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多所高校率先全面实施了博士研究生的招生"申请—考核"制,逐步构建了招生全流程的制度,逐步建立完善了分级负责、尊重学术的高效、科学、公平治理体系和综合考核、侧重志趣的人才选拔指标体系,充分发挥专业自主性,选拔最具培养潜力的优秀生源。  相似文献   

2.
我国实施博士生入学"申请制",是解决当前博士生招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和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需要,是顺应国际上博士生招生体制改革的需要。和传统的统一招考模式相比,该模式在招生计划的制定、资格审查和综合考核录取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同时,实施博士生入学"申请制",要做到实施严格的招生监督制度和博士生分流淘汰制度,进一步完善导师负责制。  相似文献   

3.
在阐明优秀博士生候选人应当具有的素质基础上,借助信号理论分析“入学考试制”功能失范的原因及“入学申请制”的适切性,并就当下博士生招考方式的改革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陈亮 《辽宁教育研究》2014,(12):107-111
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是我国近年来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一大亮点。但在试行过程中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质疑。当下,迫切需要我们思考制度中的价值取向与程序正义。基于对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的内容拷问,以公平正义的视角审视其出现的利益纠葛,从完善制度的准入制标准、合理规约导师招生权、拓宽招考监督与申诉路径及创建多元利益主体的正义程序四个方面来跨越与突破现实障碍。  相似文献   

5.
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招生主要包括个人申请、资格审查、材料评议、综合考核、科学录取等五个环节。和传统的普通招考方式相比,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招生过程中导师拥有的自主权更大。主要针对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招生过程管理中导师自主权发挥激励与约束机制开展研究,通过文献查阅和问卷调查等方式研究分析国内部分高校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招生案例,就如何更好地规范和发挥导师自主权提出思考和建议,以期对进一步健全和优化博士生“申请—考核”招生选拔机制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针对近年来部分高校试行的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度存在对考生资格规定不合理,对博导资格要求过高,申请条件制定缺乏科学依据,考核制度和内容不够科学,相关机制不健全以及“新瓶装旧酒”等问题,认为国家应加强对其改革的宏观指导,社会各界要为其提供诚信和法治支持环境,各培养单位要认真领会改革精神,采取科学的举措来完善整个制度、运行机制和内容标准。  相似文献   

7.
针对实施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过程中,导师自主权增大带来的风险,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双向匿名评价模型。用PaaS平台和数据驱动思想开发了双向匿名评价信息系统。实践表明:使用双向匿名评价系统在扩大学术共同体自主权的同时合理制约了个体导师的权力,更有利于选拔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考生,保障了招生的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8.
与传统博士研究生招生模式相比,“申请–考核”制有利于明确选拔标准、优化选拔方式,实现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导师为主导”的转变,发挥特色和优势,提高效率和质量。但切忌注重形式而忽视内涵,应加深思考和认识,通过完善制度建设、优化运行机制发挥其制度优势。结合武汉大学2010年以来博士生招生“申 请–考核”制试点工作的实际,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申请‐考核”制是国际上博士生招生的通用方式,也是我国博士生招生改革的明确要求。本文从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的国内外现状、基本模式的思考与构建和实际工作中的探索实践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阐释,以期能为有关高校建立符合自身特色的“申请‐考核”制度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导学关系的构建是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环节,研究生招生是导学关系构建的起点。近年来在国内推广的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从源头上为良好导学关系的构建提供了新思路。首批"申请—考核"制试点院校已逐步实现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全覆盖。通过对经历过该招生制度的师生一对一访谈调研,进一步了解这一新型招生方式对导学关系构建的影响,探讨"申请—考核"制招生方式在导学关系构建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为研究案例,发现美国高校在博士生招生的具体操作上十分灵活多样,并通过构建动力机制、约束机制、保障机制和分流机制使招生单位在主观上想保证招生质量,在客观上能保证招生质量,从而达到博士生招生的灵活性与可靠性相统一。我国高校完善“申请—考核”制应从灵活性和可靠性上做双重努力,应权力下放,责任到位;完善招生流程;完善培养过程中的分流制度。  相似文献   

