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晓培 《中国出版》2023,(14):11-17
舆论极化的治理是维护网络空间公共利益的重要一环,也是将互联网这一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的最大变量转化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最大增量的关键。为进一步探究社交媒体对舆论极化的影响,文章在梳理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立足平台生态的中观视角,从连接逻辑、情感逻辑、数据逻辑和商业逻辑四个社交媒体的主要逻辑入手,探讨其对舆论极化形成的影响,以补充和丰富极化研究版图,并为探索舆论极化的治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提供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2.
3.
许多研究者担忧,以派别化信息接触为特征,社交媒体难免会带来舆论极化,派别对立,乃至社会分裂。使用行动者模型模拟人工社会莫尔国,本研究观察了社交媒体与政治舆论演化的关系。结果显示:(1)社交媒体与舆论极化没有必然联系;(2)社会稳定程度、对主流媒体的干预策略,主流媒体派别观点的极端程度以及信誉,都可能影响舆论演化的结果;(3)只有在社会失稳和主流媒体信誉流失条件下,社交媒体对极化有明显推助作用。本文还讨论了莫尔社会舆论分布模式的涌现机制,模拟研究的启示与局限。  相似文献   

4.
吴文汐  荣雪  李成博 《传媒》2019,(12):18-19,21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演进,事实核查的门槛在逐渐提高,谣言识别的难度日益加大,从“有图有真相”发展为“有视频有真相”,到如今,AI技术的介入使得“视频换脸”技术门槛降低,视频造假也变得轻而易举,传播形式已无法成为辨识信息真伪的关键性证据,如何对谣言进行有效识别和控制,成为智媒体时代网络舆论治理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6.
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法,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对建党百年当天的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官方微博账号发布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媒介事件理论的社交媒体时代适用性.通过对发布内容的情感动员策略分析,发现诉诸情绪感染和诉诸身份认同的情感动员策略更能激发网民的关注,对调动网民情感具有明显的效果,有利于传播社会共识性价值,实现社...  相似文献   

7.
8.
9.
通过话语分析方法,对围绕特朗普弹劾案的4412条推文进行话语分析,归纳出在当下的网络舆论环境下,价值极化的表达行为的四个主要特征:预设立场的再确认、批评的去语境化、极端的表达方式、对行动的直接指向。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技术批判视野下对网络舆论的价值极化现象及其背后的机制进行反思的两个视角:技术可供性视角与平台的政治经济学视角。在数字媒体联结全人类的当下,一种健康而良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有赖人们超越国界与文化、协同形成互联网文化生态的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10.
“长时期”的田野调查传统源自人类学家对异文化小型社区的研究。在移动互联网逐渐成为田野观察和研究的基本情境后,研究者长时间与研究对象共在物理空间的要求需重新思考,田野调查的时间轴应该与正在研究的事物及其活动的时间结构相适应。社交媒体田野作业应建立“常时间”的操作框架,即研究者需要进入研究对象的日常时间里,根据特定地方和人群社会生活的节奏管理和分配田野调查的时间,经常性地返回研究对象所处生命和文化中特殊的时间节点,继而达到一种数字时代开展田野作业的常态,即保持与研究对象网络共存的状态。对田野时间的反思,涉及了田野作业观念、模式以及具体研究方法的重要转向。  相似文献   

11.
祁梦莹  谈欣 《视听》2024,(4):133-137
社交媒体平台在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下,成为重要的辟谣信息传播平台。从技术解释视角探究媒介可供性对用户辟谣信息分享意愿的内在作用机理,探究媒介平台提供的可供性对辟谣效果的促进作用,从而能够在辟谣过程中更好地应用相应的技术手段,达到更好的效果。以媒介可供性和S-O-R模式为理论基础,构建社交媒体用户辟谣信息分享意愿的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到508份有效问卷,结构方程模型的检验结果显示:媒介灵活性、用户能动性、情感表达力、社交联结力、全天化推送五个具体维度下社交媒体平台对用户辟谣信息感知和对辟谣信息分享意愿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媒介生态下,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作为社交媒体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如何看待和使用社交媒体及信息的媒介素养成为大家关心的问题。特别对甘孜藏区藏族大学生来说,媒介素养问题尤为重要。无论是他们作为藏区舆论的重要一极,还是作为藏文化的传承者,抑或作为藏区今后建设的主力军,皆需较高媒介素养。由此,以四川民族学院藏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社交媒体时代他们的媒介素养现状,以便为有针对性地提升媒介素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黄龙 《传媒》2019,(13):47-49
随着时代与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正推动着电视媒介向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向不断进步。在我国大力推动“三网融合”发展的趋势下,电视产业也在实现着从单一内容输出向“内容+服务+体验”的智能电视发展新模式转变。智能电视作为电视媒体、移动互联网媒体、通讯媒体的融合产物,从视听娱乐、智能服务以及网络社交等角度给用户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模式。  相似文献   

