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文化符号作为综合性概念,具有丰富的意涵,要将其置于“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这一时代语义框架理解,明确中华文化符号的创造主体、阐释主体、哲学基础以及指称对象。在此基础上,文本从符号系统角度把握中华文化符号的外部边界,从符号类别和文化类型角度把握中华文化符号的内部边界。通过考察中华文化符号的生成要素,为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符号、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切实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化符号是对中华民族整体存续复兴怀以意义自觉的对象化表达和意象化呈现的显著标识。这一标识在宏观要素层面包括作为符号之源的民族文化对象、作为符号之意的民族精神意象以及作为符号之形的民族标识形象。对上述三个要素的内在自觉与系统挖掘,是中华文化符号化的有效支撑。在实践中运用中华文化符号,要重点把握三个关键向度的边界。一是标识范畴向度,要正确处理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确保中华文化符号的文化底色。二是对内标识向度,要正确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确保中华文化符号的中华本色。三是对外标识向度,要正确处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确保中华文化符号的中国特色。唯有立足整体自觉,挖掘核心要素,守住底色、巩固本色、创新特色,中华文化符号才会以文化逻辑深度增进文化认同,发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效能。  相似文献   

3.
人类在信息的海洋中,无不每时每刻进行传播活动,有传播就必有符号相伴随。作为传播的特殊形式的教育传播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了越来越丰富的传播符号和越来越先进的传播手段,给教育特别是电化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今天我们研究电化教育不能不涉及到“传播符号”。只有了解传播符号的性质,认识它的作用,研究它的设计,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传播功能,以便进一步提高电化教育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4.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传播的人越来越多,为了通过网络方便快捷地传达信息和交流感情,形成了独特的网络语言符号和传播方式,本文全面概括了网络语言符号的传播特征,并对网络语言符号的形成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深受世界许多国家民众的喜爱.考察和研究中日文化古籍、文化巨人、文化精品在国外的传播状况和影响,有利于在更高的起点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拓宽学术研究视野,重新评价中华文化的价值;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民族凝聚力,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对于增强中华文化吸引力,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需要优化传播策略,深入实施文化传播差异化、资源配置系统化、传播渠道多样化、发展叙事形象化、网络传播交互化等策略,以更好地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经过多年深耕,我国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能力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价值观念多元、文化语境差异、数字铁幕阻隔等诸多问题。通过分析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新趋势,从创新传播理念、构建话语体系、聚合趣缘群体、运用智媒技术、联动内外资源、发掘特色品牌等方面,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提供可行性建议,以期推动全媒体时代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态势下的世界样貌复杂敏感,给中国的对外传播特别是国家形象建设提出了新的历史性要求。以此为背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因其自身的特性与优势逐渐成为对外传播的重要着力点。为此,本研究以跨文化传播学对"文化"内涵的定义为框架,从文化态度、文化内容和文化符号等三个方面,以中国影视传媒为切入点分析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策略与实践的海外传播效果,重点在于总结和阐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背后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9.
数字电影作为当今社会中极具影响力的一种视听综合的教育传播媒介,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符号,因为其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充满了符号和由符号组成的文本,其中,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是电影意义的运载工具。对数字电影中出现的符号概念上的梳理,了解符号学,将其与数字电影结合,并对电影符号学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对数字电影的教育传播符号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非语言符号传播类型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从作用于不同的人体器官的角度,将非语言符号传播分为体语、视觉性、听觉性、嗅觉性、触觉性、时空性等几大类,并结合实际,说明非语言符号传播在人际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Katz,Blumler和Gurevitch在传播学领域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主张受众本位而非内容本位,它将传播的视角从传者导向转向受者导向(audience-centeredapproach),这对文化传播同样具有借鉴作用。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受众对汉语语言与中华文化的需求有很大差异,所以在进行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时,选择是以语言教学(尤其是现代汉语教学)为主,还是以文化学习和体验为主,以及二者的先后顺序时,首先应充分考虑到受众不同层次的社会和心理需求,例如个人层面的自我实现(self-fulfillment)、自我满足(self_grat讯cation)、自我肯定,以及个人与社会的联系需求;其次,传播本身是一种文化交流,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传播出去的文化是否能够被受众顺利而准确地解读直接影响着传播的效果。传播者可根据斯图亚特·霍尔(StuartHall)提出的“编码与解码”理论,在传播时对当地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注意受众“解码”时的社会文化差异对解读被传播文化信息的影响,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来介绍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2.
传播中华文化是语文学科的根本任务.根据教师在语文学科建设和学科教学过程的具体表现,语文学科传播中华文化课分为无课程式、前课程式和课程式三大途径.而最具传播效果的是课程式中华文化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3.
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扩大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是提升我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争取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的关键。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大背景、国际传播理论、国际传播战略等方面做剖析,确立唯有制定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大战略,坚定推行各项文化国际传播的工程,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方能构筑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相似文献   

14.
面向来华留学生的价值观传播,包括紧密相连的两个层面:一是以来华留学生为对象的价值观传播,以培养其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为主要目标;二是以来华留学生为主体进行的价值观传播,即为其搭建多元化平台,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从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的角度,对来华留学教育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与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摘要: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对于中华文化世界影响力的提升以及中国形象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文化对外传播面临着重重困境。汉语国际教育的蓬勃发展为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重要平台。在汉语国际教育过程中要加强中华文化传播意识,明确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使命与责任;要全面发挥孔子学院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注重对来华留学生的文化熏陶。  相似文献   

16.
王爱军 《成才之路》2023,(28):109-112
中华文化精神具有尚群、尚和、自强不息、开放兼容等特征,在古诗文教学中融入中华文化精神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当前的古诗文教学还存在较多问题,不利于其与中华文化精神的融合。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及时转变古诗文教学思路、充分挖掘古诗文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积极更新古诗文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调整古诗文教学评价模式,以期在更深层次上实现中华文化精神与古诗文教学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外贸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涌入珠三角地区。在国家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大背景下,外资企业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良好平台。珠三角外资企业可以依托岭南文化、企业文化、通过公共信息平台、自媒体平台和跨文化培训等方式加大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度和范围,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以丝瓷茶为重要物质文化符号的中华文化随其对外输出也承载了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的使命. 在新的形势下,结合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研究中国物质文化符号的传播史及文化符号的特点,将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及魅力的展示.  相似文献   

19.
中华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正逐渐成为应对国际政治、经济、道德危机的精神寄托。在"慕课"兴起的大背景下,"慕课"在拓宽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式,及时提供信息反馈等方面给中华文化的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基于此,文章提出建立面向国外及高校受众的中英文"文化慕课"平台,从而拓宽文化传播途径,推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教师的非语言符号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语言符号是人类传播活动的重要工具,了解教师的非语言符号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及其作用,旨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