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经济作物栽培”校本课程为例,阐述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目标、内容设计方法,并以规范化组织管理、多样化教学方式及积分制评价机制实施劳动教育,以期实现劳动教育常态化,发展学生的劳动素养。  相似文献   

2.
本文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从学校办学思想和实际情况出发,对现有条件下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着重研究了株洲市二中校本课程开发体系和框架结构,及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同时分析了校本课程开发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所带来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广大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十二小学开发了《经典美文诵读赏析》校本课程,并在学校内进行扎实地实施,同时渗透至课外和学生家庭,结合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了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9,(78):142-143
核心素养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启动研究,并在教师理解、领悟其实质后开展有效行动并落实在具体的课程中。为了让核心素养落地,除国家课程外,校本课程也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一,但其开发、设计、实施因校而异,因此对于学校、教师而言开发一门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有一定的难度,但挑战与机遇并存,本文以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案例为载体,结合课程的实施,探索如何通过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结合案例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5.
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是学校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生个性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文化自觉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和目标,是民族文化自觉的前提和基础。借鉴费孝通的文化自觉理论,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通过提升本土文化认同感、对不同文化进行比较、形成文化反思和体验文化创新等途径实现学生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6.
智能机器人课程是素质教育的新载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中专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经验,提出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引入“智能机器人”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笔者从六个方面论述了机器人课程有别于其他信息技术类课程给学生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指出智能机器人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新载体。  相似文献   

7.
《课程.教材.教法》2016,(7):108-115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唐山市教育管理部门注重整体规划,科学指导,分类实施,把社会责任、国家认同、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融入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之中,构建出适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指出:学校应根据教育部和本省(自治区、自辖市)课程方案的有关规定.从实际出发,认真实施陶家规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及地方课程,积极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以及由学校安排的选修课资源,办出学校特色。学校对课程的具体安排需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实施。这就提出了校本课程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董晨  张程晓 《江苏教育》2023,(36):57-60
江苏省苏州市平直实验小学校以满足学生多元需求为基础,以发展学生优势智能为课程构建目标,以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方式,构建了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学校设计通识、选修、主题、节点及实践等课程,规范课程实施过程,创新课程实施方式,以期实现以文化品格、健康身心、智慧品质、审美雅趣和创新动源为核心的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尊重、保护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发展健康个性,培养其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1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教材,这是影响课程实施质量的主要因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为学校自主开发校本教材提供了依据。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中心小学基于学校特色发展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仁智》校本课程,课程从学校发展定位和学生参与兴趣、认知水平等方面综合考虑,设定合适的年级活动主题、内容、方式,并以教材(学材)的方式编印出来,为各年级推进课程实施提供了"脚手架",有效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质量和学校特色办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智能机器人”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将中小学科学技术教育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在“一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下,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分校在九年一贯制教育中逐步完成了对校本课程“智能机器人”的全新体系构建和创新教学实践,凸显了九年一贯制教育的连续性、系统性、整体性,切实彰显了全面育人、全程育人、整体育人。  相似文献   

12.
张朋 《绥化学院学报》2011,31(3):166-167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概念并不存有对立关系,更多是统一于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这一教育宗旨之下。二者都源于选修课与活动课,有基本相同的开发主体和共有的课程资源,这就为整合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二者整合前面对的问题对整合后的实践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可通过积极吸引学生参与校本课程资料的收集、积极吸引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修订、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校本课程中的文艺创作、引导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教学、吸引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发动学生参与校本课程所涉及的社会服务六种途径,让学生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相似文献   

14.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学所依赖的基础,是落实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在我国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使课程建设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工作者非常关注的问题。作为新课改的两个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二者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三级课程,首先是一个管理概念,严格地讲它并不是一种课程形态上的划分,而是一个管理层次。既然说是管理层次,从逻辑上讲,也就不存在谁重谁轻。虽然说目前国家课程仍居主导地位,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居于补充和辅助地位,但不存在说哪一级课程是重要的哪一级课程是不重要的。它们都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分别承担着各自的不可替代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从理论上来讲,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两类课程的概念意义在于界定单一课程属性;从实践来讲,这两者系部分交叉,不存在单一课程(元课程),而是衍生成了实际样态的复合课程。只有把不同据理间的逻辑关系结合起来,才能完整认识两类课程的关系。从课程构架到课程样态的演变,折射出课程实践模式基本取向和实现方式。扩容骈枝课程,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混合课程,应是课程创新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7.
综合实践活动课与校本课程都是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共同反映了我国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方面的新变化。两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都没有指定的教材、学校在两种课程的开发上都具有很大的自主权、课程的开发都要考虑到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情况等等,但二者同时也存在很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STEAM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登上了历史舞台。文章首先追溯了STEAM教育的发展历程,并以中学综合实践课程为例,探讨了STEAM视野下学校综合活动校本课程的主体、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及评价模式,旨在更好地利用STEAM模式优化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相似文献   

19.
陈群雁  黄树生 《文教资料》2011,(27):168-169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的背景下.积极发掘地方人文教育资源,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创造性地开展乡土人文教育,是学校课程整体架构的现实需要.更是教育终极价值的体现。无锡市以《以吴文化为内核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为引领,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平台.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取得了卓著的成就,激活了“儿童的世界”.使乡土教育不再成为是弱势的“历史的世界”,有效地培养青少年的家乡意识、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提升了学校内涵和教育品质.  相似文献   

20.
1研究的背景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4个必修内容领域之一,是由国家规定、地方和学校组织开发与实施的课程。它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需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培养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挑战的创造型人才打下基础的学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