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曹银治 《成才之路》2009,(30):39-39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应将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挖掘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多年的教学实践也使我深深认识到:语文学习要以人文为灵魂。失去了人文这一灵魂。语文只能是行尸走肉。因此,我认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就是指导学生学习中华民族的语言,在学习语言中,挖掘语言文化,弘扬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师应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挖掘语文教材的人文内涵,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既学语文,又学做人,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落实课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困在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统一这个问题中不能自拔,却鲜有人寻求到解决途径,所以今天的语文教学仍然呈现出两种极端现象:要么努力落实语言因素,要么做架空式的人文分析,导致语文课不再像语文课。归根到底,这是由于语文教育本质的失落。现象学"回到事情本身"的态度启示我们要回到语文本身思考语文教育。本文是作者对其存在的"生活世界"的表达,语言产生于鲜活的生活形态,因此,语文教育也应该以生活的形态进行。语文教育最终要实现的是学生与文本的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4.
<正>"阅读危机"实际上就是语文学习的危机,就是学生精神生活的危机,就是人才培养的危机。没有阅读,就没有学习语言的"源头活水",就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高中教育阶段语文教学应该呈现工具性教学逐渐淡化,而人文性教学逐步增强的态势,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融合与统一,所以不能只把字音、字形、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育,根本任务是组织、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就是要设法引导学生以教材为依托,去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运用中,逐步养成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够迅速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和习惯。通常,一堂精彩的语文课至少应该具备如下特点。一、注重语文训练张志公先生在《提高语文教学的  相似文献   

6.
许多语文课缺少"语文味",原因就在于文本被遮蔽了:或被忽略,或被随意演绎,或被无端推翻,或干脆"销声匿迹".一种文本就是一种文化.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凭借,教师没有文本就无以施教,学生离了文本就无从学习.只有直面文本,直面文本语言,才能真正体现语文的人文性,才能让语文的人文之光照亮学生的青春.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对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课程改革和考试制度改革,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领悟民族精髓、感受时代气息的知识殿堂,张弛自如的课堂语言就日益突现出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语文是一门闪耀着审美性、人文性、哲理性的学科。新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体现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整合。有人疾呼“语文应找回自己的家园”,有人将“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或“语言文化”。其实,教学语文。就是要让语文教学呈现出充分的语文味,感悟出语文的真善美。语文,应给学生提供一个感受语言魅力的空间。语文课离开了语言的品味,失去感悟的环节,便是丢失了语文的“阵地”。因此,语文课应立足文本,注重对文本语言的品味,  相似文献   

9.
优秀的语文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增强学生情感独特体验的同时,必须加强语言训练。语言训练点要依据课后习题、课文语言特色、关键语句、文中"空白"、学生实际水来平确定;训练顺序要遵循教材语言能力培养的顺序,对具体训练点,要由浅入深,形成由易到难的顺序;最终使全体学生达到教材的要求、良好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一、通过阅读与习作整合进行语用实践的必要性 语言学习应该在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中完成。顺应课程改革要求,人教版语文实验教科书所选编的课文,一般都是学习语言的范本,充分地体现了语言文字规律。此外,教材又是根据人文主题来组织单元的。学习内容得到了有效的加强和整合。针对教材的这些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学语言、用语言呢?  相似文献   

11.
<正>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散发浓浓的语文味。何谓语文味?我是这样理解的:从工具性的角度看,应该注重品味文本的语言,"吃透"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提高运用语言能力并借以提升语文的基本修养;从人文性的角度看,应该注重把师生的生命体验渗进文本精神内涵去解读,获得真知,并将领悟的精神真谛反补学生的精神世界,借以完善人格;从课堂的形态看,语文课应该充满教学个性和文化气息。那么,如何上好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笔者试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应该给学生们什么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以往的语文教学,更多地注重了语文知识的学习训练,而忽视了文本中那些洋溢着人性光辉、人文关怀、人情之美的内容,语文新课标强调了要开拓学生视野,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强调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课应该给学生情感美的滋养、艺术美的熏陶,同时也应该给学生语言文字的方法与技巧,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就已确立的教义。  相似文献   

