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本文对当代西方文化研究领域中与社会性别问题相关的性别差异与语言表征 ,承认的政治与对话伦理 ,性别支配与符号暴力、身体政治等理论进行了综述 ,希望能够为传播学研究中的社会性别问题探讨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徐萌 《今传媒》2013,(5):57-58
随着日本ACG在国内的广泛流行,日本ACG语言也逐渐在日常生活交流中流行开来.但日本ACG语言在中国语境下出现误读这一显现并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出发,从日本与中国文化积淀、文化传统方面的差异,以及日语与中文在某些“同字异义”词的使用上的差异入手,同时附带分析ACG文化背景对ACG语言在传播过程中的影响.对于这种误读出现的根源、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并就这些词语进行正确定义,以还原其本身面貌.  相似文献   

3.
曾以《反美学——在阐释中理解当代审美文化》(学林出版社出版)一书在国内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的著名美学工作者、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潘知常先生,以自己十数年的学术理论积累,以极富领悟力的生命洞见,于世纪之交出版了他的关于20世纪西方审美文化、审美观念的论著系列之二:《美学的边缘——在阐释中理解当代审美观念》(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成为我国美学界这方面研究的代表。 进入20世纪 90年代,美学和其他人文学科一样,在社会生活中日益边缘化,同时,在人文学科领域内部,美学曾经有过的那种巨大学术涵盖面也发生了某种收…  相似文献   

4.
男性气质(masculinity,《学做工》译为“男性气概”)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可说上几句的常用概念和话题。在西方学界,男性气质作为性别研究这一跨学科研究的主要范畴之一,也已经进入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电影、媒体等学科领域,利用着多样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论资源。这或许是源于这个概念凝聚了性别观念和性别关系结构的多层意涵,弥漫在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每一个人。  相似文献   

5.
文化误读与文化冲突是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两个基本概念。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人们对另一种文化的社会规范、思维方式等产生偏离事实的理解与评价,这给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传播带来了一定的文化误读与文化冲突,从而制约了传播效果和质量。约哈里“窗口理论”将交流双方的信息按照彼此的熟悉程度分为四部分:开放区、盲区、隐蔽区和未知区,这种将交流内容进行细分的做法提供给我们一种消解文化误读与文化冲突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7,(3)
本研究旨在考察2001年至2015年间,随着中国社会生活的发展,《人民日报》反映的人们对社会性别的认知转变和这种转变对现实生活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人民日报》话语中的部分女性形象折射出当代女性的一些特质,彰显了女性主体意识,即在社会中能肯定和实现自身的需求和价值,这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社会性别认知已经有了很大不同,新的社会性别认知反过来进一步影响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性别分工。男性和女性应超越性别二元对立,使男女双方都能获得全面发展,这也将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瑛 《出版广角》2016,(3):42-43
人们在跨文化交流中不仅要具有语言技能,还要有文化感知能力。跨文化交流中,由于前见与视界问题的存在,文化误读从文化交流伊始,便无可规避地存在其历史进程中。误读存在与文化融合的合理性,势必会产生文化误读与文化记忆。因此,跨文化交流视阈下,面对文化差异,我们不能只在“文字技巧”上下功夫,更要以开放的态度寻求中西文化对话过程中的互动与合作。  相似文献   

8.
误读是指一种文化在解析另一种文化时出现的错误理解和评估。误读可能是有意也可能是无意的;不同的意识形态、相异的文化背景都可以是造成误读的原因。误读在大众传播中的消极性是显而易见的,受众对于新闻报道内容的误读会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鸿沟。  相似文献   

9.
语言多样性问题与大众传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俊军 《现代传播》2007,34(2):71-73
当代大众媒体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其单语化和单向传播现状对语言多样性有重要影响作用。大众媒体应肩负起保护和促进语言文化多样性的历史使命,积极唤起民众意识,创造条件,逐渐实现在地域媒体中的双语或多语传播,这对于确立弱势语言和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角色,有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吴卫群 《记者摇篮》2007,(11):59-61
由于受到性别心理差异和社会传统心理的影响,女性广告形象被误读的倾向依然严重存在,这一现象的蔓延,不仅对现实生活中的众多女性朋友形成误导,更不利于构  相似文献   

11.
一种语言承载一种文化,一种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相应的语言中;社会文化以语言的形式加以表现,个人的文化也会以语言加以表现,因此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极为密切。学习一种语言只有探明该语言中真正的文化内涵,才可以说掌握这种语言。而当我们运用了恰当的方法,比如与本族语语言及其文化相比较的方法去学习或研究一种语言时,我们会发现,其实学一种语言并不枯燥,而且运用这种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之功效。中国海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常宗林教授正是基于这种思想,在借鉴国内外前沿理论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结合该学科教学及科研的最新发展动向撰写而成了《英汉语言文化学》这本著作,它涉及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文体学和文化研究等学科领域,是对语言、文化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综观全书,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相似文献   

