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庸     
《出版参考》2009,(7):M0002-M0002
原名查良镛,当代著名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香港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香港“大紫荆勋章”获得者。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被普遍誉为武侠小说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代宗师”和“泰山北斗”,更有金迷们尊称其为“金大侠”或“查大侠”。  相似文献   

2.
业界动向     
《出版参考》2008,(9):33
全球华文武侠小说大赛开始征选香港中华书局与红袖添香文学网站举办"2006新武侠小说大赛"后,决定再于今年推出"全球华文武侠小说大赛",以发掘和培养更多新武侠小说作者和作品,并使武侠串连全球华人的目光,  相似文献   

3.
邹虎 《青年记者》2006,(4):74-74
查良镛,笔名金庸,行内人常说:查良镛的第一生命是报业,第二生命是电影,而武侠小说或许是他生命中的一种偶遇吧。观其一生,金庸在报业经营、政论写作、新闻理论等多方面,在香港报界留下了重彩浓笔。我以我手写我心“事实不可以歪曲,评论大可自由”,如果说《明报》在创办初期是以  相似文献   

4.
继淡江大学、实践大学等大学院校纷纷开设武侠小说课,以及前年由淡大举办金庸武侠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将武侠小说拉向艺术殿堂之举后,一群对武侠小说有兴趣的大学教授和武侠爱好者于最近成立“中华武侠文学学会”,更成为武侠小说跨越学术的新里  相似文献   

5.
50年代以来,香港出现了不同于民国以前旧武侠小说的“新派武侠小说”。所谓“新”,一是语言上使用现代白话;二是手法上不囿于传统章回体例,引进了新小说的表现技巧;三是内容上避免单一写侠义,将武侠、历史、言情融于一身;四是风格上既不  相似文献   

6.
武侠小说大家金庸的本名也许没有他的笔名更为人所知。他的笔名由来也是许多人知道的:1955年,金庸因友人介绍开始写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动笔之前,他从未想过要使用笔名。小说在《新晚报》连载时,主编希望他选一个具有“侠士味”的笔名发表。几乎是不假思索,金庸将他的本名查良镛的镛字拆开,于是如雷贯耳的笔名“金庸”便由此产生。此外,金庸还有“姚馥兰”、“林欢”等笔名。姚馥兰由英文。您的朋友”(Your Friend)读音而来。当时香港报纸副刊相当男性化,金庸就以一个女性化名字写影评,冲谈一下男性的阳刚气。“林欢”的笔名也是金庸写评论用的。  相似文献   

7.
台湾武侠小说名家萧逸勤奋笔耕,专心创作。他说:“35年来我没有上过一天班,做过一天事,全靠写武侠小说过日子,后来全家旅居美国,也是靠一枝笔打天下。”萧逸从23岁开始写他的处女作《铁雁霜翎》,想不到一炮而红,不但被报纸采用,还被香港拍成电影。35年来他完成小说56部,其中60万字以上  相似文献   

8.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单独会见的第一位香港同胞是查良镛--金庸. 那是1981年7月18日上午,邓小平以中共中央副主席的身份会见香港<明报>社的创办人和社长查良镛.当时,历时十载的<金庸武侠小说全集>(15种36册)修订工作将近完成,金庸宣布从此"挂印封刀",不再写武侠小说.  相似文献   

9.
金庸,本名查良镛,以其笔名“金庸”行世。金庸有两支笔,一支是为《明报》写社论,一支是写武侠小说。金庸的《明报》成功,除了它的武侠小说、新闻报道等因素外,也离不开金庸以他本名查良镛发表的社论。金庸写了30多年的社论,当时,世界发生了什么事,不仅香港人会习惯性地想到看看《明报》社论怎么说,海峡两岸的政要也非常重视他的社论,国际上对《明报》“路易—查”(笔者注:金庸的英文名)的评论也非常看重。他的社论为知识分子所欢迎,有些人买《明报》就是为读他的社论。笔者认为,金庸的社论,在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史上应该有一席之地,值得我们进…  相似文献   

10.
“金庸小说与20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5月16日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召开。来自世界各地40多名代表出席盛会共同阐释金庸小说“这一复盖全球的文学现象之谜”,会议的主题是金庸小说在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主办人在会议发言中指出,金庸武侠小说风靡全球华人读者,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现象。中国文学向来以严肃文学和纯文学为主,武侠小说被视为大众文学或通俗文学。但金庸的武侠小说超过了“雅和俗”的界线。因此,这次讨论会,  相似文献   

