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榄 《大观周刊》2012,(5):69-69
他被全世界的管理学界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提出了著名的科学管理原理。他创造了《科学管理理论》这么一本巨著,他和他的巨著掀起了一场企业管理是革命,激励和启示了无数的管理者。  相似文献   

2.
正他是一位山里人。大山的质朴造就了他踏实厚道的品质。他曾经是一名军人,军旅生涯养成了他勇于担当、说干就干的军人作风;他曾经是一名基层领导,对事业的执着和对人民的高度负责是同事们对他的赞誉;他现在是一名档案员,对历史负责就是他莫大的荣幸!2013年7月10日,他在宜昌市夷陵区档案工作表彰会上的发言,感动了与会全体人员。他叫向明炎,今年已经56岁了。2012年5月受命担任夷陵区邓村乡政府机关档案管理员以来,邓村乡  相似文献   

3.
轻松一刻     
《出版参考》2006,(2):40-40
神奇的蚂蚁 一名男子被判刑12年,在狱中颇为无聊。一天,他 发现有一只蚂蚁竟然听得懂他的话,于是便开始训练 它。几年之后,这只蚂蚁不但会倒立,还会翻筋斗,令他 颇为得意,终于他出狱了,第一件事便是跑去酒吧,准备 炫耀他那只神奇的蚂蚁。他先向酒保点了一杯啤酒,然  相似文献   

4.
6月25日晨,得知陈明同志因脑溢血猝然病逝。这突如其来的噩耗,对我简直是一声轰鸣,脑子好像散了,久久不知所措。不久前,他还来我处,专门谈记协办报的事,热情奔放,信心十足。我知道他有高血压,过去工作中他有不舒服,我就要他马上休息。这次见面,我问他身体怎样,他说:“不要紧,病来了休息两天就过去了。”看他脸上的气色和结实的身板,我以为他的病减轻了,满想他还能为记协再出大力,可他突然一去不返了,悲夫! 听他的孩子讲,他离休后,整理了自己过去写的东西,要出一本书。他的遗体火化后,孩子送来了他的书稿,我一页一页地翻看,看见那熟悉的字迹,好像他又和我交谈起来。回想起来,我们是在延安认识的,在一起工作是从60年代开始的。我们一起在《陕西日报》社上夜班,朝夕相处,了解得更深了。他的最大特点是办事小心谨慎,正因为如此,有人说他保守。而实际上他是办事前考虑多,有时考虑得细  相似文献   

5.
乡长之哥     
马光 《新闻天地》2010,(11):75-75
石锁老汉是石门乡虎跳崖村人,他现年六十六岁,忠诚老实,体弱多病。他的妻子早亡,给他留下一个儿子。他好不容易把儿子一把屎一把尿的拉扯成人,又给他娶了媳妇,自己也就到了风烛残年。  相似文献   

6.
17岁那年,他应征入伍。到部队后,被分到一个大山里的连队。因为他个小干体力活不行,像出黑板报跑腿送个信之类的活就让他干了。嘿,他居然把小板报办得有声有色。当兵第二年秋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生的命运。那天指导员找到他说:“听说团里办了个新闻骨干培训班,你想不想去?”他一听兴奋极了,拿着指导员的“保举信”就到政治处找新闻干事自荐,人家看他热情挺高就收下了。在这里他知道了一些写稿投稿的初步知识,结果2个月后就在军区报上了一篇题为“黑板报‘主编’见闻”的小稿,接着又在解放军报登了一篇,这两篇小稿对他…  相似文献   

7.
有一位优秀通讯员在介绍如何当好通讯员的经验时,多次提到要敢于“厚着脸皮”去采访。他在采访一位有名的老厨师时,一开始遭到婉言谢绝,但他“厚着脸皮”,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门求教,终于打动了老厨师,不仅热情接待了他,而且不厌其烦地回答了他提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据此,他写出一篇好稿件。  相似文献   

8.
孙禄松留着光头,走近了,能看见一层泛着白的头发茬,和十年前第一次出现在报纸上的照片对比,他明显老了。过去十年,他一次次接受媒体采访,甚至习惯于用书面语来讲述往事,只有在提到儿子孙志刚的名字时,他一贯平静的语调,会高亢而有些沙哑。十年前,他失去了27岁的大儿子,从那以后,他跟着二儿子开饭店,每天忙上十来个小时。表面看,他乐乐呵呵,但在内心,他不否认,那是一段没有期限的疼痛。这疼痛,让他更珍重来自陌生人的对儿子的问候。与他交谈时,我忍不住有一种心疼,说不清道不明。当年孙志刚案作为一件轰动全国的大新闻,终止了一部恶法,人们不断谈论它,不  相似文献   

9.
安哥摁了一辈子快门儿。他的照片是国际级的,我打小就以他为偶像。后来竟认识他了,才知他还有另外一绝活儿,就是吹牛皮。一吹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岔路比较多点儿,吹着吹着自己也找不着北了。他吹得很顺,但吹到纸面上就挺慢的,一篇千字文会折腾一星期,变成蜗牛了。但照样很精彩,比  相似文献   

10.
凭着一颗赤诚的心,凭着一种顽强不屈,百折不回的毅力,在太岳山巅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找到了他人生的坐标,描绘出他人生的轨迹,实现了他生命的价值,他是一个从山沟走出的乡镇企业家。 白手起家闯难关 任铁柱,一个目不识丁的放羊娃,一个实实在在的“大老粗”,一个地地道道的山里人,居然在他不惑之年创办了一个千号人马的乡  相似文献   