13.
廖飞 《上海教育》2014,(34):74-75
语文课,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都很强的基础学科课程,语文教材中精心选编的课文,都是既符合语言规范也符合社会道德价值规范的堪称"文质并茂"的文本材料,因此,语文阅读课堂对教材的教学处理,理当关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多样教育功能,学科本体知识教育目标与主流情感价值的人文教育目标的达成,两者应该有机结合,并重落实。当今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教学要求,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关注教育功能的全面落实,实现教育功能的最大化,不能偏执一隅或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14.
正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性成长的过程,也是人文性发展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那么语文教师要如何立足学生实际,关注教材蕴含的人文精神,让语文课堂传递人文之美呢?一、深入挖掘人文素材,有效传递人文精神纵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包含的领域、主题广泛,这些作品既有中国的,又有外国的,而且不少作品反应人间的人情冷暖,通过文字语言将作品最生动的一面展现  相似文献   

15.
正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到底应该给学生带去些什么呢?翻开《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课程标准对语文的这一定位中不难看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解读语文的关键。语言是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点,抓住了"语言",也就抓住了"工具"和"人文",也就抓住了语文学习的个性、本色和本体。由此推理,"语文味"就可以解读为:在具体的语境中引领学生立足语言,品评文字,在读中悟写。它是以提高学生的  相似文献   

16.
一、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在语文课里体现语文工具性特征的同时,强化语文的人文性特征,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语文课吸引力的一剂良方。语文学科富含人文因素。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想象、情感体验、评价判断等环节。学生应从各种活动中获得具体而又丰富的美的精神陶冶。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语文综合性、模糊性的特点,挖掘教材中美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这不但能促进学生思想、阅历、知识、体验的积累,也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语文教材中审美的内容很多,大…  相似文献   

17.
语言水平决定语文水平,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语言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正本清源,教师应该紧紧扣住语言教学这一重要环节,牢固确立语言教学在语文课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在语文课上如何进行语言教学呢?  相似文献   

18.
正纵观语文S版小语教材,人文性是教材的一个亮点。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紧扣并深挖教材中蕴含的人文因素,以"人文"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习得语言,获得"人文"情感的积淀,从而释放文本的"人文"之美,以及传递"人文"之美呢?一、深挖人文底蕴,陶冶人文之美人文是小学语文S版教材的一条主线,纵观语文S版课文,既有中国作品,又有外国作品;作品反应的时期既  相似文献   

19.
汪德杰 《成才之路》2014,(21):51-51
学生的语文学习时间不等于上语文课的时间,当然也不等于上课时间与下课做作业的时间之和。关于时间的分配与管理方式体现了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并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率与效果。一、语文学习时间的界定 何谓学生语文学习的时间?它是否就等于是上语文课时间加上下课做语文作业的时间?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是一个初中语文教师,对其他学习阶段的学生不是很了解,学习语文的时间应该是指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时间。因为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主要就是一个语言学习的过程,当然,语文学习不只是语言学习,但在语文学习之中,语言的学习显然是核心,也是最主要的。我们常说语文学习重过程。语文学习的过程主要就是语言的自我体味、感受、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教师永远代替不了的。听、说、读、写、记忆、思考、品味、鉴赏等以语言为核心所进行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语言活动。当然,生活中的一些日常语言行为(如问候及一般的交流等)不能算在其中。本文所指的语言活动特指一些能提高学生语言的学习运用和理解、表达等能力的语言活动。抛开智力等因素不讲,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大体上与他语文学习时间的多少成正比。即他的语文学习时间越长,他的语言能力就越强。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教材选文大多文质兼美,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了优秀范例,语文教师有责任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有责任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品读语言,加强语言教学,培养学生语感,还原语文教学的本色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