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熹对"诚意"的关注态度是和"天理"一起并列的,是其思想的代表部分。朱熹一生为官的时间并不长,但为了改变当时的政治的腐败,他把希望放在了君主的身上,盼望通过对君主教授"诚意"来"正君心",从而实现天下的大治。  相似文献   

2.
浅谈朱熹“格物致知”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简要分析朱熹“格物致知”的涵义,本人认为“格物致知”首先是一种儒家重要的修养工夫,其次才表现为一种认识论。  相似文献   

3.
对“中和”思想的探究是朱熹真正建立其哲学体系的开始.朱熹的“中和”思想历经了“中和旧说”与“中和新说”两个阶段.旧说以“性为未发,心为已发”论之,新说则从心统贯“未发已发”角度来论之.虽几经曲折,但逐渐确立了以“心统性情”来融摄“中和”思想的哲学体系.然朱熹虽以孟子的心性、道德思想作为其理论依托,但最终成就的则是与孟子不同的一套为学路向.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朱熹伦理学说建构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几个环节的分析(如从学李侗、 《近思录》编纂、鹅湖之会、《四书章句集注》完成等),阐发朱熹道德伦理学说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框架,即:朱熹道德伦理学说的出发点是解决求为圣贤与做圣贤难之间的矛盾;其道德伦理学说建构的起点是对“未发已发”问题的探索;其伦理学说的基本框架是:围绕“成德目标”(理想人格)对“成德工夫”作重点阐发,形成以解决本体论问题为前提、突出道德认知、致知与力行并重的道德伦理学说。  相似文献   

5.
王栋以其独特的诚意观来纠正心学的流弊,价值很大。他综合了王阳明的"致良知之学"与王艮的"格物之学",提出"诚意修身"说。王栋强调"诚意修身"必须立定主意,把诚意看成是彻首彻尾的修身工夫,特别要求在"诚心"上下功夫。他解诚意功夫为慎独,认为诚意本身就是一种功夫,而慎独也是一种功夫,而且这两种功夫是相通的。王栋认为这种慎独的诚意功夫,不是已发之功,而是未发之功。王栋不仅把"独"字解释为"意",且赋予以不睹不闻,未发之中的本体地位。王栋还针对当时的痼疾,提出"诚意祛病"说,试图用"诚意工夫"来防止现成派的"乱发"之弊的"狂"者意志。王栋认为诚意是为了正心,做到自心自性,自诚自明。  相似文献   

6.
逆觉体证是阳明心学美学审美工夫的显著特征。阳明心学美学的工夫是内求诸心的心上工夫,心体和工夫是辩证统一的。诚意、致知、格物作为道德实践工夫,是依良知而又指向心体的,“心”是工夫的内在依据和动力,同时也是工夫的目标。本然之心经由工夫过程超越实然达于应然,臻于境界。  相似文献   

7.
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审美情趣以及陶冶其道德情操的重要形式,但是传统的"填鸭式"和"应试"大学语文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缺乏课堂互动性,迫切需要对其进行教学改革。"英特尔·未来教育"模式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通过在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来增强课堂互动性。本文将"英特尔·未来教育"模式引入到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并对其可行性、必要性和具体措施进行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8.
理学家们把本来具有道德性的孔子之仁与《易传》的生生观念相结合,将此生生不息视为生意、生理,并与人的心性相结合,建立起了"仁"、"生"、"理"三位一体的形上架构,完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论预设。这种建立过程包括了对孔子的同情、《易传》的阐发,包括有佛老的刺激、中医的启发,以及他们自我的体贴和思考等一系列工夫。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和说明,可以更清楚地把握理学本体范畴的结构与含义,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理学的整个体系及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9.
社会的道德规范只有通过一定的修养方式,才能内化为道德主体的自觉行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躬行践履是朱熹修身工夫的三个重要环节。朱熹的修身思想。上承先秦儒家。下启宋明后学,对于人的存在的道德价值的完善。现实社会的和谐发展,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唐君毅先生的道德哲学中,"自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它是人的道德意识之根源,是复归于己、超升一步的修养工夫,通过昭显人的真实生命存在而唤醒其"超自私的道德意识",使之回归于人伦世界和情谊社会。本文基于唐先生对道德生活之本质的界说,从自觉之可能、体现及诉求三方面,对其"自觉"范畴试作浅析。  相似文献   

