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陈永昊 《新闻实践》2007,(12):11-11
"种文化"是个新概念,它有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同时也有创新。浙江日报开展这个活动之始就注意让社会科学工作者来关注这件事。"种文化"这种清新、创新的实践之风体现了一种文化自觉,正和十七大提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合拍。我也很关注这件事,什么  相似文献   

2.
一、宫慕久与《上海土地章程》 1845年深秋,在上海这座枕江滨海的蕞尔小城中,发生了一件足以撼动后世的大事。然而这件大事在当时人们的心海间,却没有掀起足够的波澜,因为根本就没有太多的人知道这件事,所以也就不会有太多的人来关心和关顾这件事。  相似文献   

3.
要有所依托     
杂谈文章,不是纯理论文章;而是“寓理于事” 的文章.因此,我们在构思写作时,首先需要考虑在这篇文章当中要摆进去一些什么“事”.这“事”,可以是一件,也可以是多件.如果是多件,最好是以其中的一件为主.当然,在写作之时,并非纯粹是叙述这些“事”;而是以这些“事”作为“依托”,进行发挥,向读者展示其中包含着的“理”.如果这一件(或多件)“事”选得好,那么这篇文章就有了成功的很大希望.1996年7月19日《湖北日报》的“大家谈”专栏登出一篇题为《“减害云”是何物》一文,它就是找到了一个好“依托”,从而做成一篇好文章的典型.该文所“依托”的“事”是:“那天,当孩子说要用‘减害云’来消灭蟑螂时,我竟茫然不知所指,待弄明白他是在说‘灭害灵’时,我差点没有背过气去.事后一想,这过错又确实不应该由孩子来承担的,就连我这个30大好几的成年人对繁体字都半生不熟  相似文献   

4.
在人生的档案里,每个人都存有自己无法向别人告知的一两件事,我的"档案"里就存封着一件让自己深感痛悔的事,我把这件事刻录在了我的心壁上,存入了我人生的档案中.  相似文献   

5.
陈骥 《新闻三昧》2007,(1):29-30
《新闻三昧》的编辑突然打电话给我,要我写一点有关渤海二号事故的新闻得奖这件事的回忆文章,大概认为这件事还有一些宣传的价值,我也只好"遵命"了.  相似文献   

6.
礼仪之争,是指在华西洋传教士之间发生的关于如何对待中国礼仪习俗的争论.按照天主教的教义来衡量,对于中国几千年传留下来的"祭祖"、"祀孔"等传统仪式,以及民间流行的风俗习惯,无论是教会方面还是传教士本人,是否认为"异端",可否加以容忍的问题上,在传教士内部长期争论不休,甚至上诉到罗马教廷,交由"异教徒裁判所"进行裁决.对这件事本身而言,本是传教士与传教士、教派与教派之间的争执,教派与罗马教廷之间如何协调一致的问题,是天主教的内部事情.  相似文献   

7.
梁衡 《新闻实践》2009,(2):29-29
当记者总是希望自己的稿子发表后能被人记住,最好被人永远记住,即稿子能有最长的生命力.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一种崇高的追求. 但是,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绝大多数新闻稿是读后即忘,它并没有长久的生命.这是新闻的信息本质所决定的.信息的特征是稍纵即逝,传递信息的新闻当然也就是"易碎品"了,这是基本规律.要想作品难忘,就要在"易碎品"中寻找"耐用品",这就注定了当名记者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8.
整理者:一个人做一件事容易,而坚持几十年执着地做一件事.那就不容易了.我面前这位头发已渐渐发白的女性,几十年来就忘我地做着一件事.那就是为史量才竖碑立传.她,就是上海一名普通退休女教师庞荣棣.  相似文献   

9.
2009年年底,老何60岁生日时,对朋友讲了一番话。老何说:"60岁是一个甲子。人生60岁后,就进入花甲之年。我这60年来,人生经历和遭遇很特殊,也做过几件不平凡的事。是非纷纭,可由后人评说。但中国的体制下,很难出现我这样类型的人,以后大概也不会再有了。所以有人说何新是异类之怪物。今天随便聊聊,说点心里话,也算是对过去的人生做个总结吧。"  相似文献   

10.
作家最好不要多谈自己的作品。但接到《共和国与我——100位作家说50年》一书的组稿信,让撷取自己最难忘、感触最深的事反映出自己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我就不禁立刻想到我的长篇小说《战争和人》三部曲来了!这是一段真实的经历。在我是一件付出极大艰辛和半生精力的事,是一件曾使我最倒霉最无奈的事,也是一件使我最后获得了一些光彩的事,这样的事自然使我难以忘怀。因此决定写一写这段经历。  相似文献   

