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激 情的6月 ,韩日世界杯足球赛成为全球焦点 ,媒体也为此展开新闻“大战” ,演绎了一场“媒体世界杯”大赛。重拳对于这场世纪盛会 ,各家媒体都全力出击。从中央大报到地市县报 ,从综合性媒体到专业报刊 ,都以大量版面、长时间、重点版位、黄金时间段充分报道。许多人说 ,打开电视、翻开报纸 ,铺天盖地 ,都是世界杯报道。《南方体育》在4月5日就推出了大概是国内最早一份世界杯特刊 ,4月28日该报又打出“痛打48版”的广告 ,率先扩版。《足球》、《体坛周报》、《21世纪体育》等专业报不甘人后 ,迅速推出自己的世界杯特刊 ,并在世…  相似文献   

2.
从世界杯报道看报纸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世界杯足球大战的同时,中国的新闻界也在进行一场大战。世界性的体育报道出现了姹紫嫣红、异彩纷呈的新格局,无疑是件大好事 今年的世界杯特别吸引人,今年的报纸也十分有看头。如果说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在一个懂足球的国家,上演了一次平淡如水的比赛的话,那么1994年美国的世界杯,却是在一个不懂足球的国家,展示了一次超凡人圣的足球艺术。事实上,与世界杯足球大战的同时,中国的新闻界也在进行一场大战。先是国内许多报纸都派了记者去美国。广州的  相似文献   

3.
叶华  汪明 《新闻前哨》2006,(8):59-59
精彩纷呈的德国世界杯足球赛终于画上了句号。湖北日报世界杯专版和体育周报世界杯特刊为广大读者及时送上了精美的足球“大餐”,受到广大读者好评。回想“烹调”过程,有几个方面值得总结。  相似文献   

4.
<京华时报·非洲纪>共33期,是继2002年韩日世界杯<创世纪>、2006年德国世界杯<柏林纪>等一系列足球特刊强势出击之后,所推出的以非洲原始部落战争为背景的体育特刊.  相似文献   

5.
今年夏天整个地球又将绕着足球转,从5月31日至6月30日,第十七届世界杯足球赛的战火将在我们的近邻日本、韩国燃起,全世界的球迷又可以享受四年一度的足坛盛事所带来的欢乐。国内的出版界自然不会坐等比赛开始,纷纷推出各自的“世界杯观战指南”书,早早地煽起了足球热潮。笔者购得《2002FIFA 世界杯足球赛观战指南》(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02版”)一书,阅罢又找出《1990罗马大战——第十四届世界杯足球赛专辑》(成都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90  相似文献   

6.
李琦 《新闻前哨》2012,(10):84-85
四年一届的欧洲杯是世界杯的“浓缩版”,也是今夏全球球迷的狂欢节。2012年欧洲杯由波兰和乌克兰两国共同举办,从当地时问6月8日开幕到7月1日闭幕,为期24天,共有16支劲旅参加,最终西班牙获得冠军。随着国际重大足球赛事欧洲杯在全球影响力的扩大,随着中国报业实力的增强,各个报业集团都派出了记者前往国外报道欧洲杯。而制作精美、好看又好玩的欧洲杯特刊,则成为各家报纸在这个炎热夏天为读者奉上的一道佳肴。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非体育专业类报纸在体育领域报道的竞争实力。也是我国报业在体育报道上日臻进步的缩影。从2012年欧洲杯特刊的制作看,不论是都市类报纸,如《南方都市报》、昆明《都市时报》,还是财经类报纸,如《东方早报》,还有本地主流报纸,如《武汉晚报》,都体现出不少亮点和看点。本文撷取部分报纸欧洲杯特刊为例。分析这场全民共享的“欧洲盛宴”。  相似文献   

7.
对这次令全世界激动的足球赛事,首都各报均派出熟悉体育竞技的精兵强将,根据各自的报道特点,辟出适当版面,或开设“世界杯特刊”、“世界杯专刊”,或拿出半版、整版、数版甚至十几版,为社会不同层面的受众,适时地提供足球信息,引领足球舆论。总的讲,中央级报纸和北京日报的报道较冷静、平和,报道内容较集中;北京地方报纸和其他都市报的报道相对活泼,无论文字还是图片都追求冲击力,  相似文献   

8.
版面上的“临门一脚”——看’98世界杯足球赛新闻照片的运用周凤桥本世纪最后一次世界杯足球赛,于6月10日至7月12日在法国举行。除中央电视台转播64场比赛外,仅首都新闻界就有五、六家报纸在世界杯期间出特刊,几乎所有的报纸都至少拿出半版或一个版的篇幅开...  相似文献   

9.
2010年世界杯是一场足球大战,同时也是一次新闻大战。四年一次的盛会,让全世界都在围绕着足球转。南非战场硝烟弥漫,媒体大战风云四起。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各种新闻媒体的竞争将如火如荼展开。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我们看球、写作、编版,力求把自己的“世界杯”办得热热闹闹。笔者认为地市报可以从“突出本地特色、从读者出发、把新闻做活”三个方面做文章的。  相似文献   

