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圣红 《传媒》2016,(12):93-96
近年来,随着手机媒体的高速发展,手机为人们的社交提供了便捷服务.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手机媒体社交功能虽带来了便利,但人们的社交仍然存在“情感交流贫乏”“更感孤独”等现象.本文通过聚焦手机媒体各发展阶段对社交的促进与限制、对媒体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实例研究,提出“建立回归本源需求的社交模式、建构手机媒体科学发展机制”的建议,以便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交流需求.  相似文献   

2.
孙佳 《青年记者》2016,(5):101-102
哈萨克国际通讯社(以下简称“哈通社”)是哈萨克斯坦最大的官方通讯社,其总部设在阿斯塔纳市并在阿拉木图设有分社,其中哈通社北京分社于1993年建立,目前主要用哈语、俄语、英语、中文发布新闻信息,同时为国外哈萨克族同胞用阿拉伯文字传播哈语新闻.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并发表重要演讲《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提出了中哈共同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伟大构想,得到了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全力的支持和认可.随着中哈两国经济亲密度不断增加,两国的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越来越受到两国人们的高度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哈通社于2014年3月14日开设中文网站,并设有时事新闻、政治、经济、社会等专栏,图文并茂,信息量大.  相似文献   

3.
王思涵 《新闻前哨》2023,(14):41-42
随着社交媒体深入生活,“文字讨好症”现象渐渐受到关注,其主要表现为使用语气助词,以规制自我呈现的方式降低被误判为攻击性语言的概率。在以强关系为特点的微信社交中,文字讨好现象呈现出社交异化等问题。结合文本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以及词频分析等研究方式,依据印象整饰理论,研究文字讨好症的表现形式、产生机制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对探讨文字讨好症的破解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去年下半年起,“哈立克”广告宣传在上海造成巨大声势,人们在报纸上、在电视屏幕上、在繁华商街上,几乎到处感到“哈立克”的存在。什么是“哈立克”?这是开设在上海的一家合资食品企业,它的产品对中国人来说,其实是再普通不过的传统食品——爆玉米花。生产商径直把它命名为“哈立克”,激起人们的好奇心理,又用“当今世界上最有营养的保健食品之一”,“能阻止、延缓癌前病变,可以预防肺癌、胃癌、食道癌、膀胱癌”等广告词,迎合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的消费心理,使“哈立克”迅速占领上海食品市场。有人说:“爆玉米花,这种中国最传统的食品名称,在一  相似文献   

5.
郭琦 《青年记者》2017,(32):9-10
移动互联时代,人际关系突破原有以血缘、地缘为基础的礼俗社会,进入跨越时间、空间的全球互联互通社会.人们通过各种社交应用平台构建自己的关系网络,以微信为例,这种“线上线下共勾连、线上维系”的新型人际交往模式,引发人际关系的新类型——“轻熟人社交关系”.人们的交往方式出现了“泛社交化”和“浅社交化”等表征,带来现代社会人们普遍的焦虑心理.  相似文献   

6.
社交网络服务兴起的社会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社交网络国内外发展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交网络兴起的原因,厘清了社交网络的概念及价值,阐述了社交网络的传播特征.笔者认为,人们使用社交网络服务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交往需求,其中的“弱关系”链接能使人们获取所需的有价值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7.
张颂 《中国广播》2005,(9):30-33
当我们说到“交际”的时候,人们就会从人与人的往来接触的社交角度去理解,这是对的。因为,人与人的往来接触,可以通过文字语言或有声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相互沟通,达到传递信息、抒发感情、寄予期望、求得认同的目的。这里,语言并不是惟一的途径,更不是最好的手段。握手、拥抱、眼神的示意……都不是语言所能替代的。列  相似文献   

8.
程程  冯霞 《新闻世界》2023,(10):16-20
在移动社交时代,政务新媒体为吸引受众,兴起了以“萌语言”为代表的拟人化传播潮流。本文以B站“共青团中央”账号为例,探究其运用拟人化手段进行传播的现象和优势。研究发现,媒体借用拟人化的封面、语言和叙事,与受众建立了良好的互动连接。从实践来看,拟人化具有一定的扩大传播效果作用,拟人化手段也在不断丰富升级。在总结长期实践经验上,提出拟人化传播对其他政务新媒体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交媒体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信息传播角色.人们在社交媒体体现的情绪化传播则表现为人们对网络媒体信息内容传授的不理智状态.文章把社交媒体信息传播下,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病理现象归因为社交媒体的情绪化传播行为.社交媒体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的困扰.本文对社交媒体情绪化传播症结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0.
白若男 《视听》2023,(3):113-116
近年来,社交媒体蓬勃发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对个体形象的塑造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人格特性,而社交媒体的“进场”使得个体自我形象的呈现由现实社会逐步迁移到线上的虚拟社交平台中,用户在社交媒体上自我呈现的表演行为与舞台设置显示出新的特征。这不仅影响着人们自我呈现策略的调整,也给人们进行理想化的自我呈现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11.
情境是自我的主我与客我互动的场所,人们在情境中易于顺从其社交规范,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进行自我呈现与情境定义.情境融合导致行为的混乱.互联网技术将情境融合带入社交媒体中,出现了“语境消解”现象.如微信朋友圈利用移动互联网的技术特性和平台设计塑造了圈式社交语境,为用户提供了新的人际语境线索.但由于机器的机械性与人生物性的社交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社交媒体大众传播的本质与用户人际传播需求之间的矛盾,用户依然面临自我意识混乱、语境内情境定义困难、语境界线模糊及隐私问题,所以“语境消解”没有消除,仅是得到了缓解.这体现了媒介的人性化回归趋势.“语境消解”是移动在线社交的常态.我们应该提高媒介素养,建立新型的隐私观和社交规范.“语境消解”问题解决的出路在于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的移动终端带来的去中介化人际传播是这一问题解决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周敬 《新闻前哨》2022,(16):44-46
网络社交与“带货”相融合而形成的社交电商,近几年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发展迅速。基于微信的技术支撑和人际关系架构,微信朋友圈带货现象显示出不同于传统平台带货的半封闭性,人际关系在虚拟空间里被消费。人们对归属感的寻求和社会交换的需要,在拟态环境中被商业化,其对朋友圈社交生态的影响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3.
刘圣红 《传媒》2017,(16):44-46
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智能手机设备的发展和普及,让人们实现了极密切、广泛的相互链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便捷、自主和高效”。随着Facebook、微信用户规模的迅猛蓬勃发展,社会似乎都沉浸在“手机媒体的社交功能让沟通更美好”的陶醉中,在众人皆醉中也有清醒者在思考:手机媒体的社交功能在为人们消除了物理层面的“交流困境”的同时,是否真正满足了人们“内在的、情感的交流需求”?在新的社交网络中,人们是否又陷入了“链接频繁,但情感孤独”的新交流困境?  相似文献   