11.
喻乐 《传媒》2004,(6):52-53
4月23日,记者步入沈阳师范大学,突然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因为在这间平静的高校正在发生一件不平静的事情--辽宁日报报业集团与沈阳师范大学在沈阳签署了合作创办"报业发行营销专业"的协议.这件事对于中国的传媒产业而言,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六月十日,报紙上发表了湖南汉寿县岩嘴公社为贫农社員陈翠姑开追悼会的新聞,这件事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认为这是一件移風易俗的新鮮事。报紙的评论也反应得很迅速,上海新民晚报的《未晚譚》,当日就有一篇議論这件事的杂文。以后又有許多报紙的副刊发表了杂文,热情地贊揚了这件事。  相似文献   

13.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威权,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1]6.1876年,清廷派出了第一位与"地上的世界"接触的"天朝"代表,这便是中国第一位常驻西方的外交官--"出使英国钦差大臣"郭嵩焘.郭嵩焘(1818-1891),湖南湘阴人,平生主要做过两件大事:参与镇压太平天国,鼓吹兴办洋务并担任首位驻外大使.正是这后一件事,使得人们在"流转百世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2].  相似文献   

14.
建立电子文件(档案)指导、监督机构的必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芳 《档案管理》2007,(2):77-77
"国家数字档案建设与服务工程"项目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需要分阶段有重点地抓好落实.特别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这项任务的完成还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来组织实施.1 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虽然是一种领导行为,需要领导高度重视,在决策、协调软硬件建设方面予以保障,但领导公务繁多,不可能只为档案信息化建设一件事操心.这就需要有向领导负责,专门负责这项工作的机构或人员.  相似文献   

15.
一年书生活     
自从当上了编辑,读书这件事就变得不那么纯粹——无论眼前是一本书还是一叠书稿,应站在读者立场还是编者立场去审视它们,是一个时不时会浮出来让人暗自一惊的问题。既然无法避开它,那我在回顾过去一年的"书生活"时,就干脆以职务为界,将这些书分成"社内"与"社外"两类,对前者"内举不避亲",对后者"外举不避仇——"仇"字当然是玩笑话,无非是大家在一个大集市上摆摊,但凡对手拿出了叫人眼前一亮的新货,也要忍不住喊声好的,这既是读书人的兴之所至,也是有利于大集市整体繁荣的好事儿。  相似文献   

16.
龙月 《新闻世界》2007,(9):22-22
首先,就你提出来涨工资这件事,我代表公司和我本人,向你表示感谢。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也说明了你对公司是信任的,是有所期盼的。有了像你这样的员工,我们公司的未来就有了希望。就我个人  相似文献   

17.
1947年1月的一天,曹禺的学生罗艺,来拜见老师时,一进门就脸色铁青,似乎与别人吵过架才来,拿眼瞪着曹禺,喘了一番粗气,冲曹禺发牢骚似的说:"老师,我非常敬重你,像您这样的名士,偶尔做了件不光彩的事也没什么了不起.可你要安抚好那女人,别让她搅得满城风雨,让我们这些学生也难堪呀!"  相似文献   

18.
欣喜·遗憾·期待——捧读《图书馆服务宣言》有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欣喜 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服务宣言>的正式公布,是中国图书馆界2008年最大的一件喜事.这是中国近代以来,无数图书馆仁人志士期盼已久的一件宿愿的"尘埃落定";这是中国当代图书馆人为中国图书馆事业奉献的智慧的结晶,也是当代中国图书馆人欲振兴中国图书馆事业的豪迈宣誓,同时也是中国图书馆人向世界同行发出的"醒狮"般呐喊.  相似文献   

19.
南北朝时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403-444)在著名的古代小说集<世说新语>中讲了一个故事,说东晋的蔡谟(他因被授以司徒,坚不肯就而被免为庶人)在江南见到一种状似螃蟹的蟛蜞,弄来烹煮了吃,吃后腹泻大吐,狼狈不堪.他后来把这件事告诉他的朋友谢尚.谢尚说:"阁下一生劝人博学苦读,自己却连<尔雅>也未读透."他的意思是指<尔雅>中本有"蟛蜞"条目,说明那不是螃蟹,是吃不得的.  相似文献   

20.
事件就必须是报道的重点.某些新闻事件的意义如果没有被记者发掘和报道出来,这个新闻事件可能就没有被报道的价值.如果你是一个称职的记者,你不能光简单地告诉读者一件事就完了,还应该告诉读者:这件事意味着什么.而后者,常常比你报道的那件事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