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歌德     
1999年是德国大文豪歌德诞生250年的“整日子”,德国是不消说了,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纪念活动,我们中国也搞了相当规模的纪念活动,歌德作品的若干中译本也隆重再版。我想问一声:是哪位中国翻译家,率先将Goethe译为“歌德”的?为什么不采用“哥德”或“戈德”的译法。我们都知道,西欧有一种古典建筑,我们通译为“哥特式建筑”,而不是“歌德式建筑”,其实那发音很接近。因为是译作“歌德”,所以有位年轻人跑来问我:“这位德国老前辈作家是不是特别地会歌功颂德?”我不是研究歌德的专家,而且连汉译的歌德作品也读得不多,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我大体上知道,这位歌德老前辈,他的命特别的好。他出生在小康以上的家庭。1984年,我曾到当时的西德访问,在法兰克福参观过他的故居,那座建筑物及其庭院或许难称豪宅,但也相当地宽敞幽雅,记得我还在其花园中的小喷水池前拍过“到此一游”照。歌德十几岁就离家到德国东部上学。那似乎并非是因为家道中落,他从小就没受过苦,而且后来的社会地位与物质生活堪称“芝麻开花节节高”,二十多岁后,他成为魏玛公国的官员,后来更荣登相当于大臣的位置。他一生顺顺遂遂,国君(魏玛公爵)、同僚以及民众似乎都没怎么难为过他,他极有艳福,养尊处优,以83岁的高寿而终,被隆重地埋葬在魏玛。  相似文献   

2.
青木 《教育》2010,(5):62-62
德国大文学家歌德曾说:“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德国的城市看不到街上有交警维护交通秩序,即使在深更半夜的空旷街头,也不会有德国人闯红灯。在德国生活,常能看到德国人在耐心地排队等候,全社会形成一种高度自觉、井然有序的文明风尚。  相似文献   

3.
意大利之旅后,歌德以“希腊理想”作为他艺术的信念和标准。龙格是深受浪漫主义影响、以作品中的神秘信念和象征图像著称,但又相对游离于浪漫派圈子的艺术家。该文通过描述在歌德举办魏玛艺术竞赛后,歌德与浪漫派画家龙格的关系,揭示在当时的艺术环境下歌德对自己信念的坚持,以及在这信念和承认艺术家创造力之间的两难诀择。  相似文献   

4.
记得德国诗人歌德曾这样说过:“一个人怎样认识自己呢?绝不是通过思考,而是通过实践。尽力去履行你的职责,那你就会立刻知道你的价值。”“你的职责是什么呢?就是当前现实的要求。”八七届中央机关讲师团成员、纺织部中国服装  相似文献   

5.
一、文化定型文化定型指人们往往带着自己的文化视角偏见来审视和概括其他文化人种,概括通常过分简单化。文化定型会让人产生简单化的看法,会让人认为同一民族的成员态度和言行类似,我们不难发现诸如“精力充沛的美国人”、“严谨的德国人”、“聪明的日本人”、“勤劳的中国人”、“浪漫的意大利人”等说法。林语堂先生曾在《生活的艺术》中用几个简化的公式概括了德国人、中国人、美国人等在幽默感等方面的差异。所有这些,都会产生文化定型。那么,文化定型就一定不好吗?其实,用辩证法来分析,文化定型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如果从不同的…  相似文献   

6.
被恩格斯称为“在自己的领域中”“是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的德国诗人歌德有一句名言:“我的朋友,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根据列宁的引文,见《列宁选集》第三卷,第26、398页)这句话出自歌德的代表作诗剧《浮士德》第一部第四场中靡非斯特同他的学生的一段对话。马克思和列宁都  相似文献   

7.
读书与从师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这是唐代韩愈《师说》中的名句 ,说明要想把书读好 ,必须从师。究竟应该怎样从师 ,中外古今流传下来的许多从师佳话 ,可以给我们以启示。现在的中学生 ,不知道歌德的人已经不多了 ,但不知道爱克曼的人一定不少 ,但爱克曼这个名字是不应该忘记的 ,因为他是《歌德谈话录》这本书的作者。《歌德谈话录》同歌德的作品一样 ,在全世界拥有众多的读者。歌德是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一八七一年德国统一之后 ,歌德成为德国文化界的“圣人” ,被尊崇为“奥林匹斯神”。当时 ,爱克曼…  相似文献   

