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勇 《凯里学院学报》2001,19(1):101-103
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是世界艺苑中一朵独放异彩的奇葩.继承和发扬书法艺术,每位中国人责无旁贷.书法教育是使书法艺术得以继承和发展的必要课程.所以我们必须加强书法教育,重视书法教育,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让书法艺术永放异彩.贵州尽管地处内陆,经济文化落后,书法基础较差,但只要重视书法教育,同样能培养出优秀的书法人才的.  相似文献   

2.
李美锟 《父母必读》2022,(Z1):75-76
<正>汉字的产生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和发展,汉字里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结晶,中华文明也仰仗着汉字流传得更为久远。书法,是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写一手漂亮的字,"字如其人",说的就是一个人写的字可以反映出他的一些特征。书法虽然是在写字,但又不仅仅是写字。其实,汉字中还有很多传统文化的奥义等待我们去发现。书法,就是写字吗?当然不是。很多人对书法有误解,一听学习书法,首先想到一个白胡子老爷爷的形象,然后就是在一张张纸上练习了成千上万次的横竖撇捺,枯燥,无趣。但事实并非如此,书法可以是轻松快乐的。  相似文献   

3.
<正> 一、叹为观止的书法美中国书法,即汉字书刻艺术.中国书法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民族文化土壤润育的一株奇葩,它以极至的审美价值傲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中国书法艺术,虽在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才首次被冠以“书法”,但是它作为一门汉文字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形成的艺术,可以从商代的甲骨文字算起,至今近四千年历史.它既是群体智慧的结晶,又是历代书法家不断继承、创造、发展的民族文化艺术硕果.叹为观目的中国书法美,美在——1、独特的书写形式.世界上的书写工具都是硬笔,而中国书法却使用软笔——毛笔(金石铸刻是先以毛笔书之).毛笔的运用与独特的汉字形体相结合,使简单的“线条”产生奇迹:或轻或重,或徐或疾,或枯或润,或肥或瘦,或疏或密,或方或圆,或参差点缀,或楷书,或行书,或草书……笔意、体势、结构、章法错综变化,丰富多彩——就个体书家而言,又使书写结果风格纷呈,千姿百态,美不胜收.2 独物的表现形式,中国书法可以题诗题画,可以馈赠亲朋,可以书而自触,可以装裱  相似文献   

4.
现代书法是植根于中国5000年的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在国外的文化影响和国内经济、文化繁荣的背景下诞生,经历了盲从、思考及日趋归于理性的发展过程.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经历过的波折的现代书法在几代书法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现代书法必将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5.
<正>宗白华认为书法是中国文化的基础,熊秉明认为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林语堂认为中国的书法可以和西方的人体艺术媲美。从"文革"结束,书法热已持续近40年。诸多书论道出了书法热的文化根源。书法是一门人书俱老的艺术,一个人只有生命的阅历和文化的积累到了相当厚度的时候,才能达到艺术的成熟。目前只能说我们具备了人才辈出的时代大环境,但个人能否成为大才,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和生命的历练。  相似文献   

6.
书法艺术是最富有东方色彩的中国古典艺术,研究现代中文字体设计,可以利用书法的美学意识找到最基本的参照元素.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是一种抽象且纯粹的艺术形式,集中地体现出传统的美学观和艺术观.中国的传统文化向来是在互相渗透、互相制约中建立起规模的,因此,研究当今的中文字体设计,就要追根溯源,从传统书法中去汲取养分.  相似文献   

7.
中国书法现代转型存在着困境,其实质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的生存困境.从全息的角度看,"诗性"是中国书法、中国文化的全息元,拥有文心并回到诗性则是中国书法现代转型的必由之路.其中,"个性品质——当下民间——市场意识"的三位一体在中国书法现代转型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书法家必须回到"诗性"与"文心"的传统.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热"也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书法是一种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文字艺术,中华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蕴含其中。将书法和对外汉语教学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五千年来具有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书法不仅是艺术,更是中国人修身养性的根本。弘扬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书法教育的文化矿藏,以书养德、以书养学、以书养身、以书养美,是书法教育的使命与责任。  相似文献   