14.
网络时代,智能手机和社交软件的普及使得移动社交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信息膨胀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时间和注意力越发碎片化的现代人更加钟爱趣味便捷的信息表达方式。应运而生的网络表情符,一方面让移动社交语境呈现出有趣、便捷和表意轻文本性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社交语境意义解读的嬗变性,造成编码者和解码者之间的沟通障碍,注重社交语境便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杜正华  胡晓 《新闻世界》2013,(9):138-139
微博这一新型社交网络平台,让人们看到了“新型公共领域”的曙光,但另一方面,微博所面对的公共领域的私人化现象、注意力承载危机、理性共识难以建立以及商业力量的冲击又对公共领域的构建产生解构效应。  相似文献   

16.
从来没有哪个时代的报纸编辑像现在一样难做,经历了广播、电视、互联网的冲击后,报纸编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已经失去了“媒体”定义的时代.从“多媒体”到“自媒体”、“社交媒体”,再到“泛媒体”,从传播技术、传播理念、接收方式的变化,到传者与受者角色的融合,传媒业的这些新现象,已经复杂到了研究者很难用传统的语言去描述和定义的地步.  相似文献   

17.
徐轶瑛  陈琬 《现代传播》2022,(8):162-168
随着“流量”的重要性日益提升,社交媒体从传播空间、传播主体、传播议题和传播机制上推动了议程设置失焦的产生即为刻意迎合公众的某种需求而罔顾事件的本质属性、过度消费其他属性,造成事件中心议题边缘化、严肃问题消遣化、复杂事件片面化。戈夫曼的戏剧理论为理解社交媒体议程设置失焦现象及其生成机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从戏剧舞台、角色、剧本及表演活动四个角度思考社交媒体的特性,进而引导人们对社交媒体上议程失焦频发原因的分析:社交平台的舞台极化、传播主体的角色狂欢、新闻剧本的议题解构、传播机制的表演体系变迁成为社交媒体发生议程设置失焦的关键因素。这些因素建构了社交媒体议程设置失焦分析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鲁佑文  李德 《现代传播》2023,(12):152-160
基于社交媒体语料素材,归纳总结网络谐音的分类与特征,认为谐音于社交媒体中的涌现和变异是汉语内部、民族心理、文化传播、技术更新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社交网络语境下传统汉字符号的语言变异,具有多元化、戏谑化、隐喻性和浅表化等特征。社交媒体谐音的形成机制可从其自身形成的内在机制即语言机制和外在机制即传播机制两个学科视角进行探讨,前者遵从语言内部结构因素、以拼音输入为主的工具条件、求异心理与趋同心理及经济原则与礼貌原则;后者表明社交谐音的传播可分解为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四个阶段的生命周期。社交谐音遵循快速发展的网络环境,丰富汉语言文化,化解社会焦虑,促进社会交流与合作;也带来语言失范、交流困境甚至社会撕裂等问题,应合理地扩大其正偏离并规避其负偏离现象。  相似文献   

19.
拖延、囤积、焦虑、注意力匮乏、“选择障碍症”“亲密关系恐惧症”“社交恐惧症”“语言学习狂热症”……似乎突然之间,这样古怪的病症在都市人群中大面积爆发。病因暧昧且无计可施。  相似文献   

20.
李超  陈龙 《传媒》2023,(14):91-93
社交媒体时代的新闻回避现象愈加显著。文章在对“新闻回避”进行概念阐释的基础上提出,负面新闻过度、公众对新闻机构缺乏信任、新闻信息过载、社交媒体新闻效能降低四个潜在因素对有意回避新闻的影响显著;无意回避新闻的情况更加灵活多变,主要是因为媒介选择的高度自由化和算法机制实现的个性化。文章认为应该通过推进建设性新闻实践、优化“社交过滤”、增加新闻“偶遇”建立“公共服务算法”等措施来引导公众参与新闻和公共行动,构建面向未来的健康的新闻消费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