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书院非常重视历史教育。在历史教学目的上,强调明理修性和经世致用,凸显道德教化、资政鉴戒和民生实用;在历史教学素材上,实行史籍与经籍相融,引入当代学者,尤其是书院学者自己的史著;在历史教学方法上,提倡"自学辅导法""质疑问难法""会讲论辩法"。探讨这些历史教学思想及其现代转换,可以为我国当前历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德刑之辩”历来为人们所关注。依据一定历史时期主“德”与主“刑”的力量对比和相互辩诘的结局不同,笔者以为我国古代的“德刑之辩”至少可以分为先秦、汉代、唐宋三个历史片段。每个历史片段的“德刑之辩”都有其深刻的人性论基础。“德刑之辩”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分歧而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分歧。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义利之辩与当代青少年学生的义利观教育中央教育教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詹万生一、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义利之辩义利之辩,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说它古老是因为它由来已久,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说它常新,是因为每个时代的争论都有它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教完《两小儿辩日》,我对“学生”与“教师”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两小儿辩日》讲的是古代教育家孔子与两小儿之间的故事,故事虽只有百来字,但我却以为它言短而意长。  相似文献   

5.
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可避免的会听到“反对的声音”,遭遇“反对的力量”。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不可能时时事事步调一致、“情投意合”,反对的声音和力量必然存在,争论、辩论不可避免。消极的避让、武断的压制利少弊多。“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教育者正确的态度可以搭建平台,让各方争起来、辩起来,引“辩”、展“辩”、导“辩”、思“辩”,充分发挥“辩”中产生的积极的教育力量,助力教育的均衡发展,助推学生的健康成长,助长教师的专业提升。  相似文献   

6.
虞愚在逻辑研究上的成就主要在因明方面,但他对中国古代名辩学和西方逻辑学也有许多独到的认识。他充分认识到墨辩、因明和逻辑三者可通,可以互相解释,通过用因明和逻辑来比较分析墨辩,既看到三者之间的共性,又发现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其间,也存在一些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比的方法,讨论中国古代修辞学传统与西方古典修辞学传统的民族性特点.中国修辞学的实践重“文辞”、轻“语辞”;而西方古典修辞学起源于演讲论辩,与“语辞”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产生“官学”、“官制”的封建专制的社会条件,即民主思想和制度的缺失,对中国修辞学重“文辞”、轻“语辞”的倾向有明显的影响,导致了中西方修辞学传统之异.认清这个问题对于中国修辞学的未来发展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所谓"钱学森之问",是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认为,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重视审辩式思维能力的发展。一、作为核心教育成果的审辩式思维审辩式思维是critical thinking的汉语翻译。今天,更普遍使用的汉语翻译是"批判性思维"。许多人已经发现,这个翻译与英文原意之间存在距离。在维基百科的汉语版中采用了"审辩式思维"的译法,本文采用这一译法。在维基百科英文版中,对审辩式思维的介绍是:  相似文献   

9.
古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勰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现代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认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说,具有交际能力,擅长言谈的人,才会更符合社会的需要。所以教会学生说话,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问题。”口语表达能力的培训和训练,其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从对能指与所指的表述入手,分析两者的关系,再追溯到中国的言意之辩;从历时的角度对言意之辩内容的演进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言意之辩与能指与所指的异同点。并据此提出中国古代言意之辩与现代语言学中能指与所指的建设与拆毁之间的存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君子的辩论强调以公心辨(辩),以追求真理为目标。先秦典籍中的许多寓言,如盗跖为君子所唾弃、孔子诛少正卵等即鲜明地反映了他们的这一立场:辩论不能是无原则的狡辩,而必须坚持道德礼仪至上的原则。古人的辩论原则对于我们有诸多启示,我们应敲立足当下,为真理而辩,为追求人格的高尚和社会的进步而辩。  相似文献   

12.
“言意之辩”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基本论争之一,也是一个涉及语言哲学的理论问题。以先秦“言意之辩”为切入点、勾勒中国古代语言哲学讨论的一些基本问题如语言与客观对象的关系,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并由此凸显出中国先秦哲学家们对语言问题的哲学思考。先秦的“名实之辩”主要是在认知领域讨论语言与客观对象的关系,“言意之辩”则是在“名实之辩”基础上的思想上的转进,主要涉及语言与思维,语言与人的关系,讨论问题的层次有两个:一是具体的语用层面,在日常生活中语言的表意功能,二是在哲学层面,语言对于形而上问题能否把握,如果能,又如何表达。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经筵是为帝王研经读史而专设的御前讲席.御前讲席非常特别,"君""师"同席,治统"与"道统"直接冲突,因此经筵中为帝王讲课的经筵官是坐讲还是立讲,备受争议.尤其是在两宋时期,争论异常激烈.坐讲论者主张"尊师重道".立讲论者强调"君尊臣卑".历代帝王对此多采用折中态度,既得到了崇儒重道的名声,又得到了尊君卑臣的实惠.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哲学思想是极为丰富的,许多古代典籍著作中都应用了辩证法来对思想进行诠释与表达。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的著作中就有很多的辩证思想,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的"小大之辩"就是辩证法的具体表现,它为中国辩证法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小大之辩"也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经久不衰的辩题。  相似文献   

15.
《九辩》是宋玉的代表作品,这篇作品到底是代屈原立言,还是宋玉自悯身世,学术界一直都有不同看法,本追源溯本,从对代言的界定,宋玉与《九辩》抒情主人公的关系这两个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进一步阐释《九辩》为宋玉的自伤之作,宋玉与《九辩》抒情主人公之间存在一种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6.
人有两张嘴     
卢晓珉 《新读写》2014,(1):63-63
我前一阵子为学校的辩论选拔赛找资料,看视频,忙得不亦乐乎。闲暇时也会与同是辩友的庞哥就辩题进行讨论,唇抢舌战之间锻炼了荒废许久的口才。  相似文献   

17.
一虽然系统的教学评价理论和完备的教学评价技术产生于现代西方国家,但教学评价的思想和活动起源于古代中国则是世所公认的。追溯过去,我国古代教学评价的思想和实践极为丰富,形式也极为多样。就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来看,早在夏、商时期就有“以射取士”之记载,到了西周,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教学考评制度初步建立。据《学记》记载,当时考评的标准和内容是:“一年视离经辩  相似文献   

18.
蒋亮 《中学教研》2004,(12):30-32
听课、评课是学校教研活动中最常见的形式,是同行之间最高层次的对话,也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听课、评课这一活动,能促进教师自觉地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改善数学学习过程,深化对课堂教学的认识,有助于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和先进的教学理念的逐步形成;能把教师静态的个人行为转化为动态的学术讨论,把授课时的隐性思维凸显成教育理论平台上的显性思维,把个人经验和集体智慧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形成坦诚直言、追求发展的教研文化。  相似文献   

19.
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有准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专题学术讨论,是大专院校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形式。我们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作了一次课堂讨论结合专题讲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学校制度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学校在古代教育史上有着独特的作用。学校体制守备,教学内容日益丰实,促进了封建文化的发展和学术的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