8.
在星期天的深夜里,小主人睡着了,还打着惊天动地的呼噜呢!这时,一只大蚊子“嗡嗡”地飞了进来,在空中飞了几圈,然后落到了小主人白白胖胖的右手上。右手一看,有“不明飞行物”降落到了自己身上,很害怕。它想向左手求救,但转念一想:平时,小主人很喜欢用自己来做事情,好事自然都是右手先得到。这次,左手能帮我吗?虽然有些担心,但右手实在很害怕,便喊:“救命啊!有飞碟降落啦!”左手听了也很惊奇。飞碟?UFO吗?它仔细一看,的确有一个黑色的东西落在右手身上,左手便问:“你是谁?来自哪个星球?到这里来干什么?”“你问我吗?你连我是谁都不知道,我…  相似文献   

9.
书上有这样一则材料:有位地理教师讲到中国四大海产(墨鱼、带鱼、大黄鱼、小黄鱼)时,一个学生忽然问:“大小两种黄鱼有什么区别?”这位教师虽然教地理30年,可从没碰到这问题,只好回答“不知道”。有的人也许会想:这位教师也真够傻的,不会变通,竟然说不知道,在学生面前丢脸。我不这样认为。我以为他这种能够正视自我的品质是值得学习的。也许正是由于他能够正视自己,从不伪装自己,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坚守30余年,才不被时代的  相似文献   

10.
开心一刻     
阿呆是个不善于说话的人。一天,邻居生了个儿子,大家都去祝贺,他也去了。主人一见他来了,生怕他说漏了嘴,赶紧让他进屋喝酒吃肉。他也知道自己嘴不好,就低头吃东西不作声。直到吃完了,他才对大家说:“你们都能证明吧,我今天可什么也没说,这个孩子要是有什么三长两短,可别怨我!”别怨我虫子太傻一位父亲正跟7岁的儿子讲睡懒觉的坏处,最后,他作结论道:“记住,鸟儿只有起早,才能捉到虫子。”儿子不服气:“那么虫子起得早不就太傻了吗?”发明意大利人和德国人争夸自己的祖先。意大利人:在罗马的地下发掘出电线了,这说明古罗马已经发明了电话。德…  相似文献   

11.
一个美国人告诉我,他父母是意大利人,移民美国后生下他,大人们用意大利语说悄悄话。所以一上中学选外语,他就选了意大利语,好破译父母的“密码”。他与一德裔美国人结了婚,跟老辈们一样,他学会了德语。他在那儿喷珠溅玉,我屏气坐着,不敢抬眼。我的破筐里只有一个干瘪的小果子——英语。“会三种语言的,英语怎么讲?”他注意到我的沉思。“Trilingual。”我迟迟疑疑。他下面准有文章。“两种语言呢?”“Bylingual。”“一种语言呢?”“不知道。”“只会一种语言的人叫美国佬!”也真是。大部分美国人不会外语。他们认为有了英语,走遍全球都不…  相似文献   

12.
歌德是启蒙运动以后最具世界眼光的西方哲人之一。歌德的“世界眼光”表现为“喜欢环视四周的外国民族情况”的宏阔文化视野。歌德时代的德国人依然过着“孤陋寡闻”的生活,而民族文学和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互鉴和文明互鉴。因此歌德提出:“我喜欢环视四周的外国民族情况,我也劝每个人都这么办。”歌德“环视四周”,以德国为中心,不断向整个欧洲、整个世界拓展,最终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时代来临了”的命题;同时强调,借鉴外国民族的文化,既要“植根本土”,又应“符合性格”。  相似文献   

13.
心灵的访问     
通过时光隧道,歌德应邀来到演播厅,一脸德国式的严谨,长者的慈祥和智者的睿哲,丝毫看不出旅途劳顿,我们的谈话便开始了。“歌德先生,听说您离开德国初到罗马时,竟脱口道:‘我终于诞生了。’您为什么这么说呢?”歌德笑了,从那笑容里我看到了文豪笔下“少年维特”的影子,“我曾经迷惘过:应该选择怎样的人生,是继续过那种糜烂奢侈的宫廷生活,  相似文献   

