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完《小珊迪》一文,我问学生:“你们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人感动?”学生有的说,小珊迪再三请求“我”和同事买火柴时让人感动;有的说,小珊迪被马车撞倒后,还不忘叫弟弟送零钱让人感动;有的说,小珊迪临死前心里还想着弟弟小利比……学生  相似文献   

2.
朱华贤 《师道》2005,(9):43-44
一位老师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在分析完课内容之后,她说:“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请直截了当地提出来。”学生们有的木然,有的互相看看,有的埋头不语,无一人举手。见无人响应,老师又重复了一遍。停了一会儿,一个平时很爱举手的虎头虎脑的男生终于站了起来问:“老师,课第二小节说‘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蜷一下腿,都有可能被敌人发觉’。第五小节义说‘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扭转头一看……’前面说必须‘纹丝不动’,后面怎么能‘扭转头一看’?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相似文献   

3.
有这样的一个教学片断让我久久难以释怀:有位教师在教学《小珊迪》时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小珊迪一看见我就难过地对我说呢?”接着让孩子们找出有关语句朗读并思考,然后,他请一位小男孩子来读。这男孩子慢慢地站起来,低着头颤着声音读道“可怜的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就……难过地对我说……”声音始而断断续续,  相似文献   

4.
还有1便士呢     
人教版第七册第31课《小珊迪》一课讲了诚实善良的小珊迪为了换回零钱而被过往马车轧断双腿。文中讲了那位先生给了小珊迪1先令(等于12便士),小珊迪的弟弟送回找回的4便士时说道:“珊迪受伤了。不能来了。一辆马车把他撞了,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还有7便士也不知道哪儿去了?”细心的学生发现:“老师,你不是说1先令等于12便士吗?可这里只有11便士,还有1便士呢?”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疑感,也让我感动一片茫然。是啊!在备课时我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小珊迪给留下了1便士。  相似文献   

5.
张渊 《内蒙古教育》2002,(10):37-37
一、重视“学会做人”学习新知时,注意让学生自己“质疑问难”,成为思想者、发现者,并为他们创设理想的问题情境。在学习完《我的战友邱少云》之后,我问学生:“对于课中的人物表现,你们有什么感想?”大多数同学都对邱少云赞不绝口,有的说他意志坚强,有的说他有集体观念,有的说他有极强的纪律性,有的说他是一名伟大的战士。这些说法各具见地,我很满意,觉得这堂课有很大的收获。这时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文中的‘我’也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我和同学们都很惊奇。他接着说:“‘我’和邱少云是战友,我眼睁睁地看着…  相似文献   

6.
李明 《四川教育》2006,(6):36-36
[案例]《小珊迪》 (一生在熟读课、小组合作探究后提出了“小珊迪的死”是否与法律有关的问题。) 生:“我”让小珊迪去换零钱被马车轧断了双腿该负法律责任,马车车主把小珊迪双腿轧断了也该负法律责任。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何无人问津?  相似文献   

7.
赵挚 《湖南教育》2005,(18):19-19,22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不光是一种时尚口号.它已内化为许多教师的教学实践。小学语文教学,开始出现“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可喜景象,但在前进中。我们也有困惑:学生的独特感受真是无奇不有:教《雷锋日记》一课.有的学生说“我不想当雷锋那样的‘傻子’”;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有的学生说“这只弧狸真会想办法.我想向它学一招”,面对学生的这些感受,教师应该怎么做?  相似文献   

8.
上课伊始,学生就问:“什么是‘先令’和‘便士’?”如何处理这个似乎节外生枝的问题?教师先让学生阅读课文,认识“先令”和“便士”的内涵。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很快明白了“先令”和“便士”都是英国的货币单位,并且从“我”没有零钱,拿出1先令让小珊迪找零,知道先令币值大于便士。接着,教师顺势提出1先令等于多少便士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粗心的学生说:“1先令等于4便士,从‘这是您那个先令找回来的4便士’得出的答案。”稍微细心的学生说:“1先令等于5便士,因为‘我’买火柴还用了1个便士。”更细心一些的学生说:“‘我’买火柴用了一个…  相似文献   

9.
李春 《四川教育》2005,(2):58-58
课堂的精彩常常源自于预设之外的生成。案例中一个小小的意外“我不喜欢小珊迪”打乱了教原来的教学程序,也改变了教的教学思路。这个意外是一个收获,引发了更多孩子的思考。教没有忽略这个教育的契机。不是简单地把答案摆出来,而是通过引导争鸣,让孩子们在自由的言谈中掌握了课的重点、难点。连刚才说自己不喜欢小珊迪的孩子也说:“我现在喜欢小珊迪了,但我喜欢的是他的品质,而不是他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一)“鲸”字妙解学习《鲸》这篇课文时(课前曾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我刚写上课题,孩子们就针对“鲸”的字形提出了自己的创见。一个孩子说:“老师,我认为‘鲸’实际上是一个错字,因为通过预习我们都知道鲸是一种哺乳动物,不是鱼,怎么能写成鱼字旁呢?”另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想是因为以前科技不发达,人们对鲸有着错误认识,以为鲸是鱼,把‘鲸’写成了鱼字旁,现在科技发达了,人们知道了‘鲸’是哺乳动物,就应该把鱼字旁改写成反犬旁。”又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认为‘鲸’不是错字,不应该改。因为‘鲸’是形声字,右边的‘…  相似文献   

