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俞良早教授撰写的《创论“东方列宁学”》,是一部深入总结和认识列宁学说研究史的学术力作。首先,从新的视角评析了国外列宁学说研究。该著作研究和评析了20世纪20年代联共(布)领袖人物如斯大林、布哈林、季诺维也夫等对列宁学说的认识和阐释。认为,布哈林、季诺维也夫正确地认识和阐释了列宁新经济政策理论。布哈林肯定地阐释了列宁关于文化建设是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思想;季诺维也夫阐述了列宁关于党领导革命的思想、关于党是工人阶级先进部队的思想、关于党同无产阶级专政相互关系的思想。该著作既肯定了联共(布)主要领导人斯大林对列宁主…  相似文献   

2.
“有劳动无教育”现象之所以产生,一个重要的认识根源是对“劳动教育”的概念内涵、逻辑定位以及“劳动”与“教育”的关系等理论问题缺乏深入的思考。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不同,劳动教育是一个复合性的教育概念,是一般教育到真实劳动世界的中介环节。让“劳动”成为“劳动教育”,或让“劳动”具有“教育性”,就是要让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实践与德、智、体、美诸素养的培育建立自觉、自然、有机的关联。劳动教育的开展也因而应当与日常教育生活建立全面的联系。让劳动成为一种教育,或者让“劳动”具有“教育性”命题的确立,不仅对纠正“有劳动无教育”的实践偏颇,而且对全方位开展劳动教育、正确认识和有效建立劳动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关系、防止“反劳动教育”错误思维、依据学段与类型实际开展符合教育规律的劳动教育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了异化劳动,指出了劳动应该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这部著作存在着逻辑矛盾。马克思正是在解决这些逻辑矛盾基础上创作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出了实践的概念,又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生产与再生产”的概念,与恩格斯合著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劳动”、“实践”、“生产和再生产”这三个概念彰显出主体的立场的不同,体现它们深层的内涵也不同。马克思就是在逐渐深入研究这三个范畴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4.
著名的“平衡论”是布哈林的代表性理论之一。布哈林从苏联当时的国情出发,根据他的平衡论思想,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在社会平衡的状况下进行,要正确处理国营经济与私有经济、工业与农业、重工业与轻工业、积累与消费、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遵循价值规律,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和协调发展。这就是布哈林独具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动的经济平衡”理论。布哈林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中的平衡论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象性活动”、“实践”和“生产劳动”分别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核心概念。它们彼此之间不仅存在着内在联系,而且分别决定了三部著作的逻辑框架。从“对象性活动”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生产劳动”的过程,是马克思对社会历史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过程,也是唯物史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1929年,斯大林与布哈林一起申报苏联科学院院士资格,布哈林因1913年有经济学著作问世,顺利获得院士资格,斯大林则因没有过硬的学术著作,选票不足数,落选了。  相似文献   

