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谒春山     
4月17日 晴 四月人间芳菲尽,桃李山中著花未?那天午后,忽收到你一纸素笺,小楷写了这十四字的一句诗,不禁喜上眉梢:正想着近日去山里赏花春行,便有你解我心意,寄诗相邀,甚好,甚好。于是觅一晴日,相约洛浦,同游西山。  相似文献   

2.
<正>商琦(?—1324),元代画家,字德符,号寿岩,曹州济阴(今山东菏泽)人。他出生于官宦世家,有一个身居高官的父亲,甚至与当时尚为王子的爱育黎拔力八达(即后来元仁宗)交往密切。仁宗即位后,授商琦集贤侍讲学士,朝列大夫,延四年(1317年)升侍读官、通奉大夫,至治三年(1323年)十一月初二,以通奉大夫自集贤侍读学士升为秘书卿,泰定元年(1324年)病归返乡。  相似文献   

3.
南宋知名士大夫、江西籍文学家黄人杰,《宋史》及清陆心源《宋史翼》均未立传。《全宋词》黄氏小传因属草创,故较简略,特予辑补:人杰字叔万,自号鲁斋居士,又号可轩。约生于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前后。曾任州(府、军)学教授。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知江陵府公安县(今属湖北)。光宗绍熙二年(1191)至四年(1193)夏,疑在荆湖北路安抚使司幕府。绍熙四年夏至宁宗庆元五年(1199)七月前,疑曾通判某州(府、军)。庆元五年七月后至嘉泰二年(1202)秋前,曾知隆州(今四川仁寿)。宁宗嘉泰二年(1202)秋,提点夔州路刑狱公事。尚著有《可轩集》。  相似文献   

4.
所谓诗(词)眼,是指一首诗(词)或一句诗(词)中统帅整诗(词)中心最精炼传神的一句、一词或一字。诗(词)眼是把诗词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起来的“聚光点”,是诗词创作艺术构思者的“焦点”,其作用在于揭示全诗词的主旨。如《春夜喜雨》这首五言律诗,全诗扣住了一...  相似文献   

5.
<正>一直很喜欢英国儿童文学作家、诗人依尼诺·法吉恩的小诗《什么是诗》,和孩子们读了近两年的诗后,才把这首《什么是诗》分享给他们,是因为,我想等待一个最好的时机……什么是诗(英国)依尼诺·法吉恩什么是诗?谁知道?玫瑰不是诗,玫瑰的()才是诗;天空不是诗,()才是诗;苍蝇不是诗,苍蝇()才是诗;海不是诗,海的()才是诗;……  相似文献   

6.
作者简介:周密(1232~约1298)字公谨,号草窗、苹洲,济南(今属山东)人,后居吴兴(今属浙江)。早年随父往来闽、浙,景定间,为临安府幕属,后监和剂局、丰储仓,为义乌令。宋亡不仕。其词与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亦能书画。有《草窗词》、《齐东野语》等。  相似文献   

7.
(七)扇面 扇面形式不一,有圆的,有椭圆的,还有半圆的折扇。 折扇折痕上宽下窄,书写时尽用上部,可以分长短行写。首行多用短行,也可用长行;款字须写长些,以全其势。贾岛诗《寻隐者不遇》(图12),就是这种章法。团扇字的排列多是圆形,如王之涣诗《登鹳雀楼》(图13),也可排列成方形。  相似文献   

8.
读碑窠石图     
正李成(919-967年),字咸熙,唐朝宗室后裔。五代时祖上迁至青州(今山东境内),至李成时,家境开始衰落。李成自幼聪明非常,能诗善文,精于音乐,工棋善饮,多才多艺,尤其擅长山水画。李成性情疏旷,《宣和画谱》说他:"磊落有大志,因才命不遇,遂放意于诗酒之间。"李成晚年好游历于江湖间,后依附于司农卿卫融门下,在那里终日酣饮狂歌,后竟醉死在客舍中。  相似文献   

9.
<正>徐渭(1521-1593),浙江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明代中期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今天给大家讲一个他小时候的故事。十月小阳春,江南水乡已经白露横江,渐渐有些寒意了。浙江绍兴府城西的横河,这几天船来船往,熙熙攘攘,原来是庄稼人驾着小船装满米粮到城里去卖,再从城里装着货物回到乡里。  相似文献   

10.
《铜仁学院学报》2014,(2):F0002-F0002
玉屏知县乾嘉学者经史学家 张澍 张澍(1776~1847年),清代著名学者,字百瀹,凉州府武威县(今武威市)人。19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两年后出任贵州省玉屏县知县。后人评价日:以子之精心果力,著书当可传;以子之直气严情,筮仕实不合。晚年回到西安从事学术研究,主要著述有:  相似文献   

