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是“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之一。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存在着不适应社会需求、受传统培养模式制约和机制体制障碍等方面的问题,制约着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深入发展。南京农业大学典型交叉学科“农业信息学”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该学科研究生培养实践表明,适应需求是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根本,适切的培养模式是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基础,健全的机制体制是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保障,坚强有力的导师团队是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在对交叉学科团队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从组建交叉学科团队、重塑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和完善评价机制四个方面,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导向的研究生团队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改革,提出了提升交叉学科团队中研究生创新能力“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并将该模式在中原工学院低维量子物理与材料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中进行了实践。实践效果表明,“四位一体”培养模式能够有效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美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特点。主要以康涅狄格大学为例,介绍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理工科博士研究生的招生选拔、指导方式、培养模式,以及为确保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而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以期对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改革有所借鉴及启示。  相似文献   

4.
博士生培养过程质量控制的改革与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结合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进行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即在第二学年末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对博士研究生的学习与科研工作进行中期考核。实践表明,对博士生进行中期考核,是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促进博士研究生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交叉学科形成过程中如何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是当前我国高校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多伦多大学交叉学科合作专业,以传统专业为依托的招生培养原则、以交叉性议题为导向的培养体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及完善的交叉学科组织协同和质量保障机制,为交叉学科培育过程中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有效路径,解决了这一阶段分科教育与交叉学科教育分离、不同专业课程的简单拼凑、不能充分利用学科近缘交叉的优势等问题,为我国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有益借鉴,即研究生培养中应构建“专业+交叉”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体系、建立以交叉学科问题为导向的资源整合机制、建立常态化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运行管理机制和制定交叉学科专业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6.
中美两国的医学教育体制存在很大差异。相比完善的美国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我国的相关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亟须进一步完善。无论在中国或美国,课堂教学都是医学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博士研究生课堂教学为参考,对中美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课堂教学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以为我国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这几年国家对科学的重视.以及人才强国理念的不断深入,博士点和博士研究生扩招人数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已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300多个,在校博士生数量已超过13万人,在全世界仅次于美国和德国。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整个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关系到国家科学研究、知识创新和学术水准的提升。因此,抓好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是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应当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而衡量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标志之一,就是其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美国康奈尔大学构建的以“研究生领域”为核心、特色鲜明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通过实施主修和辅修学科相结合的制度、建设交叉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以及组建导师特别委员会等有效措施,建立了完备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体系。认为我国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应该借鉴康奈尔大学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敢于打破体制障碍和学科壁垒,推进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机构建设,深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机制,建立面向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研究生课程体系,组建交叉学科导师团队,探索出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有效路径,为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交叉学科与研究生教育具有良性互动效应:交叉学科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同时研究生教育又是促进交叉学科建设的重要力量。为促进交叉学科与研究生教育的协调发展,提出了加强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美国精英教育的最大成功之处当属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从其教学实施和导师指导两个方面,深入剖析了美国电气工程类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成功之处和可借鉴之精髓,对我国研究生培养中的教学组织、导师指导等分别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