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表现出来就形成作风.作风就主体而言,可分为个人作风、集团作风和社会风气.总的来说,作风是一种渗透性范畴,而不是一种关系范畴.它的着眼点并不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具体的方式,而是主体的态度、观点以及行为的惯性.作风并不是实践、认识、价值评价和审美活动本身,但又离不开这些活动.它以这些活动为载体,作为静态的形式沉淀在主体中;并作为动态过程渗透在上述活动中,对主体的认识、实践能力的发挥和运用往往起到引导、选择、激发和调节作用.作风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反过来又可以对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施加影响,这其中包括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加强党风建设,创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主体性是主体的属性,因而对主体性的认识取决于对主体的认识。哲学上的主体是一个多义的概念,它包括实体、主要构成部分、逻辑意义上的主词和人等。前三种主体含义既可以用于人,又可以用于物。而主体教育中的主体则是专指人,这种人也不是前三种主体意义上的人,因为主体教育不是为了发挥人的实体性,或使人成为某一整体的主要构成部分,它与逻辑上的主词也没有关系。在主体教育中,作为主体的人只能有一种含义,即实践者、认识者和创造者,与之相对应的是被实践、被认识、被创造的客体。主客体是一对关系范畴,无主体就无客体,反之亦然。有学者认为;主体性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在地方和中央工作时都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特别是出任党的总书记后把党的作风建设作为重点和突破口。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也是强调作风建设,作风建设又聚焦在“四风”上,以解决党风上的难题来推进党的建设,提升党整体和个体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提高我们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确保我们党打胜改革攻坚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推向新的阶段,以胜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4.
作风层次结构理论是作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党的建设的经验,开党内作风研究之先河,在作风层次结构理论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科学地解决了社会改造与人的改造的辩证关系,突出了党风建设对个人作风和社会风气的纽带作用,并把学风从党风中剥离出来;邓小平突出强调了优良作风的恢复、继承、发展及其制度化,并从党政分开的角度区分了作风建设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 笔者一直热衷于家庭教育研究,但在过去的研究中却极少涉及领导干部的家庭教育。近来,笔者有机会接触到了不少领导干部,于是领导干部作风对家庭教育的影响问题也就进入了笔者的研究范畴。  相似文献   

6.
良好作风,是干部树立威信的基础,是优化社会风气的保证,对人民群众来说,是无声的命令,是个性发展的导向和前进的动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干部有求实进取的思想作风、严谨创新的工作作风和朴实高雅的生活作风。干部的良好作风只有通过自身努力在长期实践中培养。  相似文献   

7.
一、正确理解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理解这一概念要把握以下三点:1.“人们”指出了实践的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2.“改造客观世界”指明了实践的对象。这意味着实践以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为对象,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而不是停留在人的头脑中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想、认识、辩论等就不是实践。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或认识活动。3.“活动”指明了实践的性质。以建楼房为例,作为一种实践,建楼房不能等同于楼房或楼房的设…  相似文献   

8.
综合文化范畴的中西本义,可将它合理地界定为主体改变客体的自然存在方式,使自然世界转变成为主体而存在的价值世界的活动,包括自然的人化和人的社会化两个基本方面。文化是为实践与认识的内在矛盾所推动的特殊运动形式,表现为实践与认识两种基本活动形式。历史作为文化的存在形式,是标志自然的人化和人的社会化的程度和状态的范畴。  相似文献   

9.
通常讲的主体是相对于客体的一个认识论的概念,是指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们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本质特性,就是它所具有的社会性、意识性、实践性和群体性。正是主体自身所具有的这些本质特性,所以它在认识活动中客观上起着主导性作用。认识活动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主体之外,还有客体、社会实践以及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的认识过程。主体的主导作用就是在这些因素中表现出来的。主体在使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
主客体范畴不单纯是认识范畴,也是实践范畴。主体和客体作为认识结构的两极,不是预先给定的,也不是分裂的,而是在实践总体中生成与创造的。“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不仅客体方面,而且主体方面,都是生产所生产的”。①我们必须站在实践唯物主义的高度,来审视主体及其主体性。 一、主体及其规定性 什么是主体呢?马克思指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②“人始终是主体”。  相似文献   

