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丽霞 《东南传播》2021,(11):101-104
传播社会在征服空间上具有越来越完备的现代性,而在时间掌握上却越来越衰弱,共享信息的传播如今已经远远超过了共享历史的传承.作为族群文化共享仪式的歌仔戏,其媒介时空偏向与时下媒介的时空偏向存有本质性的冲突,这种区别亦是歌仔戏仪式危机的关键之处.其一,歌仔戏仪式的时间偏向于历史、传统、神话、缓慢、重复、集体,这与互联网时间观存有极大冲突.其二,歌仔戏仪式对空间的要求极为讲究,对媒介的物质性依赖极高.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愈后演的媒介物质依赖性愈低,物质性媒介被忽视,由此,文化建筑逐渐被被抛弃.当人们不再重视事物的物质性时,情感性也将被消解,这就是传播媒介扭曲时空的代价——文化遗产传承危机.  相似文献   

2.
冯馨可 《今传媒》2024,(3):122-125
数字媒介改变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是人类记忆传承中必需的空间载体与海量容器,还在重大历史事件记忆的拼接和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可以在互联网媒介空间中上传个人“自传式记忆”,与其他网民交流互动,建立线上展馆和纪念馆来构建集体记忆,并随时存储或查看自己和他人的记忆。数字媒体技术塑造了人们关于各类大型事件多模态式、拼图式的记忆内容。然而,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也使人们的记忆变得坚韧而又脆弱。本文对数字时代下人们关于重大事件的集体记忆行为进行了分析,旨在探索媒介技术的转变带来的全新集体记忆书写方式以及集体记忆内容的重塑。  相似文献   

3.
占琦 《今传媒》2022,30(3):125-127
传统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体育非遗”)口传身授式的“亲身”传承模式面临着传习人减少、传播面变窄的失传危机。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集影、音、像为一体,使身体从时空中的真实存在转换为跨越时空的影像存在,使传统体育非遗由身体“传承”的固态文化转化为影像“传播”的活态文化。从“身体文化”到“视觉文化”,从“被遮蔽”到“反遮蔽”,在传播介质的视觉转向下,体育非遗文化实现了文化迁徙。体育非遗短视频以影像符号为载体,在流行文化盛行的大众文化中呈现出“异项美”,并通过符号互动实现情感记忆和文化循环,为濒临失传的体育非遗文化留存了文化切片。  相似文献   

4.
吴月 《东南传播》2022,(2):128-131
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造成了集体记忆素材库内容的急速膨胀和空前离散,极大地冲击了集体记忆建构的传统机制。在记忆符号与物质残片消失之前,美食短视频作为味觉记忆的集体表征,按照“集体记忆的形成—集体记忆的保存和传承—集体记忆的传播与结晶”的路径,在互联网场域中建构记忆之场,通过视听符号将味觉记忆转化为短视频影像,在时间维度上通过家庭记忆、传统节日等仪式保存和传承城市集体记忆,在空间维度上建构城市群体成员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5.
充分阐述社交媒体对社会记忆的建构传承有助于形成基于互联网的社会记忆发展新态势,社交媒体档案记忆的多元化、智能化,亦可推进发展社交媒体建构传承社会记忆的理论与方法。从社交媒体孕育社会记忆建构传承的新环境以及积极影响、消极影响这三个方面逐层诠释社交媒体的社会记忆建构传承,并对如何发挥社交媒体建构传承社会记忆的积极作用,克服避免其消极作用在媒体平台、档案部门、互联网用户等方面提出了应对之策。社交媒体具有记忆价值、人文情感等特质为社会记忆建构传承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树立数据思维、促进记忆“智造”、建立过滤机制等策略为社会记忆的建构传承提供了普世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6.
晋晓兵 《声屏世界》2006,(12):38-39
近些年来BBS、ICQ、博客、播客、维客以及P2P技术的出现,让互联网的共享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得人们对于接收到的信息可以进行多元化的加工,并让加工后的信息以万花筒般的形态在短时间内扩张到极致,可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然而我们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催生下,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知识共享的极端化。问题的提出网络信息服务(这里指网络作品)作为未来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方向,它利用互联网充分地实现了信息跨时空的传播,极大地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与开发利用,使信息服务的速度时效与空间范围达…  相似文献   

7.
人类记忆与动物记忆的区别在于,人类创造了完善的记忆媒介系统,实现了记忆的外化,从而突破了个体记忆的时空限制。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记忆媒体,正在改变人类的记忆模式。在个人记忆层面,不仅存在对互联网记忆依赖的"谷歌效应",而且搜索引擎明显拉高了个人认知自尊。在集体记忆层面,网上虚拟社区为自传记忆的强化提供了便利,但强化效果仍值得商榷;搜索引擎技术扩大了人类的有效认知范围,人们的认知和学习已经不需要像以往那样依赖于功能记忆的引导,但互联网时代的集体记忆仍然是一种社会建构,一种全新的对集体记忆的宰制方式正在悄然形成。  相似文献   

8.
刘玲 《档案天地》2022,(11):57-60
<正>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提出,集体记忆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保证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及群体意识需要提取该记忆的延续性[1]”。作为“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举办的重大标志性活动[2]”,北京2022年冬奥会(以下简称北京冬奥会)为中华民族书写了一份全民共享的集体记忆。即便盛会已成为历史,这份集体记忆也能编织起现实与历史的联系。然而,记忆与遗忘是一对孪生兄弟。如果没有外力介入,人们头脑中的冬奥记忆必然会随着时间慢慢消逝,  相似文献   