14.
周怡帆  郝越敏 《传媒》2018,(8):89-91
舆论引导是我国主流媒体必须要承担的职责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国媒体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的舆情环境更加多元化、复杂化,主流媒体顺应时代进行转型创新的同时,舆论引导工作也面临诸多困难.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作为《人民日报》的新媒体阵地,促进媒体融合、深化媒体改革的同时,也在不断探寻舆论引导工作的新路径,本文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为例,对其舆论引导的创新途径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佟怡儒 《视听》2021,(1):201-202
智能媒体语境中,信息生产、传播的形式千变万化,舆论生成、传播的模式被重塑.社会民生事件中,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呈现新特征.自媒体信息建设充斥主观色彩,舆论引导权威性受挫;信息内爆助推群体极化,魔弹论大势已去;海量机器通信升级内容分发,加速官方与民众话语权对抗.主流媒体为提高舆论引导力,应能动看待形势,把握舆论引导的"时"...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9,(12):58-71
社交媒体的勃兴再度推动从"宗教在线"到"在线宗教"的网络修行模式变迁。基于对湖北省一座山林寺院的信众群体的田野研究发现,被广泛运用的微信等社交媒体编织出一个以都市佛教徒为主体的虚拟媒介网络,信众在其中开拓出新的修行方法和观念,使社交媒体成为一种中介化道场。但"在线修行"无法替代现实修行,当信众诉求从超验世界转入日常生活中的个人境界提升,媒介网络运转的根本动力源于信众内心对该寺院的归属,以及自身"宗教性"在修行实践中得到反复激发和印证。同时,随着社交媒体依赖成为当代生活的独特表征,由此聚焦目前意蕴驳杂的"修行",指向的不仅是狭义的宗教实践,更映照出部分人群抵御社会现代性症结的逻辑和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17.
赵国宁  陈卓 《青年记者》2023,(24):52-55
有关虚假信息与负面情绪的传播研究中,已有研究缺乏对其发生发展机制的深入理解。本研究从应激心理发生机制出发,探讨虚假信息与负面情绪传播的阶段性特征,并尝试提出可能的应对方案。研究发现,由社会潜在危险激发应激反应的个体,情绪上会唤起恐惧、警觉等负面情绪;认知上表现为大脑为应对紧急情况牺牲高级认知功能而引起的认知障碍,使得辨别信息真伪能力下降;在行为层面则表现出对亲密关系群体的分享与帮助,以及对陌生群体的污名化与排斥。个体应激反应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一般为一到两个月左右,因此要正确认识受众从“非理性与情绪化”到“理性”的周期性发展,注意从情绪和理性知识方面加以引导,同时也要从信息技术角度出发,利用算法推荐、大数据实现信息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中外2010-2021年间媒介素养研究的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勾勒了中外媒介素养研究的时空特征,总结了演进历程、热点议题与发展趋势,绘制了媒介素养研究现状的知识图谱。研究发现,国外研究成果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国内“新鲜感”逐步消失;美国的学者和机构均占据主流,国内以双一流高校为主;国外发文期刊涉及传播学、儿科学等,国内集中在新闻传播和教育学;在高被引文献方面,国外关注理论与现实的联系,国内注重理论本身梳理与中国化;从演进历程看,国内外均重视传播生态变化下出现的新概念,但国外研究侧重于定量,国内则多以定性方式评述理论发展;从研究趋势看,除国内外均关注的技术驱动类议题外,国内研究议题越来越具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9.
国内主要6家市场媒体有关"新冠肺炎"在广东防控工作的新闻报道,主要采用了应对与付出、惩罚与警示、为民服务、责任与奉献、科学与知识、成绩与经验、政策保障7种报道框架,建构了良好的广东形象。为做好舆论引导、建构区域形象,还可以更加及时、详实、全面地公开信息;发挥议程设置作用,善于通过隐喻、象征等修辞方式提升报道效果;加强宣传人员的媒介素养,在深度报道中挖掘疫情防控工作的典型故事;注重运用图片、短视频等视觉传播手段,丰富传播内容。  相似文献   

20.
2022年11月,面对河南农民蔬菜滞销舆情,《河南日报》、“学习强国”河南学习平台、《大河报》、新浪微博等联合发起“百家媒体聚力河南公益助农”行动,探索了主流舆论新格局塑造与媒介化治理的新路径。主流媒体重视舆情,提前策划布局,引导舆论传播先机,打破平台数据壁垒,以情感传播重塑社会信任;发挥媒介化治理的社会动员功能,注重沟通互动,拓展媒介化治理的公共决策功能;强调守住民心,通过媒介化治理助力社会治理共同体,助推媒体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