11.
"天人合一"是一种人与自然万物和融的道德境界追求,"天人合一"的契合点一直被探寻。朱熹以"心之德、爱之理"释"仁",把标示情感之"仁"提升为道德本体,唯"仁"能承载沟通"天、人"的重任;以"仁者天地生物之心",扩展了"仁"的主体指向为人和天地,凸显"仁"是"天、人"的终极价值表现;以"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彰显求"仁"为贯通万物的过程,践"仁"为"天人合一"的实现路径。朱熹的"仁"成为"天人合一"价值意义上的最佳契合点。  相似文献   

12.
朱熹学问以“天理”为本体,故而其工夫结构呈现出“天理”为圆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由外向内,继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内向外的特点。陆九渊另辟蹊径指出“心即理”,将工夫的焦点置于“心”中,呈现简易透彻的特征。在此之后,王阳明认为朱熹的工夫结构有“支离决裂、错杂纷纭”的忧患,陆九渊则缺乏细致,谓其“只是粗些”。故而他在“万物一体”的视域下将工夫的境界、方法、过程三面统于一“心”,构建心体意用的哲学理论,主张工夫应以“心”为本,“心”不仅是万事万物的本源,还是个体工夫的起点与终点。所以做工夫无需向外格物,仅于心间“诚意”即可。诚得其意,自体会心体“良知”鉴空衡平,再将其推至事事物物,即无入而不自得,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由此将儒家工夫论推至顶峰,为儒学的继承开新提供了原点。  相似文献   

13.
朱熹的《大学章句》将大学之道落实为"明明德"的内修外推过程,以"明明德"为根本,贯穿三纲领的始终。八条目与三纲领相对应,明明德也就是修身的内在表现。在实现止于至善的过程中,要按照八条目的近道顺序进行,即达到"明明德于天下"需要按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  相似文献   

14.
慎独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慎独"思想在古代具有重要的价值,在今天仍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及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注意"慎隐"和"慎微"从而达到"慎独"的崇高境界。  相似文献   

15.
人类自诞生以来,关于"人"自身问题的思考始终占据思想界的主旋律。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提出的"人是目的"命题开启了人学研究的新时代,马克思对其扬弃并发展为"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以及"以人为本"思想都是对康德人学思想的进一步传承和完善。在教育中,更应秉承"人"的思想,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逐步加强现代教育目标的人本性、教育内容的实践性以及教育方法的针对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人类自诞生以来,关于"人"自身问题的思考始终占据思想界的主旋律。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提出的"人是目的"命题开启了人学研究的新时代,马克思对其扬弃并发展为"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以及"以人为本"思想都是对康德人学思想的进一步传承和完善。在教育中,更应秉承"人"的思想,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逐步加强现代教育目标的人本性、教育内容的实践性以及教育方法的针对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学力  陈兰 《语文知识》2013,(1):132-134
"工夫"、"功夫"二词在古代汉语中和现代汉语中都常有混用。本文以字形、音韵、文献书证、词义衍化等角度对二者详加探析,以期清楚二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天"、"命"是中国哲学范畴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孔子以来就有谈"天"、"命"的传统,视"天"、"命"为个体自我道德践履的超越根据,以此提升现实生活中道德践履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孟子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提出"良心"一词,发展了孔子开创的"性-天(命)"儒家伦理,进一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孟子特色的"心-性-天(命)"式儒家伦理观,使得儒门道德践履活动变得更具有操作性、可把握性,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一生热爱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影响着宋以后的中国教育。朱熹始终要求学校把德育放在首位。他说:“学校之正、不患法制之不胜,而患理义不足悦其心。”他认为教育学生自幼必须从日常生活、从礼乐射御书数开始,以修养其孝悌忠信之道,然后再教以格物、致知和诚意。所谓教学生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相似文献   

20.
被誉为"程学正宗"的杨时,是南宋之际理学的重要传人。他非常推崇《中庸》一书,特别对其中"诚"这一价值核心进行了清晰而明确的阐发。在兼综二程"诚"说的基础上,杨时积极探寻"诚"的内涵,力求通过"诚之"的工夫即"致曲"将作为本体的天道与作为主体的人道统一起来,同时把"诚"论加以推衍,将《中庸》"诚"说与《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道联结起来阐释"合内外之道"。杨时的思想承洛启闽,对后世特别是朱熹和王阳明的思想起到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