11.
案例:初三政治教师蔡老师,准备在时政课上作《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入世》的讲座。当他说到“‘WTO’是何意?”时,下面一男生插嘴道:“就是‘打屁股’呗。”引起同学们一阵哄笑。蔡老师没有责怪这位学生,示意他说说为什么要叫“打屁股”,这位学生说道“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到2001年才终于加入WTO,这无形中不是被‘打屁股’了吗?蔡老师笑着点点头,告诉学生“WTO”是“世贸组织”的英文缩写,然后要求学生就“WTO”这一缩写随便插嘴,发表自己独创性的见解。有的说:“‘W’代表‘我们’,‘T’代表‘T型舞台’,‘O’代表…  相似文献   

12.
即将结束《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教学时。我按照惯例让学生质疑问难。一只小手“欲举还体”。一脸的“矛盾”。表情极其困惑。我就请他起来,说说心中的疑问。他严肃地说:“老师,书上说‘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可我看了插图,这是一栋两层小楼,我数了数,大约有十几间房屋.而且房子周围环境优美。从外表看。比现在的别墅都漂亮、气派,我觉得那房子够大了,为什么说‘小了一点’呢?”  相似文献   

13.
师生合作学习--现代教学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格情境上课铃声响过之后,江老师说:“昨天,大家对《江畔独步寻花》一课都进行了预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我们先学前两句,看看这两句写什么。你们先默读几遍,边读边体会,想好了就可以举手发言。”老师的话音刚落,一只只小手就举了起来。生1:“头两句,写黄四娘家的花很多,‘满’字是写花多,‘千朵万朵’也是写花多,多得把花枝都坠低了。”生2:“老师,我不同意他说的,诗中写的是‘压枝低’,写花多得把花枝都压低了,是花在上面。他说‘坠低了’,虽然也是说花多,但那是花在下面……”老师:“我也同意xx同学的…  相似文献   

14.
在一节排球课上,课前我宣布课的主要内容是正面下手垫球时,学生们无精打采的,有的说太打手了,有的说垫来垫去没意思。我突发奇想“那我们来一场挑战赛吧!”话音刚落,学生们“刷”的一下安静了下来,我继续说:“谁能自己垫球,或两人互垫从篮球场的一端垫到另一端,中途不掉,我们就封他为我们班的‘排球垫球冠军’或‘排球垫球最佳搭档’”。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案例案例一为加深学生对小珊迪“诚实善良”美好品质的感悟 ,一教师这样引导 :师 :课文已经读过几遍了 ,此时 ,你有哪些问题呢?生 :如果小珊迪受伤后没有让弟弟送还零钱 ,那位先生会责怪他吗?生 :如果小珊迪没有受伤 ,事情会怎么发展呢?生 :如果小珊迪没有受伤 ,他会怎样花那十一个便士呢?(其他学生发言略)师 :下面请大家各自选择一个问题 ,通过想像写一个片断。(学生写好片断后指名朗读)生 :小珊迪换回零钱 ,随即往回走。可就在这时 ,一辆马车迎面驶过来 ,只听“啪”的一声 ,他重重地摔在地上。他只觉得全身麻木 ,站起来低头一看 ,…  相似文献   

16.
《小珊迪》(“九义”教材六年制第七册)一照顾你呢?”’这段话是珊迪对“我”说的,而这段文,“可怜的珊迪躺在一张玻床上,一看见我就话中“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难过地对我说。‘我换好零钱往回跑,被马车撞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这是小小利比说的倒了,轧断了两条腿。我就要死了。可怜的小话9珊迪说话的对象由“我”转向了小利比,说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话的前后缺乏一致性。应该把“你”改为“他”字。是“他”不是“你”@廖建华$四川仁寿县教研室~~  相似文献   

17.
丰万华 《教育文汇》2007,(11):35-36
我刚走上讲台,刘一松便在后面站起来说:“老师,我姥姥家附近欠河上的‘火烧桥’比‘赵州桥’还古老。”我心里禁不住“格登”一下,今天上《中国石拱桥》.课还没开始便窜出了一匹“黑马”。还没容我说话,刘一松又说:“听村里人说,那桥是谢安修的,咱们历史书上讲,谢安是晋朝人,比李春还早一百多年呢。”学生们听了兴致很高,把目光全投向了最后一排的刘一松。  相似文献   

18.
一位教师教学《小珊迪》一课,当教到“这个男孩在破衣服里找了一会儿,然后问:‘先生,您是买珊迪火柴的那位先生吗?”’这句话时,先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接着要求学生分析这句话在内容上的顺序是怎样的。学生在议论中得出结论:这句话在内容上的顺序是,小男孩先在衣服里找钱,后问作者。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在句子中拎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相似文献   

19.
“叮铃铃……”上课铃响了。这是一节作文课,陈老师大步走进教室来,笑嘻嘻地说:“今天我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两元钱能买四只大母鸡’。”同学们哄堂大笑,有的笑得连腰都直不起来了,有的说不能,有的说是假鸡。  相似文献   

20.
[片断回放] 生:“我”让小珊迪去换零钱被马车轧断了双腿,“我”该负法律责任;马车夫把小珊迪双腿轧断了也该负法律责任。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何无人问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