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信朋友圈作为目前我国最重要的社交平台之一,是信息汇集与传播的重要途径。而近年来学习类App在朋友圈中掀起一番"打卡"热潮,在大学生群体中非常普遍。朋友圈内的学习类打卡信息是一种以大学生群体为主要受众的特殊广告形式,本文以UTAUT模型为基础,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对此类信息的接受程度以及影响接受程度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对朋友圈中的学习类打卡信息接受度不高。认知程度、绩效期望、付出期望、社群影响、广告表现、广告重复可正向影响行为意愿;便利条件、行为意愿可正向影响使用行为。  相似文献   

2.
意见领袖广泛存在于群体中,通过人际传播方式,经常为群体成员提供信息和观点,是社会传播过程中的连接大众媒介和一般受众的纽带,是影响群体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分析意见领袖在社会传播中的角色,对理解社会传播行为的影响,在社会传播中的运用策略有重要的意义,并提出如何引导和管理意见领袖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张海燕  袁芬  王焕景 《东南传播》2012,(11):124-126
微博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已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的主流渠道。文章在对大学生微博使用基本信息、使用态度和行为三个维度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微博使用现状,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以期为大学生媒体素养提升和微博平台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研究大学生群体新冠疫苗科普信息搜寻意愿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地开展针对该群体的新冠疫苗科普工作。目前,对信息搜寻行为中情感因素影响的研究并不完善,对恐惧的作用缺乏研究。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对大学生群体新冠疫苗科普信息搜寻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感知严重性和感知易感性正向影响恐惧;恐惧、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正向影响新冠疫苗在线科普信息搜寻意愿;面对新冠疫苗负面信息,女性恐惧感高于男性,年龄与恐惧和搜寻意愿呈显著负相关,女性、人文社科类学生具有更强的搜寻意愿。因此,基于研究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新冠疫苗科普信息传播应以传播科学知识、回应公众关切、缓解公众恐惧为首要目标,切断“信息疫情”的蔓延;第二,可适当采用恐惧诉求,发挥人际传播的作用,以提升大学生新冠疫苗科普信息搜寻意愿;第三,要提升男性搜寻意愿,针对男性和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开展精准科普,也要缓解女性恐惧感。  相似文献   

5.
研究大学生群体新冠疫苗科普信息搜寻意愿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地开展针对该群体的新冠疫苗科普工作。目前,对信息搜寻行为中情感因素影响的研究并不完善,对恐惧的作用缺乏研究。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对大学生群体新冠疫苗科普信息搜寻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感知严重性和感知易感性正向影响恐惧;恐惧、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正向影响新冠疫苗在线科普信息搜寻意愿;面对新冠疫苗负面信息,女性恐惧感高于男性,年龄与恐惧和搜寻意愿呈显著负相关,女性、人文社科类学生具有更强的搜寻意愿。因此,基于研究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新冠疫苗科普信息传播应以传播科学知识、回应公众关切、缓解公众恐惧为首要目标,切断“信息疫情”的蔓延;第二,可适当采用恐惧诉求,发挥人际传播的作用,以提升大学生新冠疫苗科普信息搜寻意愿;第三,要提升男性搜寻意愿,针对男性和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开展精准科普,也要缓解女性恐惧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环境中容易出现虚假信息从众传播的现象,从而造成网络舆情,带来严重的社会危害。文章旨在探讨社交媒体用户虚假信息从众传播行为的影响因素与作用路径,并构建影响模型。这一研究可为减少社交媒体用户的盲目从众行为、确定社交媒体平台的管控方向提供帮助。[方法/过程]以从众理论为基础,从群体因素、个体因素、情境因素3个方面构建社交媒体用户虚假信息从众传播行为影响模型,并设计具体的测量量表。基于362份有效问卷,运用SPSS23.0和AMOS26.0分别进行数据分析和模型验证。[结果/结论]群体因素对虚假信息从众传播行为的影响作用最大,远高于个体因素和情境因素,且群体凝聚力是关键核心影响因素;个体因素中,用户卷入度和相关知识经验正向显著影响个体声誉,进而正向显著影响虚假信息从众传播行为,且用户卷入度的影响作用更大;情境因素中,信息热度正向显著影响情境模糊性,进而负向影响用户从众传播行为,影响作用最小,说明社交媒体用户对待不确定信息的理性态度。根据以上结论,文章提出了营造良好群体氛围、加强对认证账号的管理与引导、重点关注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信息、加大虚假信息传播的处罚力度、加强信...  相似文献   

