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卷入度的高低影响着受众的新闻互动行为。新闻互动行为中的卷入度的高低与情感认知、媒体消费习惯、参照群体这几个因素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创造性地提出“消息来源卷入度”概念以及“卷入广度”和“卷入密度”两个维度,以揭示作为消息来源的各类公关主体对新闻报道的影响规律和特点.通过分析2001-2010年中国大陆具有代表性的四份报纸的1600篇新闻中,七类消息来源的“卷入广度”和“卷入密度”,发现:1)公共关系的“信息补贴”现象十分普遍,且政府官方一直是中国报纸新闻的最主要消息来源;2)弱势群体在媒体上的声音愈来愈强大,已经开始从“沉默的大多数”逐渐发展为“次要的多数”;3)各类公关主体在与新闻媒体互动时存在明显的选择性和策略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大量的健康谣言,对人民的生命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对在线健康谣言进行辟谣,探索影响辟谣效果的内在机制有利于引导用户做出正确的健康决策。[方法/过程]研究采用2(信息框架:叙事信息vs.非叙事信息)×3(信息来源:质量来源vs.数量来源vs.对照组)、3(信息框架:叙事信息vs.非叙事信息vs.对照组)×2(话题卷入度:高话题卷入度vs.低话题卷入度)的组间实验设计,从信息框架、信息来源、话题卷入度3个方面探索在线健康谣言辟谣效果的影响机制。[结果/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叙事信息与非叙事信息均正向影响在线健康谣言辟谣效果,且非叙事信息的作用效应大于叙事信息;数量来源与质量来源对在线健康谣言辟谣效果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质量来源的效应大于数量来源;信息来源显著调节叙事信息与非叙事信息的作用效应,当信源是数量来源时,叙事信息的辟谣效果更强;当信源是质量来源时,非叙事信息的辟谣效果更强;研究还发现在高话题卷入度组中,非叙事信息组对辟谣效果的影响显著高于叙事信息组,但在低话题卷入度组中,叙事信息和非叙事信息对辟谣效果的影响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剖析舆情卷入风险感知下社交媒体用户非理性行为的生成要素,阐释用户认知—动机—行为之间的关系,为舆情风险治理和用户行为管控提供科学参考。[方法/过程]基于问题解决情境理论,整合风险信息搜寻与加工模型(RISP)和扩展平行过程模型(EPPM),厘清舆情卷入风险感知下社交媒体用户非理性行为影响要素联动关系和驱动路径,从需求触发、认知控制、情绪发酵、行为反馈4个阶段构建舆情卷入风险感知下社交媒体用户非理性行为的生成机理模型。[结果/结论]针对舆情卷入风险感知下社交媒体用户的非理性行为,应从需求引导、信息监管、情感重塑、技术赋能4个方面进行规制,引导用户理性辨识舆情风险并做出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低卷入商品的概念,分析了低卷入商品广告诉求中侧重于情感偏好的特征以及传播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社交媒体是否存在“回音室效应”仍存有较大争议。过往研究多将算法视为信息茧房和态度极化的“罪魁祸首”,因为它营造了单一同质的信息环境,不利于公共领域的健康发展,而异质、多元偶遇的信息则被当作“破茧”良方。本文借助在线-实验法,基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设计了3(亲态度/反态度/平衡态度)×2(高论证质量/低论证质量)的多因素组间实验,尝试探究反态度信息和平衡信息接触对用户态度的实际影响。结果表明,多元信息共存的社交媒体并不必然带来开放理性的舆论环境,同质信息也不必然引发“过滤泡”效应。高质量反态度信息能够缓和或改变个人态度,但对高议题卷入度的人来说,反态度信息反而抑制态度去极化;人们同样会以处理片面信息的确认偏误方式理解平衡信息,但那些无明确立场、低说服意图的平衡信息具备态度修正潜力。因此,在考虑信息质量以及投放信息人群的议题卷入度的前提下,偶然信息投放能够有效缓解舆论极化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数智化背景下,社交媒体的运作逻辑带来公众新闻接触方式的分化,主动寻找新闻和偶然接触新闻成为两种日常化的媒体使用形态。基于2020—2022年间实施的全国性问卷调查及后续深度访谈,考察青少年的社交媒体主动和偶然新闻接触对政治参与的影响。结论表明,两种新闻接触方式都显著促进青少年的线下和线上政治参与,但偶然新闻接触的影响更大。社交媒体新闻接触还通过提升政治知识水平、激发政治讨论及二者之间的链式连接,促进青少年群体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8.
