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人说:“‘最好的教育’就是培养创新人才。”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下面,就谈一下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1.质疑问难中培养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促使他们把在学习中遇到的不懂问题和不同见解提出来,学会“问”,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如在教“梯形认识与面积计算”时,先出示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相似文献   

2.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许多同行和前辈有不少真知灼见。笔者认为,教师善于启发学生质疑问难,指导学生议论,巧妙引导,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一、质疑问难,打开思维的门扉“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正如前人所说的“学贵存疑”。“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要凭借教材,启发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只所以质量、效率低下,长期难以改观,其根源就在于教学始终跳不出“分析”的框架,局限于“理解”这一层面,提问式 分析方法一直着语文阅读教学。为此,要打破这一僵局,就必须在阅读教学中以具体教材为载体,以素质培养为目标,夯实基础、训练技能、创设情境、质疑问难、探索新知,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启和发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和能力。现就此谈几点意见,与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4.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我们的课堂教学,其最终的目的不也是为了“授人以渔”吗?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要达到“自能”,必须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而质疑是主动探究的第一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是一切创造活动的起点,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善于质疑问难的能力,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的、独特的思维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我们知道 ,任何学科都具有发展学生思维的功能 ,但语言的性质决定了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成为了语文教学改革亟待探索的重大课题。一、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古人云 :“疑是思之初 ,学之端。”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质疑问难 ,蕴含着可贵的创新意识 ,所以教师要激励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质疑 ,以疑激思 ,…  相似文献   

6.
以疑导学     
王京 《教育探索》2001,(4):45-45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阅读一篇文章总是要遇到困难、产生一些疑惑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质疑之处,从质疑问难入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熟读精思,强化训练,以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一、质疑入手,发挥质疑功能学生所产生的困难和疑惑正是教师诱导学生进一步熟读精思的良机。抓住这个良机,引导学生释疑解惑,辅之以必要的讲解。这不但可避免“全盘授与”式的讲解,提高教学效率,还会使学生“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所以讲解课文应从质疑问难入手。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这一问题,组织学生经…  相似文献   

7.
阅读教学中“质疑问难”环节的设置,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笔者发现,阎渎教学中许多的“伪疑”,白白地浪费了教学时间,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阅读教学的低效。  相似文献   

8.
新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品质、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本文从三方面粗浅地论述了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即张扬个性,强化创新意识;引导“质疑问难”,激发创新思维;正确评价,倡导创新行为等。  相似文献   

9.
读书要“学”“思”结合,将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这在我国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但以知识的习得与再现的“记忆型”学习为主导的情况,导致学生的思维发展一直是学校阅读教学的一块短板。从教学实施层面来看,阅读教学要守正创新,必须聚焦思维,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应是阅读教学的基本遵循。阅读教学中,在语文知识、教材结构和阅读策略等方面,尚有一些影响学生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的关键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0.
创造性思维并非科学家的专利。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更应注意培养其创新意识,鼓励他们敢于“于众不同”、敢于“各抒己见”、敢于“质疑问难”。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离不开教师正确的诱导和创造性地教学。  相似文献   

11.
李君 《教师》2014,(13):96-97
创新思维是一种思维的高级形态,创新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阵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究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的教学方法,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善于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动手动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运用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可贵之处在于心里有所怀疑。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产生疑问,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之初,新课程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在教学中,要倡导个性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让学生直接面对作品,质疑问难,促使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分析、自我解决,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3.
发现问题,大胆怀疑是创造活动的重要特征,因为一切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对于诱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颇为有效的。一、创设质疑问难的氛围传统阅读教学的重要弊端之一,是教师教学中的“一言堂”,面对课堂严肃的气氛和教师严肃的神情,学生大都眼不敢抬,口不敢开,问题不敢提,意见不愿说。这种沉闷的教学气氛不仅严重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影响着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所谓重质疑.即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质疑问难.自主学习。疑问是思维的契机。创新质疑则是创新的先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从学生质疑问难开始.教师要鼓励学生“敢问”,引导学生“会问”.培养学生“善问”。  相似文献   

15.
阅读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阅读教学具有情感性、形象性丰富的长处,在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切实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呢?一、质疑问难,鼓励创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是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阅读文章,在阅读中产生疑问,而疑问又促进其进一步思考、探索、解决疑问。这就是一个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反复循环的思维过程。而且提的问题质量越高,问题解决得越好,人的思维越具有创造性。比如教《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文中写到西沙群岛的海中“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  相似文献   

16.
在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首先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激发,其次要善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再次要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此应在教学实践中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充满想像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以达到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促成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物理习题课堂教学是物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应是教学目的所在。心理学认为,创新思维是超越固定的、传统的常态“模式”而进行的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的心理活动,是人类最高级的思维形式。创新思维的培养重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现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有机结合。因而,教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重新组织现有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的资料,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下是笔者在物理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8.
学生质疑问难,是对教学活动更深入的参与,有利于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在进行课堂阅读教学改革时,首先应考虑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让学生大胆质疑问难,积极动脑筋思考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想方设法多争取时机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善于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而有了众多的问题,应如何跳出“解疑”的误区,正确把握“解疑”的方法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总评: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以读为本的基本特征就是以读代讲,以读代讲又特别地强调要读出感情。本课教学,摆脱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繁琐的内容分析和串讲的模式.以读代讲,以读悟情占据课堂的主流地位。“理清思路”,“综观全局”,“质疑问难”.“体味情感”这四个教学环节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的阅读创意等阅读教学目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遵循学生递进式的认知规律,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阅读。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才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启学生创新的大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