14.
有一次,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在魏玛公园散步时,在一条仅能容一人通过的小道上,碰到了曾无端指责过他作品的批评家。两人越走越近,批评家板着脸孔喊道:“我是从来不给蠢货让路的!”歌德不以为意,随便应声道:“是啊,我却正好相反”满面笑容地退到路旁。歌德的回话令人叫绝。从思维角度分析,他运用的引申求异法,即不直接反驳对方的言论,而是接过对方的话题,加以引申联想,寻求一个与对方原意相反  相似文献   

15.
两个画家     
丹麦著名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在他的《爱的作品》提到了这样两个画家: 其中一个说: “我周游了全世界,看遍了全世界的风景,游览了所有传说中美丽的风光,但我从来没有找到一个值得画的人,也找不到一张我想下决心画下来的完美面孔。每个人每张脸都有这样那样的瑕疵,我无法找到我心目中完美的形象,所以虽然我周游了全世界,却一切是徒劳。”另一个说:“我从没有去国外游历过.一直生活在自已周围的小圈子里。在最平常的生活中,我发现任何一张面孔都不会微不足道或一无是处,每张脸都有它自己奇妙的美,或有一种伟大的品质。所以我对自己能画下这些脸感到非常快乐,人家是否认为我是艺术家也觉得无关紧要。”  相似文献   

16.
“第二自然”是德国著名的大诗人歌德首先运用的一个美学概念。歌德在《〈希腊神庙的门楼〉的发刊词》里论述艺术和自然的关系时说,自然是艺术的“材料宝库”,艺术家只从中“选取对人类值得思索和有味道的那一部分”加以艺术处理;“然后拿一种第二自然奉还给自然,一种感觉过的,思考过的,按人的方式使其达  相似文献   

17.
108班的班主任朱老师带着凯钺走进我的办公室的时候,我看见凯钺左手上有一片红色的东西。我问朱老师是怎么回事,朱老师告诉我那是干了的血迹。我很诧异地问:“怎么啦,他被人伤了吗?”“不是呢。”朱老师解释道,“他叫凯钺,我班上的。就在不久前他拿着一把锋利的小刀把班上一个男同学的手划破了,流了不少的血。”“不会吧?”我有点不解地看着秀秀气气的凯钺很安静地站在朱老师旁边。“怎么不会?他用左手抓住男同学的手,然后就用刀狠狠地割了一下,不小心把自己的手也划破了。”朱老师生气地说。  相似文献   

18.
王军 《科技文萃》2001,(4):28-30
“我拍摄到了故居被拆时的情形” “这个院子,也就是沾了蔡元培的一点儿边,要不它值得保留吗?你看,就这房子,是文物吗?” 11月23日记者在北京东堂子胡同75号蔡元培故居时,一位自称市政工程部门的工作人员对记者大声说道。 记者看到,蔡元培故居紧靠胡同一侧的数间房屋遭到严重拆损,屋顶没了;院壁一片残痕;院内几间房顶也被捅破了;大门两侧,被刷上两个大大的“拆”字;刻有“北京市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蔡元培故居”字样的石碑还嵌在墙上。  相似文献   

19.
生命中,往往存在许许多多的误区,常常导致我们犯错。日子久了,我们也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不敢正视错误是可悲的,因为错误常常是人们走向真理的向导。正如歌德所言“:一个人从错误中醒来,就会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其实我们每个人,不都是越过“错误”渐渐走向成熟的吗?  相似文献   

20.
如果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从你记事起到现在,究竟有多少机会是由于你不主动争取而错过的?那么答案恐怕是惊人的。根据美国一家调查机构统计,100人中竟有98人承认自己失去的许多机会是由于没有主动把握。歌德说:“机会就是命运的瞬间。”于是我说:“抓住命运的瞬间就是把握机会!”把握机会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创造机会,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了这种人生态度,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机会就好比是挂在枝头上的苹果。有的人站在树下,够了够,没够着,于是灰溜溜地走了;有的人却奋力一跃,摘得了苹果。后者在腾跃中抓住了命运的瞬间。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