丁娟 《东南传播》2012,(4):83-84
"85后"作为新生一代的代表,对顺应潮流的时尚产品比较敏感。本文认为高卷入产品是一个相对概念,对于"85后"消费者来说,消费相对来说比较昂贵的产品就已陷入"高卷入"。本文先简单介绍"卷入"的含义,根据"85后"的现状列举影响"85后"消费者购买高卷入商品的因素,并简单针对影响因素提出增强"85后"购买信心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田浩 《新闻记者》2023,(4):26-35
数字媒体平台的兴起为用户获取社区新闻与构建在线社区归属感提供了新的途径,这成为我们探讨社区化公众行为的实践基础。本文尝试借鉴新闻卷入研究的理论视角,通过深度访谈方法,探析用户关注社区新闻内容以及参与新闻点赞、分享与讨论等活动的动力机制,进而准确理解数字新闻用户的行为特征。研究发现,用户关注新闻内容的核心驱动力是满足生活需求,用户的情感卷入能够直接激发其对社区新闻的参与意愿,这一意愿转化为参与行动的过程则涉及更多的情境性因素。上述环节表明,用户的知识结构、情感状态与人际关系具有将其塑造为审慎行动者的潜能。本文进一步讨论了新闻用户由“智识个体”走向“智识公众”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不同信息类型变量作为一种外在施加的影响因素来研究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受众的心理因素影响,研究发现接受正面内容组的大学生在认知接受度、情绪改变度方面低于负面内容组,但是行为卷入度高于负面内容组。女大学生的认知接受度、情绪改变度、行为卷入度总体而言高于男生。而且有经济背景的大学生的认知接受度、情绪改变度、行为卷入度总体而言高于无背景对象。  相似文献   

11.
商建辉  赵昱 《青年记者》2022,(22):50-52
本文基于内容分析法,考察新浪微博官方媒体账号发布HPV相关报道时使用的不同主题框架与用户在线疫苗情绪表达的关系。研究发现,官方媒体最常使用医疗框架,而最少使用责任归因框架。医疗框架和救助框架下用户疫苗情绪偏向积极;而冲突框架和利益相关框架下用户疫苗情绪偏向消极。此外,卷入度对责任归因框架和利益相关框架下的疫苗情绪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本文回应了用户卷入度对于框架效应和疫苗接种态度的交互影响,对健康传播研究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实证表明新冠肺炎疫情下公众选择不同传播渠道产生的"自我卷入"程度不一:短视频、微博(或微信)、新闻类APP等移动新传播渠道给公众造成的恐惧感更为显著;电视(或广播)等传统渠道更能影响公众的应急反应,让公众主动采取防护措施,积极进行自我保护和积极应对;但公众在权威信息、疫情进展上对电视(或广播)等传统渠道的期望值更高。主流媒体应从把控信息源头、创新表达形式、布局好舆情监测机制、做好媒体议程设置等四个方面来提高自身公信力,提高公众对主流信息的"自我卷入"程度,以防范可能出现的"信息疫情",维护社会秩序健康稳定。  相似文献   

13.
针对高选择性媒体环境下的新闻是更容易回避还是更容易接触这一争议,文章在梳理新闻选择和媒体环境类型的基础上,提炼了知沟扩大和全民阅读两派代表观点。依据媒体环境(高选择性媒体环境vs低选择性媒体环境)、新闻阅读情况(新闻回避vs新闻接触)、受众主观意愿(有意的接触vs无意的接触)的标准,归纳出八种组合情景。研究发现,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选择表现为“我躲着新闻”“新闻躲着我”“我找到新闻”“新闻找到我”四种传者与受众的关系。其中,“新闻找到我”是近年来出现的趋势,它意味着受众的新闻接触或许是社交媒体的副产品,建议合理编排社交媒体上的娱乐和新闻信息,优化算法推荐,改变媒体系统中新闻消费的结构,促进受众从无意的回避转向无意的接触,实现“新闻找到我”。  相似文献   

14.