10.
书法教育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现象,是中国整体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先后经历了私学中的启蒙和家学中的锤炼之后,由于科举遴选制度中对书法的重视,书法及书法艺术在"士"文化层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计算机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普及.键盘的输入意识逐渐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的书写意识·书法及书法教育面临着空前的挑战.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能仅仅有式微之叹惋,更重要的是应有对书法教育的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1.
目前书法界大多教书法流派仍在跟着西方走,因袭西方,甚至有些书法家在进行文化"邀宠".怎样从一个世纪的拿来主义中走出来,是目前书法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北大书法所坚持中国文化本位立场提出了一种新的书法理念一"文化书法"."文化书法"强调在一个世纪的西化之后,坚持文化书法的"固本创新","守正创新"增强文化竞争力的当下重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十年(1980—1990)的职业高中兴起和蓬勃发展过程中,许多企事业单位要求毕业生也能写一手好字,这促使学校领导认识到书法是职高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个技能。因此财经金融、文秘、行政管理、图书情报、物价、司法、统计、邮政、师范等专业陆续开设了书法课。 一、开设书法课的必要性 书法是我国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是源于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世界文化中也占有一席重要位置。学习书法可以继承和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文化象征的中国书法,其发展必须从宏观文化角度进行考虑,需要一个宏观跨领域的战略规划指导。本文提出了一个建立于书法文化链基础上的发展战略构想。在总结了中国书法的书法文化链是书法在中国文化体系中起到链接、枢纽、节点功能并形成的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和底蕴深厚的文化体系和集群;在此基础上的“大书法文化”发展战略对书法文化的全面弘扬和可持续发展、乃至对促进带动我国视觉艺术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同时提出了基于“大书法文化”理念的书法文化发展纲要的研究内容构想,并探讨和展望了书法文化的价值体系、书法文化目前发展的现状和主要问题、书法文化在国民经济地位测算、未来学术研究等相关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像其他传统技艺一样,书法,尤其是毛笔书法,正逐渐被现代化的产物所取代。摄影怎样取代了画像,录音棚怎样取代了现场演奏,数码科技就怎样取代了文房四宝。在书法家可以拿着iPad用手写输入法发微博的今天,学习书法还有什么实用价值和意义呢?这个问题如果摆在过去,相信不少人会斩钉截铁地回答,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因为书画同源,而且因为这是文人生存的基本技能。一个才华横溢但书法不好的人,在古代的仕途之路上注定要比别人坎坷。袁枚、龚自珍就是这种悲剧的例子。书法不好,哪怕不做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药针灸、苏州园林等传统文化内容都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传统文化逐渐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弘扬民主精神并融入小学生的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强调了在各个方面要加强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学习"。而在现在的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中,我们发现书法教育是一条很好的传播途径。在汉字书法教育中可以有效地实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一、书法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1.学校忽视写字课虽然现在的语文课堂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渗  相似文献   

16.
刘丁明 《考试周刊》2013,(43):37-37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不言而喻。本文从中国书法中汉字书写的元素对中华文化和思维的影响,汉字书写在形成中国文化思维和美学思维中的作用及中国书法与世界文化、现代文化的联系三方面出发,探讨中国书法的文化意义,希望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经典的意义又在于传承与创新。书法学是个庞大的学科体系。中小学书法练习指导中,在加强书法技法练习与指导的同时,书法审美与书法文化教育在提升书法审美境界、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促进书法练习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在新的历史时期,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样遇到了诸多问题,本文拟从当代书法及书法教育存在的几点问题追根溯源,深入探讨,或望能对书法事业的复兴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9.
天水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汇聚了丰富的书法文化,包括文字记载、考古发掘、建筑碑匾和名家及群体性书法活动,在具体的书法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利用好这些本土书法文化资源,激发学生热爱中国文化的热情,培养他们良好的审美意识,丰富他们的情感,自觉地传承祖国的书法文化。  相似文献   

20.
王振冬 《文教资料》2014,(33):54-55
"书画同源"是书法与中国画最重要的关系,书法在文化由传统向现代变化的过程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但在高校书法教学及人才培养中有众多问题有待改革及完善,若不重视这些现象,那么本土文化、书法笔墨的流失,书写性的丢失,必将使与书法共存的中国画偏离几千年缔造的传统文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