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赛珍珠开始文学创作的年代与鲁迅的主要作品年代接近,二人都有跨国生活经历,但两人所处背景迥异,作品题材、风格等都截然不同.前者出生于美国而在中国成长,虽是西方人,但却热爱中国文化,创作了大量中国题材作品,向西方反应了真实的中国.虽然赛珍珠比后来的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兴起早了半个世纪,但也可归入后殖民主义作家行列;后者创作了大量以“国民性批判”为主题的作品,看似有“以西方为中心”的倾向,却并非以取悦西方读者为目的,而是站在中国人的立场论中国.  相似文献   

2.
鲁迅和张艺谋的作品都有关于"丑陋的中国人"的叙述,近年来有人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来共同解构他们的作品。但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其一,对待西方大奖,鲁迅和张艺谋态度截然相反。其二,张艺谋的电影精心设计以民俗为中心的符合西方人"口味"的"中国想象"图景,从而成为西方"他者"眼中的"东方";而鲁迅对中国的"描写"不是为了取悦西方人,他是站在中国"自者"的立场来"描写"中国。其三,鲁迅创作的目的是"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张艺谋的电影过于重视形式,而对思想主题的挖掘不够重视,作品的批判性减弱,有部分作品甚至冲淡或遮蔽了原小说积极的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柏杨是我国现代和当代探讨“国民性”的两位代表性人物。他们的经历、思想与著作,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正气与精神,这是中国从封建王朝走向现代文明的历史转折中最宝贵的精神。改革国民性,去除劣根性,这是一项紧迫而任重道远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后殖民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它主要是一种着眼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的话语。帝国主义和与之相关联的文化都肯定地理和关于对领地控制的意识形态的重要性。随着我国民族文学的崛起,从中也能看到民族文学所面临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问题。  相似文献   

5.
文宇 《文教资料》2012,(20):41-42
本文概述了后殖民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过程,以及在后殖民主义背景下的翻译研究,讨论了在西方世界向第三世界国家推行文化霸权的历史语境下,翻译担负着怎样的历史使命,应采取何种对策。  相似文献   

6.
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是西方学术界“少数话语”的两种主要代表,近年来,一批被称作后殖民女性主义的批评家在二者之间开辟了一个新的理论空间,他们批评西方女性主义的白人中心主义和本质主义,寻求建立一种适应第三世界妇女文本的理论模式和立秋策略,并从后殖民立场对西方女性主义的经典作品进行了新的解读。本文从理论与批评实践两个方面对这种新的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  相似文献   

7.
后殖民文化理论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政治批评理论 ,本文通过《东方学》和《文化与帝国主义》这两本里程碑式著作 ,分析了美国学者赛义德有关“东方主义”和“文化批评”的理论 ,认为赛义德的理论建树奠定了后殖民文化理论的基础 ,但也存在一些理论上的“盲见” ,因此不能忽视其理论中缺乏一致性和启示性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西方后殖民理论的代表人物斯皮瓦克的作品集多种理论于一体 ,涉及题材广泛 ,语言晦涩难懂 ,因而对中国的译者是严峻的挑战。王丽丽同志在翻译斯氏的《三位妇女的文本与帝国主义的批判》一文时出现了一些误读和误译 ,王文的误译大多是由于译者对斯氏的论点以及她讨论的三部作品缺乏了解所致。另外还须注意斯皮瓦克作品中具有特殊含义的Subaltern一词在汉语中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民族劣根性进行尖锐批判的鲁迅先生和对于老北京市民文化投入极大关切的老舍先生,他们的作品中都不约而同地涉及到国民性书写及对国民性的批判。作家的社会使命感促使文学史上很多作家对"国民性"问题投入了极大的关切,但老舍和鲁迅的思考路径却存在很多不同。从地域、艺术表现方式、思考维度等三方面浅析两者的国民性书写差异,并对差异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启蒙思想簪。他在《呐喊》《彷徨》许多作品中反复揭示国民的劣根性:精神胜利、麻木、愚昧、驯顺、守旧、卑怯、势力等。我们今天研读鲁迅作品的意义,就是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反思我们国人的整体素质,摒弃“国民的劣根性”,承传民族的优秀品德。  相似文献   

