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传统美学的角度来看,文学鉴赏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语言文字的媒介作用,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真切体验。作品中反映的自然美、社会美及其创造的艺术美,逐步引起阅读鉴赏者思想感情上渐渐强烈的反应,使其得到审美的愉悦和享受。这,就是文学鉴赏。  相似文献   

2.
[复习指导] 高考考点:识记中外重要作家的时代、国别及代表作,识记文学体裁常识。考点指要:该考点能力层级A,侧重识别记忆,一般占3~6分,是高考必考试题(近五年复现率100%)。所谓“重要”,是指在文学史上占的地位高,作品著名;“常识”是指常用常见的知识。文学常识一定要记死,可按时间顺序或分类法(如风格、人物关系、数字等)巧背熟记,才便于识别。考生在答题时一般无须动笔分析,只须对选项作出准确判断即可。考查内容参考课本但不拘泥于课本,但凡古今中外重要作家作品都可能涉及。掌握文学常识,是高中生应具备的语文素质的要求,故考前应十分重视。  相似文献   

3.
4.
文学鉴赏,是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时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读者对作品的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它明显地带有某些艺术再创造的性质.文学鉴赏虽然以对作品中的形象的具体感受作为开端,但它决不是纯感性的,而是读者通过阅读,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让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活动积极地活跃起来.我国晋代著名哲学家葛洪,在谈到鉴赏诗歌、传记文学作品时说过:“用思有限者,不能得其神也.”这就告诉我们,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要领会和把握作品的“神”,读者必须进行积极的思维和理性认识.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也曾说过:“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文学鉴赏中的感受、体验,就是通过形象思维在理性认识制约下对作品中艺术形象的深切体验和感受.  相似文献   

5.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带有更大的个人色彩,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对作品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在阅读鉴赏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宜强求同一的标准答案。”高中语文课本中选取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无所不包,那么在高中阶段如何围绕文学作品的特点进行文学…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就要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语文教学中文学鉴赏一般分为论世知人,形象再现,理性分析三个阶段。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材,灵活处理,适当引导。  相似文献   

7.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 1~ 2题。   次韵《馆中上元游葆真宫观灯》 韩驹   百千灯射水晶帘,   尚觉游人意未厌。   多病只思田舍乐,   夜归烟火望茅檐。   1.对这首诗的解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次韵,用原诗的韵脚和诗。上元,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B.灯射,彩灯照射。水晶帘,葆真宫的新灯彩。   C.首句写灯节的豪华景象。第二句写游人整夜玩赏仍不觉得满足。   D.第三句写诗人别有情趣,回到农家,看见茅檐烟火,自得其乐。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中只用一句话描写灯节…  相似文献   

8.
1.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考点释要本考点涉及的内容知识性强,以识别和记忆为主。考查的要点是: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文学体裁常识。值得注意的是:①高考命题往往把中外作家与作品综合在一起,把作品与文学裁综合在一起。②对这部分内容只停留在对知识孤立的、机械的记忆水平上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多种联想、对比和识别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复习时可采用中外对照,系统归纳,理成图表的方法进行,图表可按时间先后的顺序,中外作家作品及该作品的体裁对照排列。这样可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便于识记。  相似文献   

9.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语文学科体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通过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实施的,课堂教学是主要渠道。因此认真探讨其间的操作性问题,无疑是很有价值且有现实意义的课题。那么,学生的鉴赏过程如何才能真正展开,教师在其间扮演什么角色,有哪些规律必须遵循,又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可供操作呢?我们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为“作品”——“读者(学生)”之  相似文献   

10.
在高考语文试题中,文学鉴赏最令考生头痛。而鉴赏题在试卷中的比重却呈现加大趋势,因此我们必须找一条解题捷径将考生领出死胡同。具体做法就是利用矛盾解决问题:   一、利用标题与选项的矛盾   标题是诗歌的眼睛,它总是直接或间接地说明事件,告知对象,抒发情感,寄托志向,揭示中心。因此,在判定选项正误时,首先应从标题入手进行考察。例如:   1.对《十五夜望月》语句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A.首句中的“地白”是在描写庭院中的地面在皎洁的月光…  相似文献   

11.
沙白和丁芒都是当代的著名诗人。下面是沙白写的《红叶》一诗和丁芒为这首诗写的一篇评论,阅读后,请按文后各题的要求,分别作答。红叶沙白风,把红叶/掷到脚跟前/噢/秋天/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经霜后我才发现……——选自《南国小夜曲》评《红叶》丁芒“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是人尽皆知的自然规律,也是古往今来文人雅士们爱说爱写的材料。可是一旦到了沙白  相似文献   

12.
学情态是学作品所蕴涵的情感运动形态,能表现或暗示情感具有震憾人心的力量,因而颇具人本主义思想,也颇具研究价值。还因它对人影响很大,故我们理当正确把握它。  相似文献   

13.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文学鉴赏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下列诸方面入手.一、文眼是渗透的突破口“文眼”是文章主题的凝聚点.指导学生正确分析“文眼”,就能透过文眼看到主题的光华,从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以《狂人日记》为例.文前小序,是全篇的破题.小序说明狂人患的是“迫害  相似文献   

14.
近年颁布的语教学大纲(供试验用)明确指出语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从中学语教学的整体情况看,近年来对美育较前开始重视,但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美育的落实还很不够,具体经验还不多。  相似文献   

15.
文学鉴赏中的共鸣,是一种精神现象。阅读文学作品的时侯,作家通过作品的形象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强烈地打动着读者,引起读者思想感情的回旋激荡。他们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为作品中正面人物的胜利而欢乐,为反面人物的溃灭而称快(或者为正面人物的失败而悲痛,为反面人物的得势而愤慨)。这种现象就是文学鉴赏中的共鸣。没有这种现象,没有作为主体欣赏者和作为客体的文学作品的这种“共鸣”,文学作品就无从发挥它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我看来,文学鉴赏中的语言分析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依我自己多年的研究来看,语言是作家与读者之间唯一的媒介,文学作品的特点其实主要是语言的,一个作品的特点主要隐藏在语言中;现在,语言分析受到冷落不是语言的不重要,而是还有我们没有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分析语言的方法,没有找到与作品中语言对话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在快餐化和通俗化的文化消费时代,学生们离经典名著越来越遥远了。许多学生反映最烦上语文课,一芳面是因为语文课的一些文章枯燥无味,另一方面是因为在语文教学中过于强调其工具性,而文学鉴赏需有的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及其学科所特有的浪漫性消失殆尽了。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技能的学习,更是一个人的知识、思想、艺术、审美等各个方面的提高,这也是今天我们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而文学鉴赏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文学是人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文学鉴赏不但能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开拓视野,更能净化心灵、完善人格、提升人的精神品位和思想境界。文学鉴赏是一种艺术活动,有其独特的学科规律。文学鉴赏的教学活动应在遵循其学科规律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展开教学。  相似文献   

18.
整体上看,在目前各类文学鉴赏中,语言分析一般都是边缘化的,人们可以花很多时间谈主题、结构与叙述方式,但语言的特点却较少受到关注。当然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复杂的。  相似文献   

19.
一、阅读闻一多先生的《也许(葬歌)》,完成(1)-(2)题。也许(葬歌)闻一多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不许阳光投你的眼帘,不讲清风刷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伞松阴庇护你睡。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缓缓的飞。(1)这首诗写到了夜鹰、蛙、蝙蝠、蚯蚓、小草、黄土、纸钱等事物及与之有关的动作或声音,这样写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文学鉴赏,是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时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读者对作品的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它明显地带有某些艺术再创造的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