7.
布哈林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位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从经济的角度论证了苏俄从落后基础上走向完全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并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布哈林这一理论以他的“平衡论”为哲学基础、以他的“和平长入社会主义”论为逻辑出发点,围绕着阐释和发展新经济政策而逐步形成;同时,这一理论也认为,不同国家由于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民族特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将有各种各样的“民族类型”。布哈林的理论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著名的“平衡论”是布哈林的代表性理论之一。布哈林从苏联当时的国情出发,根据 他的平衡论思想,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在社会平衡的状况下进行,要正确处理国营经济与私 有经济、工业与农业、重工业与轻工业、积累与消费、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 系,遵循价值规律,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和协调发展。这就是布哈林独具特色的建设社会主 义的“动的经济平衡”理论。布哈林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中的平衡论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 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重大的现实意 义。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所著的“巴黎手稿”中,劳动无疑是一个重要论题。要完整理解手稿离不开对劳动概念的系统解读。从总体上说,手稿的劳动概念有三重视域:经济学的、哲学的、共产主义的。可以说,手稿的劳动概念经历了哲学视域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对经济学视域生产劳动(异化劳动)的否定再到共产主义视域对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奠基于“劳动”概念的“巴黎手稿”在对近代西方形而上学、国民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批判过程中表征了马克思主义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材所阐述的概念都是科学概念,不能把它们降低为日常的经验概念。教师在讲解有关概念时,固然要注意选择恰当的事例去帮助说明概念,但它代替不了对概念本身的科学分析。我认为,有两种方法应该贯穿于概念教学过程中,那就是“划清界限”与“划分类型”。 例一:“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划清界限:第一,“劳动产品”与“非劳动产品”(阳光、空气等天然物)的界限,也即只有劳动产品才可能是商品,非劳动产品不可能是商品。第二在“劳动产品”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比较集中比较系统地阐述关于异化问题的著作.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并阐述了异化劳动的思想.本文仅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基本含义作点探讨,意在抛砖引玉,求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2.
节約劳动时间,并在各个生产部门有计划地分配劳动时间,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条“首要的经济规律。这甚至是极其高级的规律”。我们要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就必须遵循节約劳动时间规律的要求,加强经济核算。社会主义经济核算,就是通过记帐、算帐,用价值形式对生产资料占用、生产消耗和生产成果进行登记、计算、对比和分析,促使经济单位实行严格的经济责任制,合理节約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讲求经济效果,以期用尽可能少的人力和物力消耗,尽可能少的资金占用,生产尽可能多和尽可能好的产品,取得尽可能多的盈利。它是管理社会主义企业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厉行节約的有力手段。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实行经济核算,不仅完全必要,而且有着资本主义不可比拟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布哈林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里在鲁比扬卡监狱里的哲学著述《哲学彩屏(辩证法概述)》一书,论述了他对真理正义的追求。布哈林这部最后的哲学手稿不但内容广博,而且充满了布哈林最后生命的光彩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新奉献。正如俄罗斯哲学家奥古尔佐夫评价的:“布哈林的手稿是创立另一种非斯大林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后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4.
晚辅导时,我随手拿起学生的语文书翻了翻,有两篇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一篇是《数学与文化》,另一篇是《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前一篇我没有读过原著,后一篇是我曾读过的一本同一题目的翻译著作中选编的文章。《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是上世纪80年代初流行于西方世界的一本哲学名著。这本著作用了物理学中一个很难懂的概念“熵”和物理学的重要规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熵”这个概念在大学普通物理的很多教材中都没有讲;热力学第二定律在现行的高中物理教材中也只有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5.
张旗鼓 《今日教育》2007,(3S):56-57
晚辅导时.我随手拿起学生的语文书翻了翻.有两篇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一篇是《数学与文化》,另一篇是《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前一篇我没有读过原著.后一篇是我曾读过的一本同一题目的翻译著作中选编的文章。《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是上世纪80年代初流行于西方世界的一本哲学名著.这本著作用了物理学中一个很难懂的概念“熵”和物理学的重要规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熵”这个概念在大学普通物理的很多教材中都没有讲:热力学第二定律在现行的高中物理教材中也只有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6.
经济效益是高二《思想政治》第五课的重要概念,但由于长期以来在如何理解使用这一概念的问题上存在许多模糊认识,因而在教学中讲清讲透这一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经济效益就是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有用劳动成果同劳动消耗之间的对比关系,用公式表示:经济效益等于有用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之比。在此公式中要注意讲清两点:其一,经济效益是一种对比关系,即我们常说的投入产出比,从数值上说是一个相对数,因而只有当有用劳动成果大于劳动消耗时,才有经济效益。当有用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之比值越大时,其经济效益就  相似文献   

17.
“质测”与“通几”是明末清初著名科学家、哲学家方以智在其著作《物理小识》中提出的一对重要概念。迄今为止,许多著作一直认为“质测”与“通几”相当于今天的科学与哲学,本文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质测”与“通几”是科学研究方法,并通过对字义的辨析,依据原著作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虽不是专门的美学著作,但在论述经济学、哲学、共产主义问题时涉及到了一些重要的美学问题。在“异化劳动”一节中,马克思在论述人的类本质的时候写道:“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单行本,人民出版社1985年4月版)马克思这里讲的“美的规律”是什么呢?其内涵未作具体说明,而  相似文献   

19.
劳动概念作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有着丰富的内涵,按照传统的理解范式,劳动是指人以工具为媒介改造自然的单向性活动,这是对马克思生产劳动范式的“工具理性”理解维度。从工具主义的理解范式出发,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在当今社会中遭遇了理论和现实上的双重危机。理解范式的转化势在必行,“主体间性”作为与“工具理性”相对的新范式,既是马克思“劳动”概念生成逻辑中的应有之意,也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应对现有的危机提供了现实的出路。  相似文献   

20.
经济效益是高一《思想政治》第三课的重要概念,但在如何理解使用这一概念的问题上存在许多模糊认识,因而在教学中讲清讲透这一概念就照得非常重要。 经济效益就是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有用劳动成果同劳动消耗之间的对比关系。用公式表示:经济效益等于有用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之比。在此公式中要注意讲清两点:其一,经济效益是一种对比关系,即我们常说的投入产出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