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爲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善本精華的木犀軒藏書,於1937年由袁同禮、胡適等人與原藏家李盛鐸家屬開始議價,但一度因抗戰烽火中斷;1940年,才以40萬元的價格,歸入當時在北平淪陷區的"北京大學圖書館"收藏;1942年,木犀軒藏書全部入藏"北京大學圖書館",并由吴豐培、華忱之等人進行了點收和編目;1956年,在趙萬里、宿白等人的努力下,《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李氏書目》出版。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12月15日,我利用到北京開會的機會,到中華書局附近的電力醫院,看望病重住院的傅璇琮先生。因爲知道他十分關心我一直堅持做的《唐五代詩全編》的工作進度,入京前特別打印了相對接近完成的兩卷令狐楚的書稿。與《全唐詩》所收令狐楚詩比較,這兩卷有增補,有校訂,也有辨僞,更特別的是這兩卷中的第一卷以《元和三舍人集》爲底本,區分令狐詩與同收該集的王涯、張仲素二人誤混的情况,第二卷則以源出令狐楚與李逢吉唱和詩集《斷金集》諸詩爲第一部分,以源出令狐楚與劉禹錫唱和的《彭陽唱和集》所存詩爲第二部分,  相似文献   

3.
世之學者,一是讀書,一是著述.讀書未必著述,著述不可不讀書.故讀書與著述,不可勉而爲之,强而約之.讀書須勤,勤而有得,不得不言,或可著述,是爲有功;瞻前裕後,推己及人,知情見性,辯白明理,是爲有德;由博返約,一字一句,如播谷擇種,心數指念,顆粒關情,不矜長,不匿短,回積衰,脱俗套,不妨形迹,則意見常新,是爲立言.  相似文献   

4.
勸學的傳統     
我國有勸勉讀書、學習的傳統,歷朝歷代不乏名家撰寫《勸學》等名篇。考察古今勸學的主張,不難發現學習的目的、内容、態度和方法,隨着時代的變遷而有所不同。中國文明是學習的文明,强調學而知之,肯定知識理性。讀書不僅指讀有字之書,也包括讀無字之書。我們主張"開卷有益",擁抱世界,學習世界各族群的文化,讀各國的書,同時深耕自家的文化經典,深度地理解、辨析自家文化的根源與發展,正面與負面,輝煌與包袱。近代以降,以"修身"爲内容,以"成聖賢"爲目標的傳統人文教育,變革爲以科技知識爲内容,以"現代公民"爲目標的現代科技教育,各有利弊,應互補互濟。檢討古今中國人讀書學習的傳統,政治社會的功利性較强,鮮有"爲學習而學習"的傳統。似應有意識地培養兒童與青少年的懷疑批判的精神、邏輯思維與分析的方法、創新意識與創造性建構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紀偉大儒者馬一浮(1883-1967)先生之《讀書法》,是朱子讀書法之後,研治傳統中國學問最爲重要的一篇方法論,也是進入馬先生的"文化典範"與"達道之學",最爲親切有味的門徑。本文就《讀書法》乙文之關鍵字詞詳加注解,并就管見所及提出新詮,指出馬先生開示之"讀書法"以"敬"爲中心,以"篤行"爲目的,均與朱子讀書法一脉相承并開創新境。  相似文献   

6.
康有爲上清帝七書,不僅是其個人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獻,也是研讀近代中國政治變遷無法繞開的重要資料。但是由於康有爲一直游離於政治與學術之間,他的一些記録既可以作爲歷史文獻看,又因其政治家的立場而解釋稍微失真。因此,仔細考訂其上清帝七書的背景與志趣,討論其原初訴求與其後來解釋之間的差異,仍具有學術史的意義。  相似文献   

7.
正戊戌之冬,時羽女士編印子苾先生詩學詞學手稿二種成,縹緗悅目,不脛而走。其意猶未已,復廣邀南北學人之擅書者各録涉江詞一闋,總廿四家,裒爲一卷,謀付剞劂。近自滬上馳書白下,囑余爲序,幷代擬書名。子苾先生者,詞人而兼敎授也,世稱易安而後,一人而已。余生也晚,聞其名、讀其書而未能親承其敎。卅餘年前,先師閒堂爲榜居室,賜名"靜好軒",復賜藏書章"靜好軒中長物",皆涉江詞人之舊名舊物也。起居坐卧,讀書作文,  相似文献   