黄欣欣 《国际新闻界》2022,(11):120-141
数字技术的迭代发展,赋予和增强了当代青少年多种形式参与政治生活的机会与信心。青少年如何在新闻信息刺激下进入公共领域是一个亟需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以1293名12-19岁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究青少年社交媒体偶遇式新闻接触对网络政治效能感、政治讨论及潜在政治参与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社交媒体偶遇式新闻接触对青少年潜在政治参与具有显著正向作用;(2)网络政治效能感和政治讨论分别在社交媒体偶遇式新闻接触对青少年潜在政治参与的影响机制中具有中介作用;(3)除了单独的中介作用外,网络政治效能感与政治讨论两者间的传递和联合作用还形成了远程中介作用。通过聚焦于青少年的认知发展特点,本文明晰了媒体使用与政治参与之间的内在逻辑,构建了理解青少年政治参与的“使用-效能-讨论-行为”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8,(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成为网民传播政治或社会公共事件等相关信息的重要渠道。本次研究基于全国103所高校3036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探讨了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的传播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传播行为还处于一种比较低的卷入状态;性别、城市等级、学校类型、民族和政治面貌可以影响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的传播行为;大学生的媒介接触、媒介信任和媒介素养也会影响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的传播行为;除此之外,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的传播行为还受到政治信任、政府满意度和政治效能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社交媒体正在成为家庭、学校、同侪和大众媒体等传统政治社会化动因外的又一崭新机构。本文通过分析来自16-25岁青少年的在线和线下问卷调查数据(N=800),集中探讨了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偶然性新闻接触与公共参与之间的关系及二者发生关联的心理机制。本文显示,偶然接触社交媒体新闻不仅有望直接提升青少年的政治兴趣、知识水平、意见表达频率和社会参与程度,还可能以政治兴趣为中介间接影响意见表达和社会参与实践,这一中介过程或可进一步受到个体内部政治效能的有限调节。基于以上结果,本文围绕社交媒体场景下,偶然性新闻接触之于青少年的政治心理和实践以及更广泛的政治社会化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档案社交媒体已成为档案机构最重要的信息传播和公众服务平台之一.开展档案社交媒体准备度评估,摸清家底、科学谋划,是提高档案社交媒体运营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档案社交媒体准备度评估是对各级各类档案机构在开设社交媒体之前能力和意愿相关指标的整体评估,其关键要素包括基础保障、内容创建、内容发布和内容管理等.档案机构可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其开展档案社交媒体准备度评估,并以雷达图形式呈现定性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18.
罗倩 《东南传播》2018,(1):61-62
社交媒体已经融入包括听障青少年在内的广大青少年的日常社会生活中,并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社交工具。听力语言障碍导致大多数听障青少年对信息获取的渠道、手段和能力较弱,媒介接近权与信息福利还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从而导致社交圈子固化狭窄,对其教育、就业以及生活质量造成重要影响,为其融入社会带来了许多困难,社交媒体时代,听障青少年生存环境、信息使用和交流环境与社会主流人群存在显著差异性,部分学者探讨了听障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及社会融入状况,为听障人士接触和使用社交媒介,促进听障青少年融入社会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毛良斌 《新闻界》2014,(4):29-34
研究探讨受众卷入对娱乐教育节目说服效果影响。研究获取196个男性样本,并通过调查的方式获取观测数据。分析结果揭示,对节目故事的兴趣以及对节目角色的喜欢对娱乐教育节目说服效果具有显著积极影响;角色认同和角色期望认同对娱乐教育节目说服效果具有显著积极影响;感知到与角色的相似性对娱乐教育节目说服效果没有显著影响。基于上述分析结果,研究构建得到基于受众卷入的娱乐教育节目说服效果模型。  相似文献   

20.
黄睿彦  王越  王曼 《今传媒》2024,(1):109-112
如今,社交平台已经成为主要信息媒介,但是,社交平台存在的健康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面临一些质疑,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了社交平台中大众对宫颈癌的认知水平情况。综合研究发现,社交平台接触频率和信息卷入度与个体宫颈癌主观知识认知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对客观知识认知水平则无显著影响;社交平台接触频率与宫颈癌污名呈正相关,而信息卷入度与污名呈负相关。基于此,本研究提出相关部门要选择合适的媒介提高健康传播效果、提升内容质量纠正认知偏差、规范平台内容消弭疾病隐忧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大众对宫颈癌的认知和防治宣传工作,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健康传播策略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