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汉元狩二年(前121)秋,匈奴单于伊稚斜怒浑邪王、休屠王被汉军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休屠二王恐,谋降汉。与汉共谋既定,休屠王却悔而不降,浑邪王杀休屠王而兼并其众。霍去病迎降大军渡过黄河,与浑邪王众相望,忽闻浑邪王部下颇有疑汉军掩杀而逃跑者,霍去病轻骑驰见浑邪王,坚其降汉决心,促使其果断平乱。之后,浑邪王遂率四万余众降汉,河西之地由此纳入汉朝版图。浑邪王降汉之事,《史记·匈奴列传》等篇皆有所载。班固亦取《史记》之说,在《汉书·武帝纪》等诸多篇章中亦屡屡载之。确知浑邪、休屠王降汉,是匈奴单于逼出来的,不是汉朝迫降的。但班固在《汉书·西域传(上)》将票骑将军于元狩二年春夏两次"击破匈奴右地",同当年秋"降浑邪、休屠王"二事笼统混言,给后世造成"票骑将军迫降浑邪王"的误解,又在《汉书·地理志后叙》说:"自武威以西本匈奴昆邪王、休屠王地,武帝时攘之。"给后世造成"汉朝武力夺得河西之地"的误解;本属匈奴内部矛盾,而无端改换为汉匈矛盾,显然都是错误的,亟应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2.
汉魏敦煌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分“天下”为九州。今天的河西广大地域,属于雍州。因此,秦以前,敦煌为“禹贡雍州之域”。可是,因为《禹贡》里有“三危既宅,三苗丕叙”的记载,《尧典》有“窜三苗于三危”的记载,《左传》有“故允姓之奸居于瓜州”的记载,而自汉以后,人们知道了敦煌,也知道了敦煌的东南有座山叫做“三危山”,所以,后来集注典籍,往往把三危、三苗和敦煌、瓜州联系起来,代代相因,几成定论。其实,“三危远不在敦煌”(注1),秦以前的敦煌情况,还有待于今后的考古发现。秦统一六国,筑长城,西不过临洮。这时的河西为月氏所居。汉初,月氏受匈奴侵掠,被迫西迁,匈奴浑邪王、休屠王驻牧于月氏故地。公元前121年,浑邪王杀休屠王  相似文献   

3.
一青年英雄霍去病霍去病(公元前一四○——一一七)是我们祖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之一,他在战场上的英勇惊人的胜利战斗和西汉王朝的强盛有着密切关系。汉武帝元朔六年(前一二三)他还只是一个十八岁的青年就开始担任着“票姚校尉”的军职,当年的春天和夏天,他两次参加了抗击匈奴的战争。此後四年间,霍去病更担任“骠骑将军”的职位,指挥汉朝大军一连四次出塞进攻匈奴,都获得了辉煌的战绩。尢其是开辟黄河以西的四郡,接受匈奴浑邪王  相似文献   

4.
敦煌的水利灌溉工程从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投降汉朝,西汉派遣部队屯田敦煌界开始。而大规模的修建始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置敦煌郡移民实边,这一年修建了马圈口堰,而后又修筑了都河堰等,开凿敦煌的水渠,设置管理敦煌水利灌溉工程的各级水官。因此唐宋敦煌水渠的历史基本上都可以溯源到西汉,西汉以后的敦煌历届政府仅仅在西汉的基础上进行完善而已。  相似文献   

5.
刘慎吉 《山东教育》2002,(35):28-28
人教版四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三册,对唐人王维《使至塞上》诗中“属国”注解为“附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 “征蓬”注解为“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笔者认为这两处注解欠妥。 据《史记》中《霍去病列传》记载,元狩二年匈奴浑邪王率十万匈奴投降了汉朝。汉武帝把投降的人分散到了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的边境上,仍各以其民俗习惯生活,为汉朝廷的属国。《汉书·百官志》记载:  相似文献   

