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读《新闻与写怍》1989年8期上刊载蓝鸿文同志文章《从文言新闻到白话新闻》,其文说“1815年出版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标志着我国近代报刊的开始”。这引起了我对中国近代报刊起始的思考。怎样认识中国近代报刊的起始呢?是以中国社会的发展形态来决定呢?还是以历史上最先找到的某种正式出版报刊来决定呢?这是一个应如何认识、  相似文献   

2.
自1898年中国第一份女性报刊——《女学报》在上海正式创办以后,近代时期涌现出一批专门以研究女性问题为主、反映和指导女性生活的女性报刊,成为一些精英男性和知识女性传播新知、探讨问题、表达观点的媒介空间。女性报刊的出版与发行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早期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群体的自我意识,又对彼时中国社会各个层面产生了深刻影响。目前,学界在梳理和阐释与女性相关的议题时,不仅将女性报刊视为一种进入历史现场和找寻女性生活经验的绝佳媒介和重要途径,同时也将之视为发现和探寻女性解放之路的重要坐标。本文通过梳理学界关于近代女性报刊的研究成果,重新考量其在出版史上的地位,以期更为清晰地把握其发展变迁的历史脉络,从中探求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出版的三部英文《中国年鉴》中的报刊资料,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报刊的发展状况,对研究近代报刊史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惠萍 《编辑之友》2010,(1):100-102
近代来华传教士在中国创办报刊、书局的同时,也将西方的出版理念和模式带到了中国,直接影响和刺激了中文报刊的产生。中国近代出版业由于报刊和书局的出现逐渐演变成具有现代意义的出版事业。所谓事业,就  相似文献   

5.
尹航  蒋多 《中国出版》2023,(4):66-69
辛亥革命时期正值中国传统出版业向近代出版业过渡的重要阶段,在近代中西文化冲突、汇流与融合中,报刊以其不可取代的大众媒介作用和传播特性,扮演着记录者、参与者乃至建构者的角色。报刊传播的革命触媒效应得益于两种力量的推波助澜。一方面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纷纷利用报刊这一宣传工具夯实其舆论阵地,另一方面上海作为出版中心所形成的大众读报时代景观提供了重要的公共话语空间与媒介互动场域。近代报刊的萌芽、成长与繁荣,是在与革命互为因果、相互激荡的过程中实现的,技术革新推动报刊商品化、制度转型引领报馆企业化、供需调节导向报业市场化三个层面的共同作用,促使报刊成为近代出版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报刊史和近代中国城市的变迁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城市是窥视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历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面向。在以政治史、革命史范式为主导的近代中国报刊史研究中,城市与报刊的关系被"需要与被需要"的框架所束缚。本文认为可以在近代城市史的视角下,重视近代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对报刊产生的影响,从而突破"需要与被需要"的解释框架,构建一个立体的、丰富的、互动的城市与报刊关系。  相似文献   

7.
曾丹  欧阳明 《编辑之友》2021,(10):105-112
石印、书册式、丛报,与我国近代报刊出版主流理念不甚相融.维新时期,同人群体举办的以《时务报》为代表的石印书册式丛报形成一种独特的媒介景观,嵌入晚清报刊出版的褶层.出版界同人接纳了以分科为标志的近代知识,继而在复合性思维指引下,创立了以"分科之学"为旨趣的丛报,将西式报刊知识移植入本土的知识架构中,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作为一种为社会提供基础设施的技术,石印术在一定程度上锻造了中国报刊知识的新形态,丰富了近代新闻出版文化.晚清同人群体多为传统知识的捍卫者,然而恰恰从他们身上开始,展开了传统的裂口.复合性思维可以表征晚清社会精英在面对报刊新媒介时的复杂心态和对报刊功能的结构性认知的调整.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报刊史>的价值与特点 1927年11月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出版,这被公认为我国新闻史系统研究的开端,标志着我国新闻史研究由零碎的探索阶段走上了系统化研究的道路,成为在很长时间里无人超越的高峰.直到半个世纪之后,方汉奇的<中国近代报刊史>问世,标志着中国新闻史研究攀上了新的高峰. 1978年夏,方汉奇开始了<中国近代报刊史>的写作,到1981年该书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历时三年时间.  相似文献   

9.
近代华侨报刊蕴含着近代华侨社会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信息,是研究华侨史和中外关系史的重要史料支撑,是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向心力的生动教材。介绍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近代华侨报刊涵盖内容丰富化、出版周期多样化、创刊宗旨多元化等特点,提出建立联合目录、建设全文数据库、开展影印出版、建设图片数据库以及举办专题展览等开发策略,旨在便于读者利用,进而推动近代华侨报刊研究的普及和深入。  相似文献   