11.
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全诗三百五十五句,一千七百六十五字,是古乐府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此诗最早见于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王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郭茂倩的《乐府诗集》载此诗于《杂曲歌辞》。后人习惯于用诗的第一句作篇名,叫它《孔雀东南飞》。  相似文献   

12.
诗眼     
考点分析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即一句或一首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就词性来看,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朱淑真《秋夜》)两句中,“凉”表面写“床凉”“天凉”,其实是写“心凉”,写心境的孤寂;“缺”表面写“树有缺口”,其实是写“人有缺憾”。“凉”“缺”二字弦外有音,一语双关,明则说此,暗则说彼,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心中无限的落寞与无奈。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饮酒》诗中有一句人们颇为熟悉的名句,那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后世流行的各种版本的陶诗集子中,这句诗的文字面貌均如此。其实,该句诗的原貌并非完全如此,其中的“见”字应作“望”字,即:“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追考有关陶诗的版本可证:南朝梁代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最早收录此诗,诗中作“望”字;唐初欧阳询等人所编的《艺文类聚》(卷65)摘录了此诗,诗中也作“望”字。  相似文献   

14.
清康熙三十年(1691)辛未科殿试第一名状元为徽州府休宁县人戴有祺。而在此前的会试中,第一名会元则为徽州府祁门县人张瑗。戴有祺(?-1711),字丙章,号珑岩,休宁县瑶溪人,寄籍金山卫(今上海市金山县)。康熙二十七年举人,三十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逢父母相继去世,遂家居守孝,不复出仕。著有《文集》和《寻乐斋诗集》等。张瑗,字遽若,康熙三十年会元,由编修改御史,[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正>民族的诗总是生长在民族生存方式(mode of Being)的根基上,总是这种生存方式的“回忆”(recollection)的结晶。中国人讲“诗言志”,按杨树达、闻一多、朱自清等的考证,“志”在其原始意义上就是“回忆”,“志”与“诗”原本是同一字。“诗言志”的原始意义即是“诗言回忆”,或者说诗表达回忆。这无形中同西方诗学具有共同点:自柏拉图以来维柯、尼采、海德格尔、容格等都主张诗表达“回忆”,亦即“诗言回忆”。中西诗  相似文献   

16.
古人写诗,特别注重字词的锤炼,一首诗决不愿重复同一个字,认为一首诗出现同一个字是败笔,刘勰就曾说过“同字相犯”(《文心雕龙》)。但有的诗偏偏重复使用了同一个字或几个字,而且还偏偏用得很好,从而形成了两种独特的用字艺术:“同字”与“叠字”。  相似文献   

17.
生吞活剥     
据《大唐新语》载,唐朝李义府曾经作诗“镂月为歌扇,载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枣强尉张怀庆爱剽窃名士文章,见到李义府诗后,他就在每句前添了两个字,说是自己作的诗,诗曰:“生情镂月为歌扇,尘意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回雪影,来时好取洛川归。”诗一出,世人哗然,谓之:“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  相似文献   

18.
唐代的科举考试只考一首诗,名日“试帖诗”。写试帖诗有许多清规戒律:每句必须5个字,全诗12句(有时要求16句),还要讲究平仄、对偶、押韵等等。  相似文献   

19.
韩湘,小名爽,字北渚。族中排行二十一。《新唐书》卷73《宰相世系表》三上云:“老成生湘,字北渚。”《讳行录》云:湘“行第二十一”。韩淑登进士第辟为幕府从事后,友人为其送行,姚合、贾岛年长于湘,进行诗便在呼韩湘之名;而波亚之为同辈,序则称湘之字,曰“北渚”。可知其名湘,宁北渚。韩愈有《示爽》诗,云:“宣城去京国,里数逾三千。念汝欲别我,解装具盘筵。日昏不能散,起坐相引牵。冬夜岂不长?达旦灯烛然。应中悉亲故,谁肯会汝眼?念汝将一身,西来曾几年?名科掩众俊,州考居吏前。今从府公召,府公又时贤。”循绎诗句…  相似文献   

20.
<正>今年,是我国文化史上的大怪杰郑板桥诞生300周年纪念。郑板桥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扬州府同化县人。生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四岁时丧母,靠乳母和姑母抚养成人。早年过着贫穷的生活,30岁前后来到扬州以卖画为业。雍正十年(1732)考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乾隆七年(1742)任山东省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