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峰 《家长》2023,(25):58-60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成为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在此基础上,“体教融合”理念应运而生,为体育教学带来了理念的革新与实践的发展。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师,我们应当始终遵循“健康第一”的核心理念,积极开展并深化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工作,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丰富训练活动、充实课程内容,让体育与教育资源得到切实性的整合发展,使体育在育人功能方面发挥重要的意义、释放更大的能量,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长远发展,帮助学生感受到体育训练的成就感、满足感,最终构建科学化与系统性的“体教融合”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
高中体育特长生的管理与训练工作是学校大力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从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个方面对学校的训练工作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希望以多样化的训练内容、人性化的训练方式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全面提高高中体育特长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3.
在如今的高考模式下,部分体育特长生受到了歧视,这种现状或多或少会对体育特长生的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效果。本文从高中阶段,体育特长生的学习现状着手,对可能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影响到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期望找出相应的策略提高体育特长生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4.
高中体育特长生一般是指在某一个具体的体育项目上能够发挥出专门特长的高中学生,对其进行适当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体育老师应分析高中体育特长生的整体特点并对特长生的创新训练模式进行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体育教学中,科学选拔体育特长生及如何正确处理体育特长生的学习与训练的关系,激发体育特长生的学习兴趣,针对高中体育特长生的特点,培养体育特长生要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注重心理素质锻炼,严格管理学生,把他们培养成符合大学升学要求的体育人才,是体育教师通过体育教学培养特长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在新时代历史条件推进下、新体育改革发展推动下以及新使命愿景驱动助推下形成与发展的"体教融合"理念,是体育体系与教育体系高层次融合的一种尝试,在正确处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培养与造就一流体育后备人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回归现实情况,基于"体教融合"理念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受"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传统竞技体育教学理念与教学观点的影响,其所取得的成就并不明显,且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故加深对"体教融合"理念的探究,尤其是"体教融合"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路径的探究尤为重要.由欧枝华著写,中国纺织出版社于2020年8月出版的《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及其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一书,将"体教融合"等现代教育思想作为研究视角,基于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实践活动,揭示了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创新改革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策,具有一定创新性与实用性,为"体教融合"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路径探究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笔者在农村高中从事体育教学15年,担任高三体育训练工作也有10年,为高等院校输送体育考生70多人,关于体育特长生的训练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本文就高三体育特长生训练工作谈几点体会。一是要制定详细严密、符合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高考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中体育特长生作为高中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既有来自学习的压力,更有来自训练的压力。但是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造成很多体育特长生的收获与付出不能形成正比。因此,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当帮助他们去克服这些客观困难,引导他们正确地处理好来自学习与训练的各种关系,转变以往老一套的训练方法,更新观念,探寻出一条培养体育特长生的新思路,从而决胜高考,放飞梦想。  相似文献   

9.
面对高考,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成为了特长生。但由于特长生在文化成绩及其他方面表现出的落差,逐渐失去了这种特长的升学优势。教师如何面对这一支特长生队伍,给予其最好的教育和培养,使其真正成为国家的特长人才,就成为高中教师当前必须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从培养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体育特长生的目前的一些状况,谈论了高中教师对体育特长生进行有效培养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习成绩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现代的高中教育体系中更为提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因此高中阶段的体育特长生也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高中阶段,体育特长生也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在进行体育课程训练的同时,还需要兼顾文科课程的知识点学习。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从优化教学理念、整改运动布局、协力文化课程以及加强体育锻炼等方面出发,实现对体育特长生训练效果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体教结合”模式是探索我国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主要路径,从20世纪80年代正式提出以来,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在各级各类学校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也还有许多问题.总结“体教结合”模式20多年的实践过程,形成一些规律性的认识,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体教结合”模式的发展,改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培养出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  相似文献   

12.
教师如何对体育特长生队伍,给予其最好的教育和培养,使其真正成为国家的特长人才,就成为高中体育教师当前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培养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体育特长生的目前的一些状况,探讨了高中教师对体育特长生进行有效培养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 湖南省耒阳市第二中学校作为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每年要招收一定比例的体育特长生,这些进入重点高中的学生,普遍存在一种错误思想.即把进入名牌高中当作终极目标或"保险箱",不再像初中那样努力了,从事特长训练和文化学习的信心不足了,如厌训、逃训、停训等现象十分突出,训练队伍很不稳定,严重影响了课余训练工作的正常开展.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提高训练效果,本校近年创新训练制度.依靠科学管理,引进"协议"模式,极大提高了教练员和特长生的参训热情,为"体教结合"的课余训练模式开辟了一条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4.
高中的体育特长生成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体育特长生成才因素"、"在体育方面怎样培养体育特长生成长"为线索,以我校历届高中体育特长生为研究对象,探索培养体育特长生成的途径.研究的结果显示:依此方案操作,特长生的体育和文化成绩都能达到高校录取要求和个人的最佳水平,因此效果是良好的.  相似文献   

15.
体育特长生是高中校园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目前,高中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上出现了重“特长素质”轻“文化素质”的错误倾向,造成他们畸形、不全面的发展.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提出“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对文化学习不感兴趣、时间有限,精力不济、文化基础薄弱,跟不上教学进度”是造成体育特长生文化成绩低下的主要原因,并尝试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希望能对提高高中体育特长生的文化成绩,促进其文化素质提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王学仁 《广西教育》2007,(7B):89-90
体育教学是实施体育素质的主渠道,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以往的体育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注重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教育与提高;注重体育特长生的教育,忽视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采取“一刀切”教育,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摆脱以往应试教育旧模式下的禁锢,真正实行素质教育新模式,这是我们体育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我对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进行了一些探讨。现提出自己几点肤浅的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中体育特长生的培养实际上是给体育人才提供发展空间,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以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目前,对体育特长生的综合素质要求逐渐提高,体育特长生可持续发展面临瓶颈。为此,学校和教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加强体育特长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提高他们的文化课成绩,培养他们完善健康的人格,完善训练体制,注重他们的心理建设,促成体育特长生的可持续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育的方面越来越丰富,特长生的融入就使得高中体育教学的对象更加丰富与专业。加强高中体育特长生的培养工作,是高中体育教学的关键与重点,也是高中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9.
<正>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体教融合教育理念,旨在全面提高培养人才质量。多年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竞技体校(以下简称体校)对青少年体校生运动员(以下简称体校生)人文素养的培养。2020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体教融合是体育强国建设在青少年体育发展方面的重大诉求,是新时代背景下以体校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推动素质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0.
教育部《87》教字008号文件下发已近20年,被允许特招体育特长生的艺术院校也在逐年扩大,各高校在高水平体育的竞争与投入方面的较量也日趋激烈。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已越来越多的成为现实。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为高校办高水平体育带来了更多的契机,文中就高校办高水平的教学训练特点及管理进行了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