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金在1985年答香港中文大学校刊编辑问时说:“1928年我在法国沙多——吉里城拉丹中学写完了《灭亡》,想取个笔名,刚好当时的中国同学巴恩波投水自杀了。为了纪念他,我便取了‘巴’字,而我当时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我就取了一个‘金’字,合成了‘巴金’的笔名。”巴金笔名的由来@朱晓红  相似文献   

2.
关于“巴金”笔名的由来历来说法颇多,曾有过不少讹传。影响最大的说法是,巴金青年时代酷爱俄国革命作家、思想家巴枯宁、克鲁泡特金的著作,有心追随他们,“巴金”这两个字就是作家撷取这两位知名无政府主义者的音译字的首尾而成。其实不然。针对国内外研究者对于“巴金”这个笔名的不同说法,巴金自己曾在不同场合做过多次诠释,应该说是澄清了过去那种以讹传讹的说法。1957年9月27日,他在致苏联作家彼得罗夫的信中对自己的笔名作了注解:“1928年8月我写好《灭亡》要在原稿上署名,我想找两个笔画较少的字。我当时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  相似文献   

3.
巴金的故事     
巴金爷爷是四川成都人,“五四”以来的著名作家,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但他却把自己当普通人、平凡人、老实人。下面采撷几个故事与大家一起分享。故事一:笔名的由来巴金原名叫李尧棠,字芾甘。1927年他到法国后,在小城沙多吉里念法文。在这个地方他认识了几个中国的朋友,有一个北方同学叫巴恩波,跟巴金相处不到一个月,就去了巴黎。第二年巴恩波在项热投水自杀,巴金与他不熟,但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心里很痛苦,因此笔名中“巴”字就是因为他而联想起来的。“金”字是巴金的一位学哲学的安徽朋友替他起的。那个时候,巴金翻译完克鲁泡特金的伦…  相似文献   

4.
《新作文》2006,(Z1)
巴金名字由来巴金写完处女作《灭亡》后,想出版又不想用真实的名字。为纪念同学巴恩波,就用了一个“巴”字;当时的桌子上还摆着他正在翻译的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就从中又取了一个“金”字。“巴金”这个名字就被印在了《灭亡》的扉页上。  相似文献   

5.
关于"巴金"笔名的由来历来说法颇多,曾有过不少讹传。影响最大的说法是,巴金青年时代酷爱俄国革命作家、思想家巴枯宁、克鲁泡特金的著作,有心追随他们,"巴金"这两个  相似文献   

6.
解读巴金的无政府主义,必须很好地把握巴金与克鲁泡特金之间的关系。克鲁泡特金作为巴金的精神导师,对巴金的影响既是单向的,也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体现在笔名的取名,而且在思想、创作等方面都打上了较深的烙印。  相似文献   

7.
无政府主义思潮先于马克思主义传入巴蜀,自辛亥革命至五四前后,在成都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都早期无政府主义者主要信仰和推崇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共产主义和他的《互助论》。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共户主义思想体系,是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形成的,他主张革命胜利后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要归全社会所有,同时立即实行按需分配。《互助论》是一本以互助合作来解释生物和人类社会进步的书。克鲁泡特金是马克思  相似文献   

8.
“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宋代词人宋祁《玉楼春》中的名句。王国维称道:“著一‘闹’字,境界全出(《人间词话》)。现代作家唐彼在《作家要铸炼语言》中论证作家运用文字语言不能离开刻苦的追求和严格的选择时,也引用了这句名诗作为论据。然而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则认为“闹”字用得不好。他在《窥词管见》中曾如是说:“若红杏之在枝头,忽加一‘闹’字,此语特难著解。争斗有声谓之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予谓‘闹’字极粗极俗,且听不入耳,非但不可加于此句,并不当见之诗词。”  相似文献   

9.
记得笔者在思考写作心理学问题时,曾经翻阅过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作家论创作丛书》,在读过《鲁迅论创作》、《郭沫若论创作》和《巴金论创作》三本书后,记下了好多张卡片。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感情正烈的时候,不宜作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郭沫若曾经提出:“激情是艺术创作的‘酵母’。巴金则说:“创作是一种感情的燃烧。”他在谈及长篇小说《家》的创作体验时,还曾明确提出:“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去,我好象在挖开我记忆的坟墓,我又看到了使我的心灵激动的一切。”他们的不同论述,都触及到创作激情在文学作品建构过程中的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10.
巴金是我国的著名作家,关于这个笔名的由来,从三十年代起就有些说法,多是属于猜测的。作者在1958年写的《谈〈灭亡〉》一文中,已说得很明确了。《灭亡》是巴金的第一部小说,写于法国巴黎,定稿于玛伦河畔的小城沙多—吉里。这是1927年的事情。巴金的“巴”字是取自一个当时名叫“巴恩波”的同学。他们同在沙城学法文。这个同学不久就去了巴黎,第二年在项热投水自杀。巴金在起笔名的时候,联想到这个同学,就采用了这个百家姓中少为人知的姓。至于“金”是另外一个朋友半开玩笑地提出的。因为巴金要找个容易记住的字。碰巧巴金书桌上放了一本克…  相似文献   

