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朦胧诗之争   1979年,青年诗人顾城在《诗刊》和《星星》等刊物上发表了一些别具一格的诗歌。公刘 (也是诗人 )写了《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没想到他这一“谈起”之后,像顾城这样的诗就一再地被“谈起”。 1980年,《福建文学》围绕女诗人舒婷的诗歌创作进行了长时间的争论。争论中,有一位评论家认为顾城和舒婷们的诗歌有意无意地写得十分晦涩、怪僻,他本来想称这些诗为“粗暴诗”,但一想似乎觉得不雅,于是他称之为“朦胧诗”。因此,“朦胧诗”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充当了一个挨骂的角色。同年 5月,北京大…  相似文献   

2.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游途趣闻〕●顾城(1956—1993),我国当代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上世纪70年代,他的作品在青年读者中产生很大影响。1980年,他以《小诗六首》参加“青春诗会”,引发了一场“朦胧诗论争”。1981年,他因《抒情诗十首》获“《星星》诗歌奖”。●我国当代朦胧诗始发于上世纪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朦胧诗的代表诗人及其作品有: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顾城的《一代人》、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等等。●这是一首表现一代人在困境中追求理想的诗。诗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对“黑”字的运用,“黑夜”可以理解为对艰苦和险恶环境的描写;而“黑色的眼睛”则可理解为一个人追求“光明”的信念,因为是在“黑夜”的环境中,所以“黑色的眼睛”就显得更加突出和有震撼力了。一代人@顾城  相似文献   

3.
顾城简介:顾城,北京市人,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文革前即开始诗歌创作。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国家,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重访欧美并创作。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主要著作有:《黑眼睛》《城》《水银》《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顾城散文选集》《英儿》等。作品被译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十多种文字。被称为当代仅有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  相似文献   

4.
陇人 《初中生》2011,(Z6):30-33
舒婷:原名龚佩瑜。上世纪70年代末,她和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人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致橡树》是其朦胧诗代表作之一。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相似文献   

5.
程光炜: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80年代中期后,随着朦胧诗“合法性”的建立,当代诗歌界内部“懂与不懂”和什么是“好诗坏诗”的争论变得已经不再重要。无论是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社科院每年编选的年度“诗选”,还是徐敬亚等带有“民间”色彩的“诗歌选本”,都把朦胧诗人(如北岛、舒婷、顾城等)和第三代诗人(如于坚、韩东等)的作品列为“重要作品”,视为必选篇目。也就是说,随着这些诗人和作品“经典化”,  相似文献   

6.
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他们的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几近分行散文式的传统特点,意蕴深厚而不求显露,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  相似文献   

7.
寿凤玲 《时代教育》2007,(8Z):150-150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一般认为“朦胧诗”是从1978年北岛等人主编的《今天》杂志开始的。当时活跃于《今天》杂志的诗人有舒婷、顾城、扬炼、江河、梁小斌、芒克等。他们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借鉴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和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顾城(1956--1993)北京人。12岁辍学,70年代开始写诗。1987年出国。后隐居新西兰激流岛,1993年自杀。著有诗集《无名小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岛、顾城诗选》《黑眼睛》《顾城的诗》《顾城诗全编),长篇小说《英儿》等。这里选择《生日》和《白夜》进行赏读。  相似文献   

9.
朦胧诗与第三代诗比较论王萍新时期的诗歌创作,曾先后涌现出以舒婷、顾城等为代表的朦胧诗;以杨炼、江河等为代表的文化诗;以于坚、韩东、杨黎等为代表的第三代诗三大新诗潮。从朦胧诗到第三代诗的诞生,中国当代新诗潮的艺术范式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换。本文旨在通过对...  相似文献   

10.
双桅船     
朱羽 《新读写》2008,(11):9-9
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中国的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他们的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几近分行散文式的传统特点,意蕴深厚而不显露,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使许多诗失却传统的明朗色彩,蒙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氛围。他们用朦胧诗表达了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相似文献   

11.
别 三点导读     
美点赏析顾城(1956-1993),祖籍上海,生于北京。70年代开始写诗,著有诗集《无名小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岛、顾城诗选》、《黑眼睛》、《顾城诗  相似文献   

12.
顾城(1956-1993)是20世纪80年代有一定名气的朦胧诗的主要代表人物,时有"南有舒婷,北有顾城"之说。但由于顾城人格上的缺陷和性格上的偏执,最终酿成1993年10月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死妻子而后自杀的悲剧。品读《读顾城诗作的遐思》一文,解析顾城悲剧的根源,再一次启示我们:在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不但要重视知识的...  相似文献   