9.
潘天翠 《网络传播》2006,(10):26-27
谈到网络媒体,人们总免不了要提到一个词——“内容为王”。国外叫作“Content is King”。该词首先在国内媒体亮相是1997年,由北京青年报首先提出。当时是互联网发展初期信息资源匮乏,以瀛海威为首的ISP(互联网接入服务商)陷入危机,一些互联网服务商另辟蹊径,提出“内容为王”的口号。这在当时确实为丰富互联网中文信息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互联网初期的幼稚与不成熟,内容服务受“注意力经济”观点的影响,忽视了信息内容的质量建设,随着网络泡沫的破灭,互联网进入寒冬时节。  相似文献   

10.
丁子轩 《新闻知识》2023,(6):27-32+94
对于智媒时代以及未来“元宇宙”时代的交往景观,学界与业界已形成“时空自由”的共识性想象,并依据该想象积极开展学术讨论与产业布局。这种想象虽然具有进步性,但也存在“技术乌托邦”倾向。智能交往网络并不能使人类交往变得更自由,目前交往想象中的个性化、人性化、自由化只是技术深度伪造的假象。在该假象下,人们陷入“技术迷思”,过分追求突破时空界限,而忽视了人本身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实质上,交往自由不在于技术对时空的征服,而在于技术如何帮助人们实现有效的沟通,如何让人更善于交往,如何让人在交往中变得更好。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传承的重要性体现在出版文化和出版宗旨上,传承的主要内容包括完备的知识结构体系、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以及扎实的业务操作能力,同时“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才更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技术以及媒介素养方面的突破。  相似文献   

12.
自古以来,人们以丰富多样的祭祀方式实现血脉的传承,行为的规训和家族的认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指尖轻触的“互联网+祭扫”横空出世,这是传统文化顺应网络大潮的勇敢尝试,通过祭祀场景的构建带来逼真的视觉体验,赢得了不少人的青睐.本文试用媒介场景理论解读“互联网+祭扫”现象.  相似文献   

13.
陕西档案     
《陕西档案》2012,(3):19-19
《档案学通汛》2012.3 《建设“中圈记忆”数字资源库的构想》 作者:徐拥军 当前中华民族面临“集体失忆”的危险,传承中国记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建议国家档案局牵头建设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以档案为主、用各种形式记录和反映华人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的,供全民免费便捷利用的国家级、综合性的数字资源库——“中国记忆”。  相似文献   

14.
当档案记忆和信息时代邂逅,数字记忆无疑是其最美的结晶.扔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感,脱掉“正襟危坐”的旧外套,数字记忆展现出“忽如一夜春风来”的新面庞.数字技术是保存传播记忆的高效手段,要求档案编研记忆顺应其进步进行创新;网络信息时代碎片化的数字信息与连续化系统化的记忆之间的矛盾需要档案编研——有选择的档案记忆来解决.数字记忆传承下档案编研的创新实质上就是选择契合时代需求的数字记忆,以更喜闻乐见的数字技术将记忆传承.  相似文献   

15.
吴晓 《视听》2024,(4):129-132
互联网的时空分离机制为家庭交往中的关系运作提供了更多权宜空间。以微信家庭群为例,结合媒介情境论与关系理论来探究互联网情境下家庭中的交往样态,可得到以下结论:从权威层面,家庭群成员通过“数字借权”和“权宜之策”来重新分配权威;从群体身份层面,家庭群成员以“松散边界”和“时空补偿”来商妥形成群体共识;从社会化层面,互联网使得人们的社会化转变从本体义走向象征义、交往义。  相似文献   

16.
李润阳 《青年记者》2016,(36):84-85
“今日头条”客户端作为一款技术驱动型的新闻聚合类产品,利用爬虫技术从网络中抓取信息推荐给用户,但是这种个性化推荐外接内容的定制机制也曾使其陷入版权困境.2014年,多家媒体或是诉诸法院,或是发布反侵权声明,要求“今日头条”停止侵权、赔偿损失.一时间,这家新兴互联网公司四面楚歌,深陷危机.然而经过一轮整改,“今日头条”实现了突围.  相似文献   

17.
<正> 互联网满足了人们几千年来苦苦追求的“快”和“没有限制”的突破时空的至高境界,实现了人们的自由之梦;它契合了人的原始本性,达到的“自由”的程度超越了以前人们的想像。互联网的开放,让人们前所未有地享受到不受约束获得各种信息、发布言论的自由,但在这个不设防的空间里,信息的自由让色情、暴力、荒诞也四处流传。互联网既是一个充满自由和快乐  相似文献   

18.
刘圣红 《传媒》2017,(16):44-46
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智能手机设备的发展和普及,让人们实现了极密切、广泛的相互链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便捷、自主和高效”。随着Facebook、微信用户规模的迅猛蓬勃发展,社会似乎都沉浸在“手机媒体的社交功能让沟通更美好”的陶醉中,在众人皆醉中也有清醒者在思考:手机媒体的社交功能在为人们消除了物理层面的“交流困境”的同时,是否真正满足了人们“内在的、情感的交流需求”?在新的社交网络中,人们是否又陷入了“链接频繁,但情感孤独”的新交流困境?  相似文献   

19.
杨红霞 《传媒》2016,(16):46-47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使传统媒体陷入举步维艰的生存困境。高校校报亦未避免被边缘化的命运,发展形势更为严峻。受众的流失使许多高校校报成为办报人的“自娱自乐”,陷入生存困境。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校报求得生存的唯一途径是与新媒体实现合作共谋,走媒介融合之路。校报可以发挥其权威性、导向性、史料性特点,以互联网推进自身改革创新,确保其校园主流媒体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3G时代已经来临,这种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而运用新的传播技术进行经营的商机也大增.这对传统媒体来说究竟会陷入新的危机,还是从中带来商机?应当说挑战与机遇同行、危机与商机并存.就看你能否抓住机会,关键是创新能力的强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