10.
乔琰 《新闻采编》2002,(5):14-16
2002年韩日世界杯已经落下了帷幕,围绕此次世界杯的新闻大战也已经进入了盘点、总结阶段。事实证明,此次长达一个月之久的热点事件不仅仅为一些强势媒体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而且,对于一些实力尚弱、名声尚小,创办时间不长的综合类报纸,也是一次极好的“翻身”机会。喻国明先生将此称为“拐点”现象,确实如此。 山西商报是一份创刊不到两年的年轻报纸,又诞生于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从实力上比,无法和国内的媒体抗衡,但山西商报此次世界杯特刊的运作,却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特刊的稿件质量足以抗衡国内所有综合类报纸,其广告营销获得了相比同期翻两倍的效果。最为主要的是,通过世界杯特刊的运作,山西商报获得了压倒竞争对手的极佳的声誉。  相似文献   

11.
一切秘密都具有诱惑力。足球报的成功,就是个耐人寻味的秘密。在1994年美国世界杯报道中,广州日报主办的足球报,一枝独秀,引人刮目相看。派了五名记者去美国采访,人数之多,可谓国内之最;在全国设七个分印点,采用卫星传版技术;在周二报的基础上,加出特刊日报,相得益彰,读者凌晨看了电视,当天下午即可读到足球报独到的评析;发行份数已突破百万大关,有一大批海内外社会名流、体育官员、足球专家为其撰稿,已成为我国足球界权威性新闻读物。中国新闻界一些老前辈高度评价足球报,认为“足球报在中国新闻史上是独树一帜的”,“这是一张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报纸,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芬兰晨报驻京首席记者说:“要了解中国足球,最便捷的办法,就是看风格独特的足球  相似文献   

12.
马和来 《新闻实践》2010,(10):63-63
世界杯历来是传媒激烈争夺的新闻战场。围绕2010南非世界杯的64场赛事,各类媒体展开了大容量、立体化的报道。从6月12日起,金华日报不仅在正常出报的版面上介绍赛事,而且每天下午另外出版《世界杯特刊》,分成“烽火前沿”、“纸上侃球”、“金夜无眠”、“声色足球”等四个专版,从多方面把握赛事本身和赛事之外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每逢大事件、大节日,报纸会出特刊,以示庆祝或纪念。特别是每年年末,都是报纸密集做特刊的时候。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每年做特刊难免会落入俗套,很难做出新意,但温州晚报的2012年年末特刊却做出了不一样的“年味”。  相似文献   

14.
肖沛雄 《新闻界》2006,(6):98-98,111
2006年足球世界杯锦标赛虽然早已在全球数十天夜以继日的狂欢之后偃旗息鼓。但至今人们还在回味那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在思考这次足球世界杯狂欢节给我们的启示。一、体育与电视的独特魅力和“天作之合”,成就了足球世界杯“狂欢节”的大舞台足球世界杯的盛况空前,首先得益于电  相似文献   

15.
满怀信心,迎接全媒体时代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19届世界杯足球赛不久前在南非结束。广大受众通过互联网、手机、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多媒体,全程领略了世界杯风采。世界杯不仅是全世界的足球“盛宴”,也是一次报道世界杯的全媒体“大展演”。这一“大展演”生动表明:随着21世纪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全媒体报道新闻的时代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16.
2010上海世博会是我国在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之后举办的又一次国际盛会。很多人都明白上海世博不仅仅是博览,这就像世界杯不仅仅是足球,奥运会不仅仅是体育一  相似文献   

17.
周雄 《新闻前哨》2006,(9):80-81
1.创办世界杯特刊,搭建经营平台。 媒介服务于两类顾客,一是受众,二是广告客户。广告客户通过购买媒介的广告版面或时间来接近受众。报纸出版、发行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带来大量的广告,以作为收入的主要来源。在世界杯期间,武汉多家报纸均创办了世界杯特刊,搭建起经营平台。那么,吸引受众的世界杯特刊,是否也必然吸引广告主呢?  相似文献   

18.
2006年德国世界杯引发一场媒体大战,许多报纸都推出世界杯特刊。在杭州出版的报纸中,《钱江晚报》有《过足瘾》,《今日早报》有《球动》,《青年时报》有《得意言志》,《都市快报》有《一球成名》,《每日商报》有《球胜之道》,《浙江日报》和《杭州日报》也推出了世界杯特刊。这  相似文献   

19.
1994年的中国之夏,热得出奇——一是自然的天气热,二是社会足球热.远在大洋彼岸进行的第15届世界杯足球赛,居然在“隔岸观火”的此方热得发烫.无论是大小报纸、电台、电视台所办起的专版、专题之多,还是读者面之广,收听、收视率之高,恐伯都是“世界之最”了,假如另有专项评选,“人口第一大国”的老记与球迷也大可获一个“世界杯”.  相似文献   

20.
这次的“两会”是世纪之交的一次大会,是为“九五”规划画上句号的一次盛会,当然也是新闻频出、焦点聚集之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两会”遍地是新闻,抢眼的新闻俯拾即是。但是,作为一年一度的例会,它也是中外媒体云集、各路新闻高手大比武的“战场”,想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属不易。而《中国青年报》的“两会特刊”(以下简称“特刊”)却取得了明显的成功,据该报报道,“特刊”在人大代表中是较受欢迎的,在委员驻地,“……两会特刊是最先被一抢而空的报纸”(3月5日《中国青年报》)。从“特刊”的成功,我们似乎可以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