13.
一套当代诗人的新诗精选本,内分《沉思》《追寻》《恋情》《漂泊》四册,各自成书。其中收有北岛、舒婷、芒克,顾城、梁小斌、傅天琳、张烨等许多朦胧诗初创时期的诗,也选有许多后来影响于诗坛的著名诗人,如海子、王家新,于坚、杨克、柏桦、翟永明、韩东、西川、黄灿然、伊沙、巴音博罗等,还有一些陌生的名字。足足有几百个诗人,原来诗坛还是这么热闹! 我本以为朦胧诗看不懂,读了几首发觉都能理  相似文献   

14.
顾城的《一代人》于1980年在《星星》诗刊发表,整个诗坛为之震动。短短的两行诗,寥寥18个字,却蕴藏了极其丰富、深邃的内涵,成为从“文革”中苏醒过来的那一代人的精神箴言。读这首诗歌,我们需要着重理解四个词:“黑夜”、“黑色”、“却”和“光明”。“黑夜”在这里指的并不是夜晚,而是象征了“文革”那场空前的浩劫。顾城曾经亲历过那段动乱的岁月,“文革”期间,他们家被抄,顾城被迫随父亲去山东养猪。所以,“文革”在他心中留下的阴影,就像笼罩大地的“黑夜”一样。然而,在茫茫的夜色中,诗人并没有沉沦,而是睁大了自己“黑色的眼睛”,这…  相似文献   

15.
<正>在"朦胧诗"三巨头中,顾城与舒婷是好朋友,顾城一直把比他年长四岁的舒婷尊称为"干姐姐",他们曾经合作出版过《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因为此前舒婷刚刚出版了诗集《双桅船》,不愿意重复发表,因此这本诗合集只收录了她近二十首诗歌,顾城的作品占了百分之七十以上。在排版前,顾城主动提出将目录中的署名去掉,并模仿了舒婷的诗风写了几首,使整本诗集看起来更为平衡。由此可见,顾城与舒婷友情之深厚。  相似文献   

16.
我们都知道诗歌欣赏主要依赖想象来进行,但想象仍然不能包治百病,尤其是对那些主旨隐含得比较深的诗歌,像朦胧诗、隐寓诗、象征诗来说,仅靠想象就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每遇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我的办法就是逐层追根,细细咀嚼。 我们以顾城的《远和近》为例来说明吧。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对于这样一首短诗,一开始,你可能会感到有些茫然:说的什么呢?没关系, 你顺着路子往下走就会曲径通幽的。 这首诗产生于80年代初期,是中国刚刚结束“十年内乱”不久。那时候,一方面,思想解放运动已经开始;另一方面旧的坚冰却又未完全打破,人与人之间因内乱而被破坏了的正常关系还没有恢复  相似文献   

17.
舒婷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活跃于我国诗坛,它与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人以风格独特的诗风,掀起了"朦胧诗"的大潮。舒婷经典诗歌《致橡树》创作于1977年3月,是朦胧诗派的典型代表作品。《致橡树》可以说是爱情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新时期中国文学的重要作品,在很多读者心中,《致橡树》就代表了舒婷,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首诗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本文站在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舒婷《致橡树》中所蕴含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8.
顾城(1956-1993)是20世纪80年代有一定名气的朦胧诗的主要代表人物,时有南有舒婷,北有顾城之说。但由于顾城人格上的缺陷和性格上的偏执,最终酿成1993年10月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死妻子而后自杀的悲剧。品读《读顾城诗作的遐思》一文,解析顾城悲剧的根源,再一次启示我们:在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不但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强调对他们人格等方面的全面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9.
朦胧诗是我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生的现代主义诗潮,它在国内外诗坛均产生颇大反响。对朦胧诗和后朦胧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缘由及其美学特征,还有一些代表诗人、代表诗,以及对当时某些诗评家不确当的批评,诸如“朦胧诗表现‘小我’即‘自我’”、“朦胧诗看不懂”等,应恰当评价。朦胧诗和后朦胧诗既注意吸收古典诗和民歌的优点,又借鉴了现代诗的长处,为探索建设中国式的现代主义新诗积累了经验,使新诗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20.
“朦胧诗”曾经引起旷日持久的争论。其实,“朦胧诗”不过是回到了诗自身,回到了由独特的“符号”构置而与世界同构的“体式”。因而,解读“朦胧诗”关键是解读其“符号”,译解出它们所蕴含的“意义”。人们对“朦胧诗”的困惑和贬斥,其主要原因,在于新诗先天性的偏斜而带来的读者的“欣赏情性”。“朦胧诗”的贡献,就在于它取缔了用线性思维去寻觅诗的“思想内容”或“主题思想”的做法,而敦使人们用“辐射性”思维去把握诗的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