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和谐杜会的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这一课题首先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作为志愿者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向世人展现了当代青年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但大学生志愿精神在得到一定程度传播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源于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志愿者本身,在此基础上,通过采取一些有效地措施培育大学生的志愿精神,使我国的志愿者活动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2.
志愿精神集中体现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青年时期是进行志愿精神培育的关键时期。网络作为现代话语权的主导空间,对青年志愿精神培育具有的优势体现在:开放的网络空间增强青年志愿精神内化为自身品质的主动性;网络"场域"有助于形成青年参与志愿活动的"惯习";网络的开放性有助于青年志愿者进行人力物力的优化整合。通过网络促进公益类青年自组织团体的发展、利用网络建立虚拟社区、促进青年网络志愿者团体的发展,从而拓展培育青年志愿精神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志愿服务精神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群体加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对大学生进行志愿服务精神培育,有助于继承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促进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虽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应在我国已取得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情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朱振岚 《教育艺术》2021,(4):37-38,28
学习思考习近平青年观之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共青团工作。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思想教育和新时代共青团工作的论述,探讨落实措施。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先生积极倡导和践行"教学做合一"理念,指导和带领青年学生深入社会、服务大众,实行民主教育和道德实践。他努力实践"在服务社会中培养自主、自立、自强的共和国民"和"有责任感的公民"的立德树人理念与方法,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探索以志愿服务为栽体践行行知精神,是新时期培育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在互联网时代,媒介形式的变化使得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方式多样化,也使志愿服务精神有了更多维度的延展.基于新媒体视域下话语权的转变等志愿服务精神传播的三个语境特征,剖析新媒体传播在志愿服务精神培育中的作用,从新媒体视域下增强志愿服务精神的认同感等四个方面提出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策略,引导更多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团体发挥新媒体在志愿服务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皮钧 《中国德育》2013,(7):11-16
·策划者说 一谈到志愿者,很容易想起那些给最需要帮助的人送去爱心和温暖的人。的确,志愿者是可敬的,他们不计任何报酬和个人得失,坚持在业余时间利用自己所能为他人服务;他们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弘扬和光大,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和谐、健康、向上的风尚;他们情暖社会,快乐自己。既帮助了他人,又净化了自己的灵魂,升华了自己的人格,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同时,  相似文献   

8.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既是党和国家的战略要求,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实际需要。纵览古今中外,志愿服务以其独特的内涵成为社会价值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紧扣主题、把握重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从重视思想引领、建立完善机制、打造特色平台、拓展领域范围等方面切实推动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9.
志愿服务的领域,包括自然、人和社会,它们都可以构成审美意义上的对象。青年参与志愿服务,体验到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促成了传统自然审美的转型与生态审美的塑造。通过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过程,青年可以生动地感受到社会生活、社会景观和社会人际之间蕴含的美,促成社会审美的养成。志愿服务要求志愿者的自愿参与和无偿奉献,在服务过程中又时刻面临着与服务对象沟通、与他人合作等一系列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成为青年个性审美升华的过程。一、志愿服务与生态审美的塑造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和生态哲学的兴起,…  相似文献   

10.
辛焕焕  苗丽 《科教导刊》2023,(18):95-97
青年志愿服务作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高校育人水平与教学成效有着积极意义。文章对青年志愿服务与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关系加以分析,讨论了二者融合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及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深化思想意识建设、构建完善的实践运行机制、加大新媒体技术应用力度、建立二者融合的保障体系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俞艳 《教书育人》2012,(24):154-155
我院近年来积极构筑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化常态化体系,全力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和奉献精神。加强组织建设,促进志愿服务日益规范;完善服务体系,拓宽志愿者服务领域;创新特色服务,全力打造工艺"乐善"品牌;培养志愿精神,大力弘扬社会新风。通过以"奉献、友爱、进步、互助"为主要内涵的志愿服务,闪烁美与文明的光辉,树立正气,促进和谐。  相似文献   

12.
奥运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遗产和反思。从教育价值角度反思青年大学生参与奥运志愿服务,我们认为大学生参与奥运服务,体现了较突出的实践教育价值、人格教育价值、社会教育价值、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和国际主义教育价值,正是这些教育价值给大学教育理念和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也留下了教育遗产。  相似文献   

13.
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活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有着“服务社会”和“培养青年”的双重目的,青年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提高了自身的能力,而且在思想  相似文献   

14.
15.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早在2009年,教育部就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2020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  相似文献   

16.
志愿服务是公民个人基于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善心为邻居、社区和社会提供的一种援助行为。志愿服务精神与公民精神在本质内涵上具有高度契合性。通过志愿服务能有效提升志愿者的参与意识和技能,培育志愿者的公共责任意识,使志愿者的道德情感得到升华。政府应在扩大认同、加强培训、发掘资源、扩展领域、建立网络等方面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给大学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沃土,志愿服务精神在大学里获得了极大的弘扬,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了洗礼和升华。随着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离去,大学要留住被高扬的志愿服务旗帜,将大学生社会性发展与志愿服务联系起来,将志愿服务延伸到大学生的个人成长领域,让志愿服务精神在后奥运时代得到弘扬。  相似文献   

18.
马越 《中国德育》2009,(6):90-92
一、开展青年志愿服务的意义和背景 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在世界上已经存在和发展了一百多年,其核心精神是“自愿、利他、不计报酬”。志愿服务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1993年起,共青团中央发起青年志愿服务,倡导全国青少年利用业余时间,志愿无偿地参与扶贫帮困和社会公益事业。青年志愿服务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内容,  相似文献   

19.
杜晓华 《时代教育》2013,(9):14-15,19
本文通过对当前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证调查,发现青年志愿者高度认同志愿服务理念,但参与动机多元化,高校志愿服务还存在形式内容单一、志愿者组织管理不规范、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宣传渠道不畅通等问题。高校应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思想引领,完善高校志愿服务管理运行机制,健全保障和激励机制,促使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首先分析了大学生传承“五四精神”的重要方式,然后从社会公益活动、特色支教活动、服务社区乡村活动、服务中老年活动四个方面阐述了“浙工贸”学生志愿活动的种类,最后以“浙工贸”学生志愿活动为例,论述了“五四精神”之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