7.
视频分享网站在我国已成为网络传播的主流,培育出网民通过网站收看视频的习惯,创造出了新的互联网传播模式。本文重在考察我国一些有代表性的视频分享网站的基本使用状况,以及青年群体尤其是大学生使用者的认知偏好、态度倾向和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简要分析国内LBS发展和研究现状基础上,提出了关于LBS信息用户态度和行为的4个假设,利用问卷调查得到武汉地区大学生群体LBS信息态度和行为原始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得到4个结论:①拥有智能手机用户更偏向于知道LBS;②LBS信息用户更容易接受LBS中商家的广告推送信息;③用户在使用LBS时担心隐私问题,且隐私担忧程度与性别无关,与受教育程度有关;④用户性别与LBS应用服务选择无关,而用户受教育程度不同,其LBS应用服务选择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以霍曼斯社会交换论分析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观点出发,探究大学生群体使用手机短信行为。研究发现,被调查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主要在同龄人中进行人际传播,手机短信交往本身已经成为传播目的,希望取得成功的手机短信息交换则是其普遍的心理期望,这一心理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大学生群体独特的手机信息互动的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10.
微媒介的出现是信息化时代进步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依附于网络得以生存和发展,其传播主体呈个体化、内容呈多元化、方式呈交互性等特点,导致大量微信息碎片化、快餐化。大学生作为网络新媒体用户的主要群体,对微博、微信等新事物格外青睐,在使用这些新兴微媒介过程中,其人际交往、消费心理、价值观念等行为和思想深受微媒介传播的影响和改变。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立足于大众传播理论和社会公正的基本理论内涵及现实表现形态,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与社会公正认知、态度及社会权利表达行为之间的内在关系。本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群体的媒介接触行为呈现出以新兴媒体、社会化媒体的使用为主的显著特征。大学生群体认为,目前中国社会表现最不公正的领域依次是"言论表达"、"民主选举"、"财富分配"和"职业选择",而法律和社会体制的不完善则是导致社会不公正的主要原因;相较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网络、手机)和社会化媒体(微博)对大学生的社会公正认知程度、态度偏向和社会权利表达行为的影响更加直接;大学生的社会公正情感态度偏向对社会权利表达行为有显著影响,社会公正态度对社会未来发展信心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在乡村政策信息传播过程中,农民对信息产生反馈态度与行为对政策制定、更新与有效落实均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助于增强基层对政府的信任度和认同感。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收集农民信息反馈态度与行为发生过程的相关资料,借助扎根理论构建信息反馈影响因素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展问卷调查并依托结构方程模型对调查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既往政策执行情况、传播者权威、传受双方关系对感知反馈易用性、有用性均构成正向影响;感知反馈易用性对感知反馈有用性、反馈态度、反馈行为构成正向影响;感知反馈有用性则只对态度构成影响,对反馈行为无直接影响。研究拓宽了TAM模型在乡村信息传播场景的解释空间,提供了农民信息反馈优化策略及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重要使用群体,其社会资本积累受网络传播影响日渐突出。本文从传播学研究出发结合社会学相关研究成果,从网络使用动机、网络内容偏好和网络依赖三个方面探讨了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资本的影响,为考察网络传播效果提供一种全新的研究角度,并为网络对大学生群体影响的矫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张海荣 《新闻知识》2015,(2):99-100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微博、微信等传播方式为代表的自媒体凭借平台开放、自由表达、虚拟身份、无界传播等特性和功能成为新兴传播主体,受到高校大学生的青睐。作为一个国家最具希望和创新力的群体,大学生的舆情态度以及价值取向对其成长至关重要,本文就自媒体的特征以及对大学生的影响、引导策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遵循质性分析方法的步骤,借助NVivo11软件对数据进行编码和分析,归纳大学生在线健康信息采纳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构建理论模型,为网络健康信息平台面向大学生群体的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日常学习、生活、工作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带动了各类移动APP应用的快速发展.据调查,微信是大学生群体最喜爱的移动社交类应用.文章从微信的兴起、功能、特点入手,介绍了大学生群体及其信息分享行为的概念、利用动机,指出微信“朋友圈”、信息可信度、影响力、交互性等对大学生群体信息分享行为的影响,提出高校图书馆利用微信促进大学生群体信息分享行为的对策,以期对图书馆信息服务起到参考与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内控烟形势严峻,由此面向大众的控烟广告成为说服人们戒烟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实验探究控烟广告信息框架对于大学生态度及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框架与风险水平具有交互作用,共同影响了人们观看视频时的愤怒情绪;同时愤怒在不同框架下对被试的劝阻意愿、对公共场合吸烟的态度、政策支持态度以及信息分享行为意愿均存在完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8.
根据艾瑞咨询2008年6月推出的网民连续用户行为研究系统的数据显示,在交友社区类网站中,校内网以16.34%的网民到达率位居首位,月度覆盖人数达到2707万人.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群体在校内网上的交友状况,从而分析校内网对于大学生交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不同群体对待新媒体的态度存在着明显差异,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笔者通过“陕西公众与新媒体关系”问卷调查,分析了陕西社会公众与大学生使用网络等新媒体时在态度、习惯、行为、目的、诉求等方面的差异,初步探讨了这种现象背后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了解学术社交网站用户的使用行为偏好及态度,为在线科学交流研究和实践提供重要参考。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主流学术社交网站用户的平台使用及态度信息,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检验,分析不同学术身份、学科领域用户的使用行为差异。研究发现用户科学交流行为与学术身份显著相关,但学科差异不明显。其中,教师群体比学生更重视在线科学交流,但学生更容易发现感兴趣的出版物。讲师/助理讲师寻求科研合作的意愿更高,并且对平台促进学术传播作用的认同度最高,而教授/副教授存在社交不足现象。此外,平台在发现工作机会和项目资助方面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