11.
“抓作风建设,促工作落实”主体实践活动正在井然有序、有声有色地进行中。绝大多数同志对于深入持续开展这项活动都有清醒的认识,但是也有些同志感到不甚理解:我们不是曾经开展过类似活动吗?为什么还要反复进行呢?对此,我们各行各业尤其是教育部门的同志们应当通过认真学习和深层次交流,力求尽快在思想认识上形成共识,因为这是建设优秀队伍、树立良好作风、保证政策落实、促进工作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2.
作风是主体间调整彼此关系的一种方式,也是主体自我改造的成果。作风建设的实质在于世界观的改造。邓小平继毛泽东之后,通过亲身的革命实践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建设理论:不仅力主对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特别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和继承,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针对新的现实问题,对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进行了发挥和创新。可以说,对邓小平的作风学说进行反思和系统的考察将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3.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必然受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教育也正是在与制约者的关系中获得了自己的规定性,并如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一样有着作用于社会,作用于本身(即教育)的主体性。尽管“主体”、“主体精神”、“历史主体”、“认识主体”这些哲学概念十分复杂,但我们可以把握它的一些基本点,即它含有同作为客体的被动性相对立的能动性、积极性;有着同本能活动的自发性、顺应性相对立的自觉性和自主性。教育实验是一种具有主动“干预性”的认识实践活动,它以这种能动性、自主性参与社会变革,促使年轻的受教育者由“可能的主体”变为“现实的主体”。教育实验理论研究应从哪些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呢?本文试作以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作风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从联系群众的作风、求真务实的作风、艰苦奋斗的作风、批评与自我评判的作风四个方面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行了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曹世国 《教育》2009,(9):52-53
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或活动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观点的主体以需要为基础、对客观事物或活动需要为选择的一种表现。凡能满足需要、符合人的价值标准和观点、能引起主体感兴趣的活动,就会使人产生积极的、愉快的心理倾向;反之,就使人产生消极、厌烦的心理倾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过程中兴趣的源泉,  相似文献   

16.
讨论学习问题,首先涉及的概念是主体。学习的主体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说, “是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具体来讲就是从事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过去,一些教育工作者谈到教育的主体,往往不是把教师当成主体,就是把学生当成主体。单一主体论的最大问题是没有真正把学习当成一种认识活动。如果把学习当成一种认识活动,当然要考虑到活动中的人,所以,不管是教师、学生、家长,还是其他人,只要参加了教学活动或学习活动,都应该被认为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学习活动的主体应当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皮亚杰认为: “认识在当前越来越被看做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学习过程就是一种认识过程,一种文化生成、能力生成、素质生成的过程。在这  相似文献   

17.
<正>新课标告诉我们"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更像动词(即知识乃是一种"探究的活动"),而不是名词(即知识是绝对的、不变的"结论")。换言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  相似文献   

18.
资料卡     
主体主体是与客体相对应的哲学认识论基本范畴,指在与世界发生对象性关系中,作为认识、实践、创造活动的物质承担者,即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客体并创造价值的具体的人。(孙云、孙镁耀主编:《新编哲学大辞典》,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版,P249)主体概念,在哲学史上曾把它作为本体论意义使用。如亚里士多德在其《范畴篇》中以“主体”表示某种特性、状态和作用的承担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主体”与“本体”“本原”是同一概念。从17世纪欧洲近代哲学开始,哲学界才更多地从与客体相对的认识论范畴来理解和使用“主体”一词。提出“我思,故…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认识党的作风建设的基本问题、探索党的作风建设的基本规律、总结党的作风建设的基本经验,形成了一整套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对党的作风建设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进行回顾和总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代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舆情是网络时代监督领导干部作风的一种新形式。网络舆情作为新生事物,在监督领导干部作风时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和不足。因此,网络舆情监督的规范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