曾教过一班三年级数学,课后常与一些学生闲聊。当我问他们“班级里有哪些好学生”时,这些学生会异口同声地报上七、八个同学的姓名,其中多半是女同学,有连续几年的三好生、班干部,成绩好、守纪律。至于“哪些人是差生”,不要我问,他们心目中似乎也很清楚。于是,我开始思考一个  相似文献   

15.
小学生因受年龄特征和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运用新知识解决一些问题时,往往会出现偏差,从而导致错误,这是课堂教学中常有的事。教学中,教师应善待学生的“错”,因为在错例中往往蕴含积极的因素。教师应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引导启发,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使他们初步理解新知,建立新的认知结构。课堂中,教师要因“错”利导。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武断地否定,而应精心设计一些有层次的系列训练题,将学生引向正确方向,从而使他们真正掌握新知。如学习“小数乘以小数”,在做练习时,发现有一个学生出现了这样的错误:在讲评时,我…  相似文献   

16.
K12网上曾经讨论过教师要不要读教育名的话题,我注意到竟然有相当的教师不读或不主张读,颇感意外。主要原因是“三论”作祟:一是“读书无用论”。一些教师评优、晋级等该得到的已经得到,该失去的早已失去,读书对他们已没什么功利上的用处。二是“读书无空论”。一些教师以学生“高分”为“绩效”,以“达优率高”“升学率高”为“成果”,一天到晚忙于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考查“五认真”,没有空闲读书。三是“读书无需论”。一些教师自以为在师范院校“知识海洋里遨游过”,也读过几本名,无需再啃了。  相似文献   

17.
作家郑义在《回忆我们的语文课》中说道:“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无非是阅读和写作,并非解词、分析段落大意。最好是手段‘模糊’一些,目的‘清晰’一些。”这里的“手段‘模糊’一些,目的‘清晰’一些”,实际上就是指不要刻意追求教学方法。因为,语文教师一旦将教学的注意力聚集在这“法”那“法”上,往往会忽略了学生的学。这种忽视学生学的教学方法,只能是将学生往教师的教学“套路”里生拉硬拽。实际上这种做法正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学生固然是教学的对象,但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他们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  相似文献   

18.
作家郑义在《回忆我们的语文课》中说道:“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无非是阅读和写作,并非解词、分析段落大意。最好是手段‘模糊’一些,目的‘清晰’一些。”这里的“手段‘模糊’一些。目的‘清晰’一些”,实际上就是指不要刻意追求教学方法。因为,语文教师一旦将教学的注意力聚集在这“法”那“法”上,往往会忽略了学生的学。这种忽视学生学的教学方法,只能是将学生往教师的教学“套路”里生拉硬拽。实际上这种做法正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学生固然是教学的对象,但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他们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9.
教学中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促使他们有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问在有疑之处教师提问必须在学生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使学生有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得到解决,他们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心理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使他们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是问在学生的有疑之处,而是把“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学生不仅没有探究欲望,他们还会产生厌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学生的疑一般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学生自知有疑的地方,一个是自觉无疑而实则有疑的地方。对学生自知有疑的地方,教师要引…  相似文献   

20.
《在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的评课中,我就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问题发表了一点意见,如:少说“非常好”。有的教师一节课说二三十个“非常好”。不要对学生说“老师只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或者“给半分钟思考”。教学的内容对于教师来说是“熟”的,对于学生来说则“是生”的。少讲寒暄的话,最好不要这样称呼学生“:小伙子们,姑娘们。”不要在学生思考问题的时候喋喋不休,左一个“提示”,右一个“注意”。不要常常廉价地表扬全体学生是多么的聪明。最好不要反复地用同一个句子问学生,如“:你们听到了吗?你们听到了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