11.
王婷婷 《文教资料》2009,(16):33-34
后殖民研究是近年来人文学科领域里兴起的一个热门话题,与丰富多彩的后殖民研究文献相比,后殖民翻译研究只是刚刚起步.本文主要从后殖民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以及学者对后殖民主义研究的相关争论分析后殖民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著名文学评论家、东京大学文学系教授藤井省三是以鲁迅研究而闻名日本学界的。他认为,村上春树的心底有着两个情结,一是鲁迅情结,二是中国文学情结;可以说,村上对鲁迅是怀有敬意的。拟以鲁迅的《阿Q正传》与村上的《完蛋了的王国》为研究对象,试探究两位作家在追问社会、探索国民性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后殖民翻译理论对外来语的引进和翻译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审视近年来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的概况以及其对翻译的影响,结合我国外来语引入的历史和现状,探讨该理论对我国外来语的引进和翻译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鲁迅国民性思想的形成,受到多种文化资源的影响,其中梁启超的影响不容忽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整套话语:将国民性作为政治变革的前提、以文学作为改造国民性的工具、以及对国民劣根性的概括,都是对梁启超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梁启超的国民性理论是鲁迅国民性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5.
中国学前教育的殖民与后殖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殖民主义理论认为,当代的文化交流是在不平等的背景下进行的,体现了不同的权力关系。当前的学前教育交流也存在着不平等。实际上,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育儿方式,单纯以西方的价值观为尊而忽视本国的文化传统,在一定意义上并不可取。学前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同样需要坚持平等的态度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在后殖民主义视角下,存在着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权力差异,而文化的不平等关系使平衡的对话根本无法实现。以”陌生化”理论为切入点,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研究认为:文化的异质性和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决定了翻译“杂合”的必然,文化“杂合”具有抵抗强势文化的积极意义。杂合的译文有利于实现弱势文化的非边缘化和多元共存互补的文化全球化目标。  相似文献   

17.
鲁迅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对存在于国人身上的奴性、精神胜利法及看客心理做了深入地剖析和猛烈地抨击,并对造成国民劣根性的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彻底的否定.他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造就现代人格的历史要求,至今仍是我们异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化思想是鲁迅贯彻始终的思想主线.他以民族危机和生存危机为背景内审外察,揭示了中国近代化的内容和方法;他紧紧抓住"国民性"这个"根基"问题,提出了建立中华民族新性格的主张;他本着深邃、冷静的思维,向我们展示了一条中国进步之路、希望之路.  相似文献   

19.
“五四”是发现“人”的时代,也是发现“儿童”的时代。章以周作人和鲁迅为个案,考察疏于研究的成人学中的儿童形象,并比较他们的儿童观。周氏兄弟共同发现了儿童,但从具体的性格气质、人生理想出发,他们的儿童现侧重点不同,因而笔下的儿童形象也是迥异的。周作人更欣赏儿童原始、自然的一面,在儿童的生活中发现艺术和人生的至高境界;鲁迅则从改造国民性的责任出发,更深地挖掘儿童在传统化中真实的地位和真实的境遇,他们如何在精神上被“吃”,又如何参与到“吃人”的行列中。兄弟两人似乎走到了理想和现实的两极,一个更注重儿童的自然性,一个更注重儿童的社会性;因而一个重在讴歌从自然的儿童身上所体现的人生、艺术的最高境界,一个则重在拯救被传统化所扼杀的处于真实社会境遇中的儿童。  相似文献   

20.
萧红与鲁迅有师承关系。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深受鲁迅先生关怀、呵护的一位女作家,她的创作有鲁迅的风格,刀子的伤口更多地透视着深沉的社会历史思索和深刻的批判力,与鲁迅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极为合拍,但好身上同样兼具外来文化之影响,因此,也极富张扬的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