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翻开《晋书》,跌入一个玄乎晕乎的时代。那时的太阳,日落比日出更美;那时的生命,死比生更亮。公元二百六十二年一个夏日的傍晚,落日的余辉将洛阳东市刑场染成橙色。风儿轻轻,琴声悠扬,围观的人群屏气慑息,谛听着神秘的旋律生命的绝响。抚琴人是被司马昭画了红圈的魏晋名士嵇康。《魏氏春秋》记载:“康临刑自若,援琴而鼓”;《晋书》说他“顾视日影,索琴弹之”。两个记载差不多,《晋书》又多了一个细节,嵇康回过头从容地看了看快要落山的太阳。就在这一刻,嵇康忽然想起一件事,叹道:“《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曾得《广陵散》于一个隐者,并…  相似文献   

2.
王明 《教学随笔》2016,(1):20-21
a翻开《晋书》,跌入一个玄乎晕乎的时代。那时的太阳,日落比日出更美;那时的生命,死比生更亮。
  b公元262年一个夏日的傍晚,落日的余晖将洛阳东市刑场染成橙色。风儿轻轻,琴声悠扬,围观的人群屏气慑息,旁听着神秘的旋律生命的绝响。抚琴人是被司马昭画了红圈的魏晋名士嵇康。  相似文献   

3.
史载“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这句话出自嵇康的前好友,后来因嵇康的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出名的山涛之口。有山巨源之言为证,可以基本判定嵇康是魏晋时的美男子无疑。嵇康的悲剧就是不仅有一副风神俊秀的美貌姿容,  相似文献   

4.
魏晋之初的隐逸化并不发达,这跟其时奉虚伪“名教”为政治号召的统治阶级对隐逸行为的态度有直接关系。阮籍、嵇康的不同遭遇,可说正是其注脚。尤其是嵇康之死,向当时不满现实政权、有志于“隐逸”的士人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仕隐的选择,必须服务于现实政治统治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本文聚焦在"嵇康之死"这个现象本身,比对各种记载"嵇康之死"的史料,探求嵇康面对死亡态度何以从容不迫的原因,最终归结出"嵇康之死"于嵇康形象的升华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聚焦在"嵇康之死"这个现象本身,比对各种记载"嵇康之死"的史料,探求嵇康面对死亡态度何以从容不迫的原因,最终归结出"嵇康之死"于嵇康形象的升华意义。  相似文献   

7.
嵇康的思想性格中并无一般论者认为的所谓矛盾;嵇康之死是嵇康践履其思想的主动选择,标志其人格境界的最后完成。嵇康的思想与人格在思想史上有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嵇康之死,有诸多原因。而与吕安的结识交往,是最直接的原因。《幽愤诗》所言“子玉之败,屡增惟尘”,不仅表现了嵇康临终之前“暗于识人”的怨悔之情,也反映出他“暗于识时”,对现实社会缺乏理性认识的弱点。  相似文献   

9.
王丹 《培训与研究》2006,23(6):10-12
魏晋易代之际是中国历史上政治非常混乱的时期,无数士人被卷入政争当中,成为司马氏集团在篡魏自立过程中无辜的牺牲品。在当时“名高于世”的嵇康虽未参与现实的政治斗争,却仍被冠以“乱教”“非毁典谟”的罪名而惨遭杀害。他的死既是中国古代士与政权矛盾冲突的必然产物,也是他自己人生选择的必然结果。客观和主观的统一便造成了他惨死于司马氏屠刀之下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10.
琴一向被认为是高雅的乐器,弹琴和听琴也就具有修养情性之义,同时琴声又具有抒发悲慨的传统。嵇康一生好琴,一直以弹琴和听琴标举风流和高雅,但他作为现实中人,在临刑之前“索琴而弹”,具有浓烈的文化意蕴,浓缩了他一生作为“餐霞人”和俗世人的两个对立层面,前者使之完成了作为名士领袖应有的风流壮举,后者则体现了琴以抒悲的传统价值观。他经历了一个从名士到非名士再回到真名士的心路的历程。  相似文献   