11.
金庸不仅是闻名的武侠小说大师,也是一位资深的老报人。最近一本《金庸与报业》专著在香港出版了,可以说它是香港报界乃至中国报界中地域性断代史系统研究的一件大事。 作者根据自己的博士论文增删而成的这部专著,共32个章节,洋洋洒洒,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年轻的“侠客”怎样用毕生的精力去战胜自己、战胜对手,以及创业的经历。该书从1959年香港的报业形势谈起,从金庸显赫的文化家庭历史谈起,把读者引入一个奇幻的故事中去。  相似文献   

12.
纪嫣然 《大观周刊》2010,(47):27-27
金庸再被传去世 一则有关武侠小说宗师金庸(查良镛)先生去世的消息近日在网上流传,但该则消息疑点重重。香港明报发言人在接受香港中通社采访时表示.该传闻为“假消息”。  相似文献   

13.
1999年7月25日,香港《亚洲周刊》的记者在美国访问李洪志,其中的一段对话是这样的: 记者问:“据说你是以杰出人才的身份来到美国的?’ 李洪志大言不惭,这样回答:“我还不够杰出人才吗?我第一次来美国是以旅游者的身份到休斯顿讲法,来时有的学员就告诉我办移民,找律师,我也没有出面。等了大约9个月时间就批下来,1998年2月份正式定居美国。”他并没有正面回答自己到底是怎么搞到的绿卡。当然这也是移民人士的普遍心态、把自己的移民经历都视为秘密。  相似文献   

14.
从80年代初开始风行的“武侠热”到现在还是历久不衰。人们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还是那么迷恋武侠小说。诚如《中国武侠小说鉴赏辞典》前言所说:“上至学者的案头,名人的办公桌;下至莘莘学子的床头,凡有中国人的地方都有武侠小说。”武侠小说,主要是当代武侠小说,尤其是金庸、古龙、梁羽生等大家的作品,无疑已风靡社会的各阶层。武侠读者的阅  相似文献   

15.
新书架     
本书的副题是“武侠小说类型研究”,可谓是引领中国武侠文学登堂入室之作。陈平原当年以北大中文系教授的身份作武侠小说研究,很是引起了一番轰动。在他看来:武侠  相似文献   

16.
最近一段时间,各种新武侠小说成了书店和书摊上的热门货,很多报纸和杂志,也纷纷连载这类作品。敏感的人说:瞧着吧,不久全国就会出现一个空前的新武侠小说热了!其实,从目前来看,也已经热得够瞧的了。仅以香港武侠小说家金庸、梁羽生的作品为例,就我所知,目前全国已有二十家出版社在印制他们的作品,品种达二十余种,一共有三十三种版本(有两种书同时有四家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7.
这几年由于出版界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大量出版武侠小说,刺激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以致弥漫全国的武侠小说热持续到现在。加强对武侠小说的导读,关键是控制“大气候”、注意“小气候”。前者指社会,  相似文献   

18.
随着香港“九七回归”的神圣时刻日益迫近,出版社不失时机地推出了一系列以“回归”为题材的图书,其中,香港作家撰写的文艺类书籍尤其引人瞩目。如现住香港作家联会副会长刘锋的《一九九七香港》,叶珊的《香港》,默然的《还我国土》,也期的《神灯》,江平的《乐土》,陈明的《香港九七》,梁化的《一片云》和《港城内外》等书,由于充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抨击了“移民情绪”,且作品构思奇妙,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刻划细腻,文笔隽永,语言流畅优美,一扫那种陈旧的风花雪月或身边琐事的文风,因而引发了读者盎然兴趣。 随着7月1日的日益临近,有关“回归”题材的各类图书将成为1997年度一个盛销不衰的购读热点。在’97  相似文献   

19.
据新加坡有关媒体报道,在加拿大经历的几年一次的经济衰退中,不少行业都要受到拖累,惟独报业、特别是华文报业不受影响,订报、买报的人一样多,广告也不见减少。 近30年加拿大的华裔人口迅速增加,但早期加拿大的华裔移民大多来自香港,《星岛日报》有鉴于此,30年前就在加拿大出版了日报。后来中国台湾和东南亚华裔移民也去了不少,而《星岛日报》又是倾向香港移民口味,于是《世界日报》也在加拿大跟着  相似文献   

20.
如同说到金庸必然会说到梁羽生一样,说到梁羽生,必然会提到金庸.原因无他,概因两人承前启后,同为“新武侠小说”奠定了基础.用梁羽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化名“佟硕之”的文章所说:“开风气也,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 两人写了10年后,在香港和东南亚一带均名声大振.武侠世界历来讲究“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讲究个江湖一统.现在,江湖上居然出现了两个“高手”,有论者便将二人比作周瑜和诸葛亮.三国是大“江湖”,有瑜亮相争之说;武侠世界虽小,也是“江湖”,梁、金二人相争之论鹊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