11.
又一位出版老人走了。历史老人。赵家璧。见过他和没见过他,了解他、不了解他和想了解他,认识他、不认识他和想更深更细地认识他的人,都再也见不到他了。与他有所交往而又想更深交往的人,都再也不能与他交往了。我算了解他的,因为他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2.
苏忠剪影     
苏忠是工人日报特约通讯员,在河北省新闻界是以坚持写批评稿而小有名气的。苏忠高中毕业后,到县委当了通讯员。一天,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一个女工的故事激发了他写稿的欲望。于是,他作了进一步的调查,就开始写下了他的处女作。写稿的时侯还没有想给哪里写。写完了,他才想,主人公是一位女工人,听说,北京有个工人日报,那就寄到工人日报去试试吧。大概过了有个把礼拜工夫,他的稿子登报了。而且是三版头条,还配了一篇评论,题为《崇高的品德》。县委领导对苏忠此举,作出了他自己竟想不到的评价,这是历史性的新记录,这是为他们景县填补了一个空白——在中央级大报上登这么长的通讯,并且配了评论。正是这篇报道,决定了他这一生的命运,河北工人报要在衡水地区建立记者站,他被选中了,这样,他就走上了记者的岗位。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这  相似文献   

13.
诗人曾卓     
诗人曾卓有一个突出的额头。或者说,一个很特别的前额。这是一个诗人的额头,是诗的象征,智慧的象征。他是一个思想者,曾经有人以此为题给他拍摄过照片。而他同时是古道热肠的一个人,一个敢于说话的人。因为热心肠,他最肯帮助人。他曾经为老年徐迟找了一位助手,使得徐迟在晚年多了一分快乐。也因为热心肠,我也才能经常地向他请益。《闻一多全集》参评国家图书奖,需要有专家的推荐意见,因为近便,也因为闻一多是诗人他也是诗人,我想到了曾经拜访过的他。他很痛快地答应了下来。于是我知  相似文献   

14.
终于出院了,虽然还攥着病休3个月的医嘱单。要不是病情有点麻烦,医生一次次的忠告,要不是亲友的一回回相劝,他根本不会去住院。他离不开他所钟爱的工作。医嘱单没有用,仅仅过了一天,他就上班了。是的,只有走进这熟悉的报社大门,听到同仁匆匆的脚步声,看到刚排好的版面,他的心才放宽、才舒畅。  相似文献   

15.
2004年2月,一张调令把他从机关工委调到档案局任局长,他自从1982年调档案局工作,就与档案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十年来,他从一名普通干部成长为单位领导,三进两出档案局,每经历一次岗位轮换,就增加他对档案事业的一份热爱。他想,既然档案事业选择了他,他就应该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倾注自己所有的才华和智慧、心血和汗水,去开拓与进取。  相似文献   

16.
开心乐园     
男人气概一位卡车司机走进一家餐馆,要了食物后坐了下来。正在这时,门外来了三个穿皮夹克的小伙子,他们从急驰的摩托车上跳下来进了餐馆,一个抢走了卡车司机的汉堡包,一个端起他的咖啡,一个吃起了他的苹果饼。卡车司机一句话没说,付了钱就走了。三个小伙子走到收款小姐面前说,"他不像个好男人",收款小姐说,"他也不像个好司机,你们看,他轧烂了三辆摩托车。"  相似文献   

17.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才能毁灭它;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依然要比置他  相似文献   

18.
他刚过不惑之年,可在广播电视战线已拼搏了23个春秋。他执著追求,用青春与睿智勾勒了一幅事业成功的画卷。他叫管荣富。1975年冬,年仅17岁、高中毕业的小管跨进了玉山县广播站的门槛。他当上了一名修理工,面对陌生的广播扩大器、收音机、电视机,他愣住了。这真是一些神奇的“宝贝”。为了探索其奥秘,他吃住在广播站,放弃了礼拜天、节假日,几乎每个夜晚都泡在修理间里。他一边攻读技术书籍,一边实际操作,机器部件拆了又装,装了又拆。日复一日,面前的“宝贝”不神奇了。为了购买书籍。月薪仅18元的他省吃俭用。年复一年…  相似文献   

19.
糖醋爱情     
有一天他坐在宽大的办公室里,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他把皮椅转到窗口,窗外是阳光下正在茁壮成长的城市。他努力地想着自己想要干点什么,后来他终于想到,自己不可遏止地有了一种欲望,那就是吃一回前妻做的糖醋排骨。 他是这家公司的老总,无情的商战使他身心憔悴。他与前妻离了婚,因为有天前妻没敲门就进了他的办公室。他不  相似文献   

20.
猜不透他年龄的,就会唤他“老俞”,他笑笑,下意识地用手摸摸渐少的鬈发,自嘲而幽默道:“没法,水土流失呀!”他,其实才33岁,一个婚姻上的“误点”者。今年5月,在由全国上千家报刊几十万记者参加角逐的全国好新闻评选中,他以一篇新闻作品摘取一等奖的桂冠。他,自然成了新闻界中的新闻人物。作为上海电视台家庭演唱大奖赛的评委,他的名字一次次被笑容可掬的陈燕华响亮地报出:“新民晚报,俞亮鑫。”一他属马。他说: 在新闻这条跑道上,他已汗涔涔地跑了7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