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对联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依据 两语相对,应用性极广的对联是我国独有的古老的文学样式。虽然目前语文教学大纲对对联知识并未作学习规定,教材也未把对联知识作一种文体知识进行介绍,参考资料中也不重视对联,中学语文老师也较少提及对联,但这并不表示对联不重要。我认为中学生学习对联知识很重要,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讲对联用对联、教学生写对联更为重要。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2.
对联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也是我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无所不包的丰富内容,博得了人民群众的喜爱、专家学者的青睐。正因如此,故一般诗词不可取而代之,对联有对联的特点、作用,也就是说,对联就是对联。李可珍、郑天佑二同志在《对联与语文教学》(1994年第一期湖北大学主办的《中学语文》第25页。以下简称《对》)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值得语文教师借鉴。不过,文中列举的对联多有不当,没有达到对联的要求,有些对联还不算对联。其不当之处,归纳起来有如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梁晓燕 《初中生》2017,(24):15-16
明、清时期,我国特有的文学样式对联有了长足发展.那时,皇帝不但倡导写作对联,自己还带头写对联,并且科举考试也要考对联,这对繁荣发展对联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时,对联高手如云,众星璀璨夺目,极大地鼓舞着人们为之努力学习,深入探讨.有时,人们为了对出半边对联,或是写好一副对联,往往废寝忘食、冥思苦想,大有二句多时得、一吟双泪流的顽强拼搏精神.  相似文献   

4.
活动目的1 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课内交流 ,知道对联是我国独特而宝贵的文学遗产 ,是我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花异草。2 丰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 ,了解对联的特点 ,并尝试练习对简单的对联。3 激发学生语文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说话和思维能力。活动准备向学生推荐一些谈对联的书籍和文章 ,并要求学生摘录一些对联故事、知识 ,搜集精彩的对联 ,准备课内交流。活动过程第一课时一、讲对联故事主持人 :同学们 ,这段时间 ,我们都读了一些关于对联的书和文章 ,知道了一些有关对联的知识 ,长了不少见识。今天 ,我们就来随便聊聊对联…  相似文献   

5.
对联,在语文课堂闪光彭阳县罗洼中学王凤刚对联──我国艺苑一颗璀璨的明珠。将对联引入语文课堂,不仅别具一格,而且更能显示其特殊的作用。几年来,我将对联引入语文课堂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用对联导人新课。用对联导入新课,会使学生耳目一新,产生一种新奇感...  相似文献   

6.
第一课时活动目的1 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课内交流 ,知道对联是我国独特而宝贵的文学遗产 ,是我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花异草。2 丰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 ,了解对联的特点 ,并尝试练习对简单的对联。3 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说话和思维的能力。活动准备向学生推荐一些谈对联的书籍和文章 ,并要求学生摘录一些对联故事、知识 ,收集精彩的对联 ,准备课内交流。活动过程一、讲对联故事主持人 :同学们 ,我们都读过一些关于对联的书和文章 ,知道了一些有关对联的知识 ,长了不少见识。今天 ,我们就来聊聊对联。如果我们在聊…  相似文献   

7.
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中有许多是十分有趣、耐人寻味的。下面六道趣题都是围绕着对联展开的。同学们,趁着明媚的春天让我们一起去对联趣题大观园逛逛。一、巧配对联有四副对联,每副对联的纸张一样大,字数一样多,字体也是一样的,可惜现在弄乱了。你能把它们一对一地搭配好吗?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古代,文人们常作对联。他们善于把一些数字嵌入对联中,使对联除了文学性、趣味性外,又增加了知识性。有的对联中,还有趣味十足的数学题呢。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下江南,遇到一位老寿星。一打听,这位老寿星已有141岁高龄。当时,乾隆皇帝作了一副对联赠给老人:花甲重开,外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从各地的中考试题看,对联的考查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对联的内容博大精深,是一部浓缩了的文化史,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时,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现就有关对联知识介绍如下。一、对联的起源对联将汉语特有的节奏韵律与书法艺术结合在一起表情达意,具有独特的美质。对联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一种艺术形式。对联最早用于庆祝春节,叫春联。春联由古代的“桃符”演变而来,据《淮南子》记载,桃符是用两块长约七、八寸,宽一寸多的桃木片做成的,上面书写除祸祈福的话,悬挂在门旁以避鬼驱邪。最早的一副春联,据说是五代后蜀主孟昶写的。…  相似文献   