8.
力之 《中国文化》2021,(1):411-421
從目録學的角度看,《文選》爲詩文總集是没有任何問题的,而方師鐸則力證其爲類書.然方先生由《皇覽》爲類書與歐陽詢之説無法證明《文選》亦若是,其《文選》"本質上就是一部類書"説乃誤解《文選序》所致.從研究方法論的層面上説,方先生之失乃因未能在出發處辨"路向".是否凡"以類相從"者便是類書?此至關重要,而方先生忽之;由《藝文...  相似文献   

9.
羈縻府州是唐代爲安置周邊內附民族而設置的一種行政區劃,《新唐書·地理志》專闢一卷開列唐代各道羈縻府州的名目與統計數目①,昭示唐代羈縻府州規制,但是《新唐書》開列的羈縻府州名目與統計數目并不完備,多有缺略,即使散見於兩唐書的部分府州也未予收入.  相似文献   

10.
本文整理并考釋1903年間嚴復致夏曾佑的數件信函。這些信函圍繞19世紀著名東方學家繆勒所著《韋陀講義》一書的閲讀與翻譯展開,再現了嚴復從發現價值到選定翻譯,求索參考書并確定翻譯原則,最後却因故暫緩翻譯的一個完整的閲讀與翻譯流程。在考證嚴復所讀的具體書目以及夏曾佑所提供的西文與日文參考書目基礎上,本文揭示出嚴復與夏曾佑因各自不同的學術興趣與閲讀偏好,在尋找吠陀經典的過程中殊途同歸,其最終目的都是爲了在"西學"中尋找中國救亡圖存的出路。本文爲了解嚴復的翻譯理念與流程、嚴復與夏曾佑之間的學誼交往、清末民初梵學在西學東漸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等問題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相似文献   

11.
1956年以前,胡厚宣先生曾在復旦大學任教達十年之久。爲收集甲骨文研究資料,他與近代收藏大家劉體智先生相结識。劉氏收集甲骨、銅器、古籍善本、書畫文房極夥,因藏有甲骨二萬八千餘片,被胡厚宣譽爲"羅振玉以後的第一人"胡氏任教期間,曾多次帶领復旦大學文史兩系學生前往劉體智"小校經閣"參觀甲骨珍藏,受到了熱情接待,劉氏後人現藏有胡厚宣致劉體智書札二通,寫作時間爲1955年8月,其中透露了與二人交往有關的珍貴信息,如胡厚宣在復旦大學的教研感受、劉體智的個人著述情况與住所變動情况、兩人共同的朋友容庚、商承祚、徐中舒等人的當時處境等。根據相關綫索可知,胡厚宣曾對劉體智著述的歸宿問題付出過心力。  相似文献   

12.
三十年前,香港著名學者饒宗颐先生爲了編纂一部工具書,與作者父女通信59封。《甲骨文通檢》系列自1983年至1999年,15年時間完成了五部分册這些信不僅见證了那個峙代學者的理想與堅守,以及編書背後所發生的故事,更讓我們深深懷念那個逝去的歲月,那些人的真誠情懷,  相似文献   

13.
《廣新方言》是沈兼士语言文字學尤其是方言學成就的重要學術著作。由於沈兼士早年的事迹罕爲人知,平生以字行,本名反而被人遗忘;在乃師章太炎《新方言》影饗下而撰著的《廣新方言》,也焉世人遗忘至今。文章從考證沈兼士的本名着手,證明署名沈擎的《廣新方言》一書乃沈兼士的著作,進而封《廣新方言》的编纂體例和训释條例、音轉理論、語言學償值及其性質等方面進行詳細研究,以见沈兼士在近代中國學術與政治上的貢獻。《廣新方言》一書的發现,不僅爲考察沈氏早年生平與學術提供了寶貴数據,而且是探究沈氏學術與思想變遷的關鍵,爲研究中國近現代學術的傅承與中國方言學從傅統向现代的轉型提供了一份珍贵的歷史文獻。  相似文献   

