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常感到劳而无功。他们的教学怎么会如此失败?其中的两大原因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抛开作文要写实的本质特性,二是忽略了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为了扭转这一高耗低能的现状。我们要特别强调作文教学的“求真悦情”。  相似文献   

2.
刘秋叶 《陕西教育》2007,(7):127-127
新课标要求学生作文,“要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重视个人独特感受;会修改自己的写作。”新课标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的传统作文指导模式,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在贯彻新课标精神中,经过自己的实践、琢磨,我认为作文指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3.
许登黎 《现代语文》2005,(5):114-115
虚写、实写足文章的表现手法之一。当前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偏重写实,忽视写虚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发展创新思维是极为不利的。作文教学中,教育学生真实地再现现实和人生,表现多姿多彩的客观生活,固然是重要的,但一味地强调写实,而忽视抒写个人的真情实感、不重视想象。  相似文献   

4.
作文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情感,形成写作能力的综合过程,是反映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表现。因而,如何在写作教学中活用资源,使学生的作文写真、写实、写活、写新,成了教师应该经常思考与实践着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没有情感,就没有文学。对于整个文学创作是这样,对于学生写作文也是这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中学生的作文。情感在中学生作文中,不仅对某一篇作文的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且对学生以后的“为人”和“作文”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中,我们万万不可忽视这个重要的因素,忽视了情感在作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是舍本求末、其效果就会南辕北辙。  相似文献   

6.
作文教学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目前还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多年来形成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变的非常被动。学生把作文当成一种“任务”来完成,故作文对学生而言,只能是一种痛苦,一种折磨。而我们老师在作文批改上面,费了好大的功夫,但是换来的只是学生对评语的几秒钟的浏览,然后往桌洞里一塞完事。作文教学费时费力效果差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这难道不值得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人反思吗?在这种状态下,要想有所突破,能否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成为制约作文教学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7.
季蕾  顾虎 《教育艺术》2004,(5):30-31
作为语文教学半壁江山的作文,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热点。然而,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在我们作文教学领域中,埋怨之声简直是不绝于耳。我们埋怨学习的重压切断了学生的写作之源,因为在重压下学生失去了亲近自然、  相似文献   

8.
“文学性”,是作文教学的时代要求,表现在学生作文中就是具有文学的笔法和文学的语言。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和学生写作实践始终是围绕着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进行花样翻新,结果越弄越复杂,越复杂越艰辛,甚至到了像“引———评———联———结”一类刻板的公式化,使作文成了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八股。我们只有在文笔上下功夫,才能跟上“文学性”要求的脚步。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用散文的笔法作文。提高联想能力。联想是散文写作的重要思维方式。因而,教师教育学生在写作构思时要运用“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对…  相似文献   

9.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成效的高低也是语文教学效益高低的一个显著标志。新课程带着新的理念,已进入我们的课堂,走进我们的生活,向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发起了挑战。那么,如何适应新课改作文教学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作文教学呢?  相似文献   

10.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发现这样的情形:一宣布上作文课,学生便唏嘘连声,叫苦不迭,一铺开稿纸,学生便茫然无措,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学生怕作文。学生为什么怕作文,原因很多,但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是我们批改作文不认真,也不是我们讲评作文不透彻,关键是我们忽略了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讲课是讲课,作文是作文,两相脱节,学生写作无可依托,下笔当然难了。  相似文献   

11.
笔者在近十年的语文教学中发现,之所以作文会变成老师怕教、学生怕学的一门课,主要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存在作文任务过大,要求过高;选材过窄,限定过多;注重技巧,轻视基本功;批改中以教师为主,忽视学生主体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作文教学一直是广大教师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那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消除对写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写作呢?笔者认为:小学生作文教学必须紧密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从写实开始,写孩子们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物。写真人真事,写实物实景。  相似文献   

13.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见,作文教学对开启学生智能的多元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优势。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在着眼培养写作知识、写作技巧的同时,更要着眼于培养人,发展人。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使作文教学的过程成为学生多元发展的过程。一、以写带读,发展学习潜能阅读与作文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读写结合”已成为我们作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但通常的“读写结合”大多是以读促写,即课内的阅读教学配合作文教学。但仅这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把眼光放开些,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大语文…  相似文献   

14.
在作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重视作文指导和教师批改。而轻视对学生修改作文的引导,甚至认为让学生修改作文是老师偷懒的一种体现。其实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反复修改,不仅可以使文章不断完美,也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它也是教师作文教学和学生的习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对引导学生进行作文修改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大胆尝试,现列举出来,敬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5.
作文是作者心灵的写照,感情的表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他们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虽然学生在丰富的生活和大量的阅读中积累了许多作文素材,但这些保留在记忆中的作文信息并不是每次都符合作文教学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根据作文教学的要求创设一定的情境,用具体生动的形象会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之“情动辞发”,自觉地进入写作境界,在情趣中完成习作。 一、运用语言创设情境 语言是人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特殊的社会现象,人的思想感情、内心世界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就给人一种特殊…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多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要求实施教学,采用的教学模式多是先让学生按要求写作,然后批改,最后再讲评。学生在这种模式下所写出作文多有模板化倾向,主题狭窄、层次不明、语句流于俗套,甚至有的学生所写作文也是随意记叙、抒发。提倡开放式作文教学,就是要打破传统作文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抒发,让学生充分参与到作文过程中,在开发的内容、形式、评价方式中提高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7.
绿色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制定引发了我们对传统作文教学的反思,我们都在试图构建一种与“新课标”最为合拍的作文教学新方案。现在,理论界将这种理想中的阅读课堂称为“绿色课堂”,我们也不妨把这种理想中作文教学称之为“绿色作文”。绿色作文是发展作文绿色作文是发展作文、发展生命、发展智慧、发展个性。应该通过教学和评价,引导学生明白:文章是人生智慧的火花,是人的生活创新的体验,是人的心灵个性的张扬。给文章注入生命,文章因此而鲜活;给生命注入知识,知识因此而厚重。指导学生为做人而作文,在内容上求真;以作文促做人,在章法上求善;以作文述做人,在语言上求美。通过习作的练习和成功的体验,使学生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塑造人的人格品质,积淀人的文化修养,抒发人的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8.
无须讳言,我们的课堂作文教学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均存在着思想上的缺失和错位。作文教育长期模式化、非生活化甚至政治化。忽视人,漠视人、抛弃人,在应试的压力下,唯考是图。陶冶学生心灵的职责、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宗旨牺牲殆尽,作文和做人被完全割裂开来。学生普遍缺乏运用自由的判断尤其是正确的判断来构建自己思想的能力。看问题表面化,流于肤浅。作文教学思想上的缺失与错位越来越使作文教学行为沦为灵魂匮乏的形式化教学行为,同时也主动放弃了写作过程中对学生德育渗透教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指出:“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就为我们确定了自主作文的方向。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建构“以生为车”的理念,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搭建自主作文的平台,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使作文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主动进取、不断体验成功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只会模仿的人不是当今时代多需要的人。时代需要我们培养既有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一代新人。近几年来,我在想象作文中对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了尝试。用“发展预测法”、“推测法”,“诗句写意法”、“情况假设法”、“未来设计法”、“编辑童话法”等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有“怕作文”到“爱作文”,为新课标下的小学作文教学开辟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