6.
两汉时期,河西走廓不仅是匈奴的经济,政治与军事活动的主要基地,而且是中西交通的咽喉,在匈奴政权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占领河西走廓也就成了两汉政府的主要对外政策。河西走廓直接关系到汉王朝的边境安全与统治稳定,关系到匈奴的盛衰存亡,因而,汉匈双方为争夺河西走廓在300年间曾发生了多次战争,最后以匈奴被逐出河西走廓远遁西方而为结局,两汉时期的河西走廓在匈,汉统治政权中都占有重要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7.
汉武帝经营河西以前,河西走廊主要居住着月氏、乌孙、匈奴等少数民族部落,他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畜牧经济是这一时期河西走廊主要的经济形式。汉武帝经营河西以后,匈奴败走大漠以北,中央王朝对这一地区开始了大规模的移民戍边和开发屯垦活动,由此揭开了河西走廊农耕经济发展的序幕。此后,农耕经济与畜牧经济在河西走廊得到协调发展,并最终形成以农耕经济为主、农牧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相似文献   

8.
近年地名搬家成为学界时尚,有学者提出祁连山为新疆东天山,还有学者通过语言比较学的方法提出祁连山为巴里坤山、焉支山即哈尔里克山.本文首先对其研究方法提出质疑,认为上述观点与史实不符,并以霍去病两次出击匈奴战于祁连、焉支山为线索,从由此引发的浑邪王降汉、汉开河西四郡和经营西域等一系列汉匈战略格局改变的雪球效应的角度,阐释了文献和相关简牍记载的祁连、焉支山的地望是明确、可信的.  相似文献   

9.
居延汉简所见《兵簿》《被兵簿》──兼论居延边塞兵器配给赵沛汉武帝继位是汉匈关系的一个转折点.此后,汉政府一改以往对匈奴的战略防御,主动发动对匈奴的战略反击,收复了河南地及河西走廊,从武帝元封到太初年间先后在河西地区建立了河西四郡。太初三年(前102年...  相似文献   

10.
两汉时期,河西走廊不仅是匈奴的经济、政治与军事活动的主要基地,而且是中西交通的咽喉,在匈奴政权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占领河西走廊也就成了两汉政府的主要对外政策.河西走廊直接关系到汉王朝的边境安全与统治稳定,关系到匈奴的盛衰存亡,因而,汉匈双方为争夺河西走廊在300年间曾发生了多次战争,最后以匈奴被逐出河西走廊远遁西方而为结局.两汉时期的河西走廊在匈、汉统治政权中都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1.
《苏武》节选自班固的《汉书》第五十四卷《李广苏建传》。它是《汉书》中最著名的一篇传记。文革前曾是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篇目。它记载了苏武自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出使匈奴,至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归汉,被匈奴扣留十九年的前后经过,突出地表现了苏武在羁留期间经受住了匈奴贵族的威胁迫害与高官厚禄的利诱,始终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相似文献   

12.
汉武威城址的初步考证裴雯西汉时期,汉武帝将匈奴逐出河西,并为了“断匈奴右臂”在河西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开发,修筑长城,设列亭障,派兵屯田戍守,并大规模移民实边,设郡置县。在石羊河流域设置了武威郡、下领十县,分别是武威、宣威、休屠、姑臧、鸾鸟、胥次、朴、苍...  相似文献   

13.
有学者认为,匈奴屠各来自休屠王部,身为屠各的刘渊应为休屠王部的后裔,他的南匈奴单于嫡裔身世系假托。考查历史资料,可知,西汉武帝时浑邪王部与休屠王部降汉,汉在缘边五郡故塞外置属国安置之。休屠王部部众被称为休屠,主要分布在凉、秦二州。十六国时期,有的休屠人已经发展为当地的大族。而屠各或异译为“休屠各”、“休著各”、“休著屠各”,可以混用。但是,休屠与屠各及其异译绝不混用。由于南匈奴单于与部众之间的矛盾长期积聚和不断激化,酿成中平五年南匈奴的事变,作为南匈奴“国人”,屠各在事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屠各种是匈奴占统治地位的部落,包括匈奴单于挛鞮氏及呼延、卜、兰、乔所谓“四姓”。《晋书.北狄匈奴传》关于“屠各最豪贵,故得为单于”的记载无可怀疑。屠各刘渊本是南匈奴单于嫡裔,绝非假托。南匈奴五部都以屠各刘氏为部帅,故五部匈奴都称为屠各,这不是所谓屠各之称的泛化。  相似文献   