11.
论韩信之死     
关于韩信的死,历来众多的史学家几乎是一致的认为他谋反关中,罪有应得。有些史学家虽然提出过相反的看法,认为韩信是刘邦蓄意害死的,但也只是对韩信表示同情,并没有深入到问题的实质来进行分析与认识。有感及此,本文拟从封建社会制度和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等方而对这个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论岳飞之死     
杀害岳飞的元凶不是秦桧而是高宗赵构.封建帝国时代,在一般情况下,国君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是一致的;在特殊情况下,二者会产生矛盾.在产生矛盾后,国君会放弃国家利益而维护自己的私利,哪个臣子的行为和言论损害了国君的私利,国君就惩罚或处死他.岳飞就是死于其行为和言论损害了高宗赵构的私利.  相似文献   

13.
论孔子之死     
死亡是人生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是哲学家所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孔子的学问是生命哲学,对死亡的意识和认识自然成为他所探讨的重要问题。孔子的死亡观具有积极入世的理性主义,他一生亦积极实践这种死亡观,他的生命成为他学问最好的脚注。孔子之死,成为他人生之中最凝重,也是最精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4.
“心”是嵇康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越名教而任自然”可以理解为“越名任心”,任“心”而为即可有精神之自由。嵇康之“心”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概括而言,主要体现在三方面:超越,自然,自由。具体而言,主要体现于三个概念中:清、远、逸。嵇康关于“心”的思想对于意境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1856年9月2日凌晨,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被北王韦昌辉带兵杀死,造成了“天京事变”之大悲剧.“天京事变”的导火线是杨秀清逼天王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杨秀清被杀不是偶然的,其责任主要应由他自己来负.东王杨秀清是太平天国第二号领导人物,地位仅次于天王洪秀全,但他有代天父上帝“传言”的特权,实际上总揽了太平天国的军政教大权.建都天京(南京)后,杨秀清把主要精力用于内部斗争,对人惩治过于严厉,“毛细之过,笞且不足”,“辄律以斩首”.“凡东王驾出,如各官兵士迥避不及,当跪于道旁,如敢对面行走者,斩首不留.”绣花女馆一女子,用秽布为天王、东王做帽衬,杨秀清下令处以“点天灯示众”之刑.  相似文献   

16.
这里只谈贾元春死的问题。一贾元春判词的最后一句“虎兔相逢大梦归”,写的是她的结局。“大梦归”,指死,“虎兔相逢”,指死因。但曹雪芹写得很含蓄,因此对它历来说法不一,还需要进一步认真研究。贾元春的死,程高本后四十回是这样写的:“稍刻,小太监传谕出来说:‘贾娘娘薨逝。’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卯年属兔,寅月属虎,说她是死于“卯年寅月”。  相似文献   

17.
论屈原水死     
先秦时代,普遍存在的万物发端于水又复归于水的生命永恒循环(轮回)观的思想与信仰,放逐于沅、湘之间的屈原禀有此思想背景资源。在楚国政治斗争中惨败而彻底绝望的屈原在夏至自沉汨水。  相似文献   

18.
论苔丝之死     
苔丝是个年轻貌美、善良淳朴、有着贵族血统的乡下姑娘,她最后的结局是被送上了绞刑架.现简要分析一下苔丝之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金瓶梅》第22至26回,令人信服地写出了宋蕙莲这个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及其性格发展的内在逻辑,细致地刻划了人物个性特点,从而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  相似文献   

20.
论苔丝之死     
<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的主人公苔丝是哈代所刻画的众多人物中很出色的一位,她是哈代最钟爱的也是哈代理想中的人物.在哈代的理想世界里.苔丝是美和爱的化身:她代表纯洁,善良,单纯,仁爱,忍耐;她热爱她身边的人并信任他们,而且,她很勇敢,甚至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反抗虚伪的宗教和邪恶的世界.与哈代的其他主人公相比,苔丝更勇敢,更漂亮,更具有活力.在哈代看来苔丝是那么的纯洁、高尚.然而命运很会捉弄人,并不总是善有善报.在苔丝短暂的一生中她经历了无数的痛苦,她对世界感到失望,绝望,最后悲惨地死去.苔丝的经历就像一面镜子反射着19世纪小农的真实生活,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残忍和宗教的伪善.这个纯洁的女人的生活就是一部悲剧,那么谁应当为此负责呢?是她自己、她的家庭、社会,还是宗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