12.
以朱迪斯·巴特勒为首的性别研究学者认为,性别并非天然存在的,而是通过述行实践得以产生,在身体与语言的演示过程中,文化符号被一再引用、重复,性别同一性的身体化方案得以实施.在这层意义上的女性气质与男性气质是身体与语言的演示的结果,性别定义体现在行为实施、言语行为以及手势上等等,它是社会文化的建构,与其所栖身的具体的政治、经济语境密切联系.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欧洲的人类学转折期,身体和灵魂、生理和智慧、文化与自然之间呈现出一种新的关系局面,新旧范畴和历史话语的交织使得“人”这个概念的建构拥有了更大的空间.文学和人类学之所以至今有着许多共同的关注点,也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这不仅仅是法国大革命的时代、欧洲政治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更是性别成为社会各界激烈讨论的话题之一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作为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经济生活、文化建设、政治思想等领域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而媒介文化全球化带来许多社会变迁,其中意识形态的认同是全社会最为突出的问题,我们应当从理性的角度冷静地来看待这一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对这种认同过程中心理机制进行深入地剖析,通过对其镜像的成因分析揭示当代大众意识形态形成的根源,以及媒介在其中的作用。这样也就不难解释由媒介带来的许多社会问题。政府在这一领域应当有自己的对策:基于全球化带来的跨国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课题等的基本认识,在…  相似文献   

14.
张爱凤 《新闻大学》2012,(3):100-105
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来看,在中国,微博的崛起和发展是一个具有变革性的文化事件。在当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阶级政治理论已经过时,以文化身份、个体欲望、多元价值诉求为核心的文化政治既显现在现实生活中,也活跃在微博空间。微博重新建构了一种新型的文化权力关系,那就是在传统媒体时代被忽略、被压抑、被定义的弱势方依靠话语"释放"和"聚合"的力量,对权力关系的强势方发起了挑战。这种嵌合在日常生活中的微观文化政治一方面释放了大众传播时代被抑制的大量平民话语,在某种时刻成为社会压力和矛盾的减压阀,另一方面也对宏观社会政治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5.
误读,是对文本所反映的对象的曲解或误解,是传播的伴生现象。只要有传播活动,必然会有受者对传者的传播意图的误读现象存在。国家形象的媒体误读现象在国际传播中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这是新闻媒体由于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不同、中西新闻运作模式不同以及国际话语权不对等等因素,造成了他们在国际新闻报道中无意或有意地对我国国家形象的误读,这对我国国家形象的良好塑造带来了消极的后果。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和新闻操作等具体业务方面阐述了如何减少国际传播中的误读现象,以加强我国国家形象建构的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6.
误读,是对文本所反映的对象的曲解或误解,是传播的伴生现象。只要有传播活动,必然会有受者对传者的传播意图的误读现象存在。国家形象的媒体误读现象在国际传播中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这是新闻媒体由于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不同、中西新闻运作模式不同以及国际话语权不对等等因素,造成了他们在国际新闻报道中无意或有意地对我国国家形象的误读,这对我国国家形象的良好塑造带来了消极的后果。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和新闻操作等具体业务方面阐述了如何减少国际传播中的误读现象,以加强我国国家形象建构的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7.
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文 《新闻界》2005,(5):124-125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步入了网络时代.由互联网所建构的网络文化使传统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一切在促使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同时,也为现代的家庭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因此,研究网络时代中国的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女性主义”思潮与中国传播学研究相结合。是媒介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有学者论述:现代工业社会中.性别形象的建构有赖于大众传播,传媒往往通过有选择性的陈述和对某些主题的强调来反映一种文化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说,传媒也具有建构性别意义的功能。因而女性主义思潮便很自然地与传播学研究结合在一起,开始自觉反思传媒领域内的女性问题。本文以《美丽达人》、《女人我最大》为例,全面地分析此类节目中的“女性主义”观照和体现。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20,(7):88-95
短视频是当下最为流行的一种网络视听媒介,因内容题材多样和信息即时而迅速传播。其中,"男扮女"作为一种独特的娱乐现象备受关注。"男扮女"的现象自古有之,但随着性别问题的研究和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男扮女已然脱离了以往完全从自然生物学角度对待性别的认知,变的更加包容和开放。本文讨论了短视频中"男扮女"现象作为一种商业营销行为的表演动机与性别意识,认为是一种超性别的性别表演,并以此塑造个人社会身份。在性别竞争的问题上,扮演女性的男性通过表演女性再对其进行编码、重塑,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制作。在男扮女的现象中,依然存在了性别差异的矛盾,表演背后实际隐含了传统的男性本位思想和当代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20.
正主持人语:作为人类创造的重要文化遗产,神话一直是中外学人探索的对象。迄今为止,在世界神话学界,古代典籍神话一直占据研究的核心,追溯神话的起源、神祇的原初形貌、神话流传演变的轨迹等成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向后看"(backward-looking perspective)成为主导性研究视角。这极大地限制了神话学对当下社会现实的充分关注,削弱了其参与当代社会文化建设和学术对话的能力,也严重束缚了学科理论和体系的创新。有鉴于此,本人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神话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当代神话学的体系建构"力图对中国神话在当代社会一些主要领域中的创造性转化现象进行比较全面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对当代神话学的理论体系进行探索性建构。本期专栏发表的便是这一课题的部分阶段性成果。其中祝鹏程的论文通过著名神话学家袁珂的个案,细致而翔实地展现了普及性写作中的神话重构与当代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构筑一个完整而恢宏的中国神话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