10.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对联可以说是相当地普遍。作为中学生,也应该继承和弘扬这一优秀文化传统,熟悉并掌握对联的一般知识,并且要能书写出独特、新颖、精彩的对联。对联不仅能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能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学素养。因此,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中,全国卷、广东卷和浙江卷中都出现了对联试题,让人耳目一新,并且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对联的复习备考。一、对联的基本要求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这是对联的基础,例如广东卷的出句是“荔枝…  相似文献   

11.
角度之一:对联在论证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综观全文,对联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此对联开头别出心裁,给人以新颖之感,能巧妙地吸引读者,使人有兴趣读下去。其二,作者通过介绍对联、解释对联、评价对联,自然而然地揭示出中心论点。其三,因为对联包含东林党人鲜明的政治观,也隐含着作者的观点,故对联又是作者用来证明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教学方法与过程:可用“导读法”教学。1、作者为何介绍三百多年前的一幅对联?2、此对联开头有何好处?3、对联的意思是什么?4、作者认为东林党人的进步性与局限性表现在哪里?如何评价东林党人的政治主张?5、作者解释对联、评价对联,对论证中心论点有何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种富含文化古典气息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近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对联题型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内容由课内诗文涉及各种课外知识,题型丰富多样。下面谈谈中考对联题型的复习策略。一、了解中考对联考什么1.考基本的对联常识这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对联的基本常识。对联的要求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对。  相似文献   

13.
一、对联在识字教学中运用的依据 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的创制是以汉字自身的特点为基础,在识字的教学中适时地引入对联,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14.
对联(又被称作楹联)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作品浩如烟海。然而,这一古代文学的宝贵遗产,因历来被视为“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之堂,而未见载于文学史,现代连中学语文教科书也没有它的一席之地。大量对联文献长期被冷落。可喜的是,对联已进入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中国历史》教材。在二、三、四册教材中,十几条对联文献资料的引用,令人耳目一新。一、对联文献是知识教学的“催化剂”对联文献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记忆。在讲到《马关条约》的时候,笔者就曾使用这样一副对联:“内无相…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中考试题的改革,对联题在中考试卷中已占一席之地。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形式优美、内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现象,深爱大众欢迎。中考卷中的对联题客观上起着一种导引作用,让学生在欣赏对联的语言形式之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考生做对联题,应掌握一定的技巧。下面就2002年全国各地中考卷中出现的对联题谈谈其解题技巧。  相似文献   

16.
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也是初中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要做好对联题,先要了解对联的特点: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上下联必须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义相关、结构一致。总结近年来各地的中考对联题,可看出主要有六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一种文学艺术,对联一直以其形式之奇和意趣之美深受人们喜爱。高考中,对联翩然人题,闪亮登场,并获得一致好评。了解对联的一些基本特征,尝试写写对联,大有裨益。 先看几则有关对联的故事。 晚清官高位显的左宗棠为标榜自己清明高洁、两袖清风,一年春节在住宅门上张贴一对联:  相似文献   

18.
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源远流长的一种文学形式,也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中西文化多元碰撞的今天,对联的译介显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对联形式的处理、内容的把握、文化的翻译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对联的翻译问题,指出对联的可译性,分析了在翻译实践中可采用的具体方法,揭示了对联翻译的重要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对联是我国汉民族独特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对联的英译极具跨文化传播意义。文章以《红楼梦》中的一副对联为例,分析了对联的美学特征和文化风格,比较了两种译文的特色和优劣,探讨了对联英译应遵循的美学标准。  相似文献   

20.
对联 ,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对对联有许多讲究 ,写谜题对联难度更大 ,要十一、二岁的从未接触过对联的现代小学生写出对仗工整的对联 ,行吗 ?出乎意料的 ,我班学生竟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而且还啃得津津有味呢 !一、什么是对联 ?“什么是对联 ?”学生用好奇的目光问我。我不慌不忙地边写边念 :“问生意如何 ?打得开 ,收得拢 ;看行情怎样 ?醒的少 ,迷的多。”告诉他们这便是一副对联 ,继而神秘地说 :“上联和下联要我们各猜一样商品 ,能猜出来吗 ?”孩子们说 :“是伞和酒。”还回答了理由 ,在回答中 ,学生明白对联要抓住所述事物的特征。“比较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