11.
无政府主义对巴金小说创作是有影响的,但巴金只是一个“克鲁泡特金主义者”,他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思想的主导面是革命民主主义。因此,其小说涉及到“无政府主义”问题时,又有其特殊的思想内容:在赞颂无政府主义的同时,批评无政府主义的盲动;用集体主义否定无政府主义;用暴力行动否定无政府主义者提倡的相互让步论;划清无政府主义与恐怖主义界限……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无论是哲学史界,还是历史学界总是毫无疑问地把李大钊“五四”时期提出的“物心两面的改造”观当作二元论而加以否定。例如,吕希晨和王育民撰写的《中国现代哲学史》教材指出:李大钊“有时还存在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残痕,特别是他受了达尔文进化论与克鲁泡特金互助论的影响,提出了“‘物质与精神两面改造’的二元论观点”;①研究李大钊的专家吕明灼先生在其专著《李大钊思想研究》中也指出:李大钊提出了“以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3.
在一次试卷评改中,看到有一道现代文阅读题是这样命制的:先给出巴金《家》中《折梅》和《投湖》两个情节片段,就鸣凤生命中两个重要阶段的对比设置问题“:巴金家里的翠凤快乐地嫁人了,巴金《家》中的‘鸣凤’却凄惨地投湖自杀了,对作家这样的艺术处理,有的人认为很好,有的人认为不好,你的看法是怎样的呢?请结合小说《家》或《家》的选文进行分析。”命题人的意图在于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和客观生活关系的理解。就阅卷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的答案背离了这个方向,充斥试卷的尽是一些“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黑暗、民主自由”“,新时代、旧…  相似文献   

14.
大哉,巴金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他的一生,可说经历了20世纪的全过程。他是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几乎没有一篇不打有20世纪的烙印。一位著名评论家说:“没有起码的思维力和文学操作力成不了作家,没有优秀的文学天赋成不了优秀作家,没有大热情、大痛苦、大慈悲和高贵的道德追求则成不了伟大作家。在本世纪中国作家中,也许只有鲁迅和巴金这么两个人具有这样的精神素质。”此言说得极是。因此,当我把目光投注在巴金身上时,只有用一个“大”字来概括。大热情的巴金巴金是一个具有大热情的人。当他拿起笔,那种改造世界的巨大热情…  相似文献   

15.
越来越多的人已认识到巴金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了。据报导,在法国就掀起了“巴金热”,他的小说《寒夜》译成法文后,在法国引起强烈的反响。巴黎所有书店都贴满了“巴金——《寒夜》;《寒夜》——巴金”的广告招贴。巴黎的文化界知名人士提名巴金作为诺贝尔文学奖金的候选人。  相似文献   

16.
长篇小说《家》,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全部作品中成就最高、容量最大、艺术感染力最强的一部分。《家》的创作在巴金的文学道路上具有转折性意义。它与矛盾的《子夜》,老舍的《骆驼样子》,被公认为三十年代的优秀长篇小说。 《家》写成于一九三一年,反映的是以“五四”时期为背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生活。刚从法国归国不久的巴金,构思并反映十年前的生活,不是没有原由的。因为幼年时的家庭生活对他的刺激太大了,始终不能忘怀。他说他是“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十个所谓‘下等人’中间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富裕的环境里我接触了听差、轿夫们的悲惨生活,在伪善、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我听到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我把这个  相似文献   

17.
释“悳”     
鲁迅先生在他的《名人和名言》中曾写了如下的一段话:还有江亢虎博士,……谈到小学,说“‘德’之古字为‘惠’,从‘直’从‘心’,‘直,即直梵之意”,却真不知道悖到那里去了,他竟连那上半并不是曲直的直字这一点都不明白。这种解释,却须听太炎先生了。(鲁迅:《名人和名言》)一九七二年底,我的一位朋友给鲁迅先生的这段话作注,要我帮他解决一下有关“惪”字的形义问题。他既问道于盲,我则义不容辞。曾先后给他写了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直”字的本义是“正见”,它的引申义才是“正曲为直(不弯曲)”。“惪”字的上半本是“正见”的直,并不是“曲直”的直。因此,不能说“惪”字的上半就是“曲直”的直字。  相似文献   

18.
作为家长,我常同孩子一起读人生之书。翻开第一页,我说: “‘我’字最难学。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要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我’活在世上,才有意义。‘我’还必须随时保持清醒,要自省、自警、自勉、自律。‘我’走在路上,才有信心。”孩子渐有所悟,我义说: “‘你’和‘他’两字也不好学。大多数人把‘你’和‘他’看得不那么重要,事实果该如此吗? 先得把‘我’‘你’‘他’三字连在一起读。从每个人看,‘我’就是‘我’。可‘我’同时也是谈话对方眼中的‘你’。又同时是许多相识不相识者眼中的‘他’。自称‘我’的只有一个。每个‘我’在其他人眼里都是‘你’和  相似文献   

19.
巴金写作小说,从一开始就表现了对探索人心的兴趣。在《秋》的序里,巴金曾这样概括他的创作志趣:“我是在‘掘发人心’。”对于巴金小说研究者来说,“掘发人心”,或曰“探索人心”,是一个比心理描写含义更广泛的概念。但二者的联系也是明显的:对人心的关注和兴趣,必然使得作家重视人物心理的表现和描写。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心理分析“几乎是享受真正优秀作家盛名的最可贵的依据”。巴金的创作实践表明,他是有这方面才能的。  相似文献   

20.
近八年来,巴金写下了一百五十篇散文、杂文、随笔,总题为《随想录》,一共五集。巴金说:“五集《随想录》主要是我一生的总结,一生的收支总帐。”①有人把它香作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回忆录’、‘自白书’,或者也可以称之为‘控诉录’。”②“是继鲁迅之后,我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又一座高峰。”③《怀念萧珊》是这部巨著的代表作,也是巴金散文艺术高峰的重要体现。这是一篇回忆性抒情散文.原载1979年2月2—4日的香港《大公报》副刊《大公园》,后收录在《随想录》第一集。1984年,他又写了《再忆萧珊》(收于《随想录》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