10.
杨璐 《新闻世界》2014,(11):102-103
商业性报刊在鸦片战争前后出现并得到迅速发展,甚至曾一度成为上海报业主流,是我国近代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性报刊的出版时间长短不一,但在新闻业务、经营理念和与其他报刊间的互动等方面对宗教性报刊、政治性报刊产生重要影响,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为我国以后的报业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纵观我国近代发展史,尤其是在内忧外患的国内外形势下,我国近代知识分子纷纷通过报刊等传播媒介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在民族危难之时提出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等理念,以此表达他们的爱国之心和忧民意识.他们的出版活动对我国近代出版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就此展开分析,旨在探讨近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诉求对我国出版的影响及其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代报刊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在报道新闻时政的同时,也兼具传播新知的功效,塑造了一批"新话语"与"新概念","长城"就是其中一个颇具代表性的词汇.在报刊中,"长城"话语多与时政相勾连,折射了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与长城精神指涉的形成.《申报》作为近代中国一份重要的报纸,相较于其他报刊,不仅持续出版时间长,而且辐射地域广....  相似文献   

13.
管雪 《青年记者》2012,(8):76-77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创办近代报纸.晚清报纸原本是西学东渐的产物,由于报纸发行量有限,影响不大,而且外报占绝大多数,清廷对办报活动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并不干预.到了戊戌变法时期,国人办报的热情高涨,涌现出大量的政论报刊,并引起了清政府对报刊作用的重视;随着新闻活动越来越频繁,报业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明显.在标榜实行“新政”的同时,清政府开始制定专法来控制言论和出版自由.  相似文献   

14.
熊燃  盘石军 《新闻前哨》2008,(12):44-46
我国古代报刊在向近代报刊的转变中走向了与西方近代报刊发展相异的道路。促使中国近代报刊走向不同道路的因素.一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现实状况使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脱离了西方近代报刊发展的轨道;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要走自己的路。本文旨在探讨第二种力量即中国传统文化对近代报刊发展的影响,将从政治情结、立言、教化和重义轻利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5.
在近代知名出版家群体中,绍兴籍出版家位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在近代各大民营出版机构中均有分布。本文主要从创立自身书局前积累了大量的出版行业经验、在经营出版企业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融资方式、在出版企业经营中重视广告宣传的作用、在出版企业管理中塑造和谐的工作氛围,这四个方面对近代绍兴出版家的出版经营理念进行探讨,这些经营理念值得当代出版人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晚清基督教报刊以及商业报刊的出现是福建新闻事业近代化的开端,在其引领下,各宗派的宗教期刊成为福建新闻传播和宗教传播的主要载体,深刻影响着近代福建社会。本文对晚清至民国时期福建宗教期刊的出版、发行及地理分布等近代宗教传播的问题作了探究。  相似文献   

17.
叶建 《出版科学》2016,24(2):118-122
19世纪末,随着西学知识的大规模传播,国粹与欧化之辩始见于一些私人信函、日记和报刊言论之中。由于其相关言论或为私密之语,或为零碎杂言,遂不为时人重视。20世纪初,近代学人借助于国学期刊这一新期刊类型,借助其出版平台和发行网络,集中回应了当时的众多文化问题,展现了学术同人以在野身份坚守国学传统,提倡古学复兴的文化图景,进而获得上至精英知识分子、下至青年学子的积极响应。  相似文献   

18.
作为我国近代社会法制建设的重大历史事件,清末新闻立法在我国历史上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赋予国民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权利,直接推动了报刊信息传播媒体的生成与发展,并成为推动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9.
十七世纪初定期报刊的出现使西方报业发展步入了近代时期,这种划分不仅含有报刊出版的周期或是形态上的发展变化的意味,更显示了此时发生的社会与政治的革命性转变。古代与近代时期毕竟分属于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性质全然相异的社会,因而它们在一系列问题上,包括在宗教言论与新闻出版等诸多方面的认识与态度也是各不相同的,西方新闻学术界将其分别概括为“专制的集权主义”和“报刊的自由主义”的理论。对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来说,“自由主义”是其政治学说、哲学原理和社会制度,也是新闻理论的支点和新闻立法的思想原则。  相似文献   

20.
作为近代报刊的一种特定形态,民国时期佛教报刊是研究中国近现代佛教史的重要文献.本文对这一时期佛教报刊的创办情况进行梳理,指出其时代特征、历史脉络,由此勾勒出民国时期佛教报刊出版的概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