14.
一自秦始皇统一中原,不久,刘帮又起而推翻秦朝,统一中国。在此同时,以阴山地区为根据地的匈奴族,在北方草原也日渐雄强,到公元209前年,匈奴冒顿立为单于后,国力愈强,已有“控弦之士三十万”。于是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力向四周扩张,先后东破东胡,西击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北服浑庚、屈射、丁零、鬲昆、薪犁,随后又攻火  相似文献   

15.
河西走廊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自汉代以来就被历代中原王朝所重视.汉代经营河西以前,河西走廊主要居住着月氏、乌孙、匈奴等游牧民族,他们过着随水草而迁徙的生活,其产业结构是畜牧业经济,而这种产业结构在匈奴统治时期达到了最高峰.汉王朝占据河西以后,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有效控制,从汉武帝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戍边、开发屯垦、设置郡县等活动,揭开了河西走廊农耕经济发展的序幕.此后,农耕经济的地位在河西走廊确立并得到长足发展.但是农耕经济的发展并没有使原有的畜牧业经济窒息,相反,河西走廊的农牧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并最终确立了以农耕经济为主,农牧结合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相似文献   

16.
(一)昭君出塞的时代背景王昭君,名嫱(史书或作王嫱,字昭君),是西汉元帝时(公元前一世纪中叶)的宫女。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旧属秭归县)人,以“良家子”被选入宫。她因出塞远嫁至漠北的匈奴,为匈奴呼韩邪单于(音蝉余,匈奴最高首领的意思,邪音耶)稽侯珊之阏氏(音烟支,匈奴语妻的意思),对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汉与匈奴两族之间的团结友好关系作出了贡献而名垂史册,留芳千古。因此,王昭君这个人物,便成为我国历史上民族团结的象  相似文献   

17.
匈奴是战国后期才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头曼自称单于,标志着匈奴国家机构的产生。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宗法统治,贯穿于匈奴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匈奴奴隶制国家政权实际上是匈奴单于及其姻亲和近亲共同建立与维护的游牧军事政权。匈奴社会实质上是游牧宗法奴隶制社会。  相似文献   

18.
河西走廊东部新发现的一条汉长城———汉扌胥次县至媪围县段长城勘察李并成一问题的缘起史载,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驱逐匈奴、开拓河西走廊之后不久,即在河西北境陆续修建了绵延一千多公里的长城塞垣,以隔绝羌匈,屏蔽边境安全,维护西域通道的畅通。据...  相似文献   

19.
论匈奴僮仆都尉“领西域”“赋税诸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汉王朝政治文化影响进入西域之前,匈奴曾经施行对"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的控制。《汉书》卷九六上《西域传上》记载,"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使领西域","赋税诸国,取富给焉"。所谓"赋税",应体现制度化经济关系"。赋税诸国"的征收内容,除畜产、农产外,亦包括矿产、手工业制品和其他物产。匈奴向"乌桓民"征收"皮布税"的情形,可以在讨论匈奴于西域"赋税诸国"时参考。匈奴以此取得经济利益,有地域的限定。可能主要是"匈奴西边日逐王"以及东蒲类王、南犁汙王、呼衍王、伊蠡王等匈奴诸王所统领部族控制的地区。  相似文献   

20.
乌孙和月氏在河西的故地及其西迁的经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孙和月氏在河西的故地及其西迁的经过钱伯泉乌孙和月氏都是我国古代的西北民族,曾经长期游牧干河西地区。西汉初期,月氏的大部分先迁居伊犁河流域,后又迁至阿姆河以南立国。乌孙则先为月氏所灭,后在匈奴的帮助下逐走大月氏,复国于伊犁河流域。关于乌孙和月氏在河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