12.
祝明建  尚媛  肖畅  陈风名  王雨晨 《大学教育》2023,(3):140-143+148
随着2013年《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的发布,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制作为研究生招生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走入了大众视野。文章选取6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对其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制的准入、考核、监督与申诉、保障4个阶段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结合国内现状提出具有较强借鉴性的建议,以期切实提高国内研究生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3.
基于首都高校博士生调查数据,运用零膨胀负二项回归等模型分析“申请—考核”制对博士生选拔的效果。研究发现:“申请—考核”制选拔出的博士生专业基础更扎实、学术志趣更笃定,但与非“申请—考核”制博士生的科研能力无显著差别;“申请—考核”制的选拔效果不仅存在学科差异,还受到考试形式与选拔标准的影响。其中,完全取消笔试将削弱“申请—考核”制的选拔效果,而规定本科院校层次对“申请—考核”制的选拔效果不存在显著影响,设置论文发表数量的显著作用仅局限在博士生专业素养维度。基于此,建议从以下方面完善“申请—考核”制:注重构建科学有效的学科分类选拔标准体系,将笔试与面试有机结合,适度关注科研发表数量,谨慎设置本科院校层次条件。  相似文献   

14.
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扩大了导师自主权,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招生公平性问题。美国的博士生入学申请制有一套完善的公平保障制度,不但选拔出高质量的生源,而且保证了招生的公平性。本文在探讨美国博士生招生公平性保障机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应从完善师生双向选择机制、完善制度约束、健全监督机制、引入淘汰制4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15.
调查部分高校发现,“申请–考核”制的考核内容、方式及标准尚待完善;保障申请人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的举措仍显不足;监督机制、激励机制、信息公开以及申诉救济等配套制度滞后;师生匹配满意度有待提升。据此提出了改进对策,包括:优化“申请–考核”制实施方案,健全监督制约、质量反馈、问责与容错以及申诉与补偿等配套机制,发挥导师和专家组等不同主体的协同作用,重视规范引导、政策培训以及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一批高校相继试点探索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并已成为我国博士生招生的重要制度形式。实践研究表明: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与自治两者间存在一定逻辑自洽,自治有助于落实招生自主权,孕育良好的博士生教育生态,契合了博士生教育特点。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需围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一共性目标,构建符合国情校情的规范化制度体系,并充分融入非智力因素的考察,以达至“自治”。基于学理分析、比较、调研访谈等方式,认为自治是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必然选择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7.
博士研究生“申请—审核”制已成为我国博士生培养的重要招生制度,如何解决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评价标准单一、唯论文论等问题,是博士研究生招生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根据笔者申请并攻读国外博士研究生实际经历以及招生并培养国内博士生的工作实践,以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为例,从招生主体、遴选条件、考核程序、信息公开四个方面分析哥廷根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的具体做法及特点,为我国“申请—审核”制发展提出注重学科融合、多元化审核标准、扩大导师招生自主权、畅通招生信息发布等启示。  相似文献   

18.
从多样化的学科选拔和高层次创新人才选拔需要出发,阐述了博士生招生改革缘由,分析了“申请–审核”制的优势,并在实践基础上提出应从人才选拔标准、材料审查、综合考核和制度保障等方面进行制度设计,以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博士生选拔途径。  相似文献   

19.
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关涉高校、考生、导师三类主体,三类主体因追求效率、公平和学术自由而存在明显的价值取向差异,进而导致高校与考生间效率与公平的矛盾、高校与导师间追求效率与学术自由的矛盾、导师与考生间自主选才与结果公平的矛盾。高校、考生和导师各主体需发挥各自力量和作用,构建充满张力的三力制衡状态。  相似文献   

20.
深化博士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保障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本研究采用"研究生满意度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了"申请-考核"制与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申请-考核"制入学的博士生在学期间学术能力与通用能力提升更高,在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消除了样本自选择问题后,结论依然成立;个体努力程度在申请考核生的学术能力与通用能力提升方面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即"申请-考核"制不仅挑选出更加具有学术能力和通用能力潜质的申请人,也挑选出更加努力的申请人.为此,我国应充分发挥"申请-考核"制在选拔高素质博士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高"申请-考核"制的内部信度,探索建立申请材料结构化数据的核验与评分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