14.
"四教"經典在春秋後期至戰國峙期所面臨的根本危機,與其説是其文本與儀式的存績問题,毋寧説是其傅習與實踐方法的陳舊、淺俗與偏颇。就《诗》《書》而言,主要表現爲純粹的知識化倾向使其在時用性方面受到質疑;而對於禮、樂而言,則是技術性與形式化的倾向使其不僅無法用以维系宗法觀念,反而成爲贵族炫耀财富、助長欲望的工具。面對这些危機,孔子及其部分後學嘗試通過一種"儀式化"的《詩》《書》微引方式来强化《詩》《書》與當下政治、倫理問题之間的互動關係,同時在理論層面對禮、樂進行一系列新的"賦羲"。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重建了"四教"之學的體系,并對漢代經學的發展形成若干影響。  相似文献   

15.
大西江派是清朝咸豐道光間李涵虚所創,又稱西派,與丹道的北、南、東、中各派分流競爽,流傳甚廣.此派奉吕洞賓張三丰爲遠祖,歷代英傑輩出,著述亦甚多. 今,陳毓照先生所輯<道家西派典籍匯編>,經張利民先生整理後,編爲<丹道養生道家西派集成>,行將付梓.此書總集了西派這兩百年來的成果,粲然大備.凡分七集:一爲李涵虚集,收了道祖李氏所有的著作;二爲柯懷經集;三爲汪東亭作品;四爲魏堯集;五爲徐海印集;六爲陳毓照集;七爲其它相關材料.洋洋二百萬言,可謂漪歟盛哉!  相似文献   

16.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的六篇文章中,有五篇是前所未聞的新書;另一篇《民之父母》,曾以别名包括在《禮記》和《孔子家語》裏面,一直流傅。但就是這篇久爲人知的舊作,竟使我们不能等閑視之,而不得不改變某些舊日觀念。  相似文献   

17.
一 引言 梁啓超(1873-1929)在光緒三十一年(1905)選編的《節本明儒學案》一書,可能因爲是"節本"之故,一向少被研究梁啓超生平和思想者所注意,也未受到研究《明儒學案》者所研究.但從書本的內容以及著作目的等處看,此書與梁氏同年所著的《德育鑒》一書,其實與他在逃亡國外時期的政治志業有着莫大關係,而《明儒學案》原書正是他致力於維新運動時的主要思想源泉.本文從《節本明儒學案》的著述背景及內容特色的研究,探論梁氏對清末中國政治前途的感想和主張,對同志的期待以及對中國文化的體會等事.  相似文献   

18.
正《梁任公先生年譜長編初稿》是一部在學界廣有聲譽的著作。此書1936年編成,當年僅油印五十部,分送家屬及知交徵求意見~1。嗣後,1958年臺灣世界書局率先出版排印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又印行了據《初稿》增改的修訂本《梁啟超年譜長編》,并且,即便是稀見的油印本,也借着編入《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之機,於1999年由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影印行世。由此,該編也因多次出版與重印,而成爲易得之書。探  相似文献   

19.
十年前,我們合寫《罪與文學》一書,由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本書聚焦於罪意識與文學的靈魂維度的考察,試圖通過追問罪意識和文學的關係思考和檢討中國文學傳統的局限所在.在這樣的思考背景之下,西方猶太——基督教的原罪觀和懺悔意識很自然就被當成攻錯中國儒家原善觀和君子自省意識的"他山之石".正因爲這樣,我們寫了第五章"懺悔意識與中國思想、文學傳統的局限".  相似文献   

20.
清代宫廷刻書機構武英殿修書處是内務府下屬機構,對武英殿修書處組織機構的研究,是其基礎研究之一。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金良年先生等學術先進將武英殿修書處的組織機構劃分爲監造處和校刊翰林處(或稱校對翰林處),但這一論斷,得不到收録了武英殿修書處官修的《欽定大清會典事例》《欽定總管内務府現行則例》等文獻的支持。根據清代官修政書及武英殿修書處檔案,武英殿修書處分爲互不隸屬的刊刻(事務)系統與編校系統,監造處是從武英殿修書處最高常設行政官員監造這個職位派生出來的約定俗稱的稱呼,校刊翰林處(校對翰林處)是爲處理武英殿修書處的編校事務而組建的臨時性團隊,它們都都不是法定機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