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豫东平原,万木吐翠。三月三十一日上午,新华社社长穆青一行,乘车径直驶向宁陵县石桥乡万庄村。一九六五年冬,穆青带领记者到豫东采访,计划报道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的事迹后,再向读者介绍宁陵县植树老人,人称“老坚决”的潘从正。不料,由于全国政治形势的变化,这一计划被中断了。直到一九七九年三月,穆青的这个愿望才得以实现,同陆拂为合写了脍炙人口的报告文学《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七个年头过去了,潘老生活得咋样?苗圃变得如何?……对潘老的强烈思念,驱使穆青故地重访。  相似文献   

2.
1989年,2月3日,河南省林业劳动模范、穆青的知交潘从正去世,次日,穆青即发来唁电致哀。之后,他又应宁陵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为潘从正书写了碑文。碑文以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3.
说起被誉为“人民记者”的穆青,人们会自然地想起焦裕禄、王进喜、吴吉昌、潘从正等一大串响亮的名字,这些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象征的英模群像,到今天为止,仍然深深地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地克服艰难险阻去争取胜利。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如何去学习和研究穆青,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实践他扎根最基层锲而不舍的“淘金”精神。穆青在新华社做了几十年的官,始终没有离开过采编一线。他无数次地离开繁华的北京,驱  相似文献   

4.
穆老一生热爱农民。他不止一次对我们说:“农民最可怜,也最吃苦,最淳朴、厚道。什么时候占人口80% 的农民富了,中国才真正富了。1965年冬,他采访了宁 ”陵县万庄林场的省林业劳模潘从正,写出了影响全国的《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潘从正种树坚决,外号“老坚决”。从此他就  相似文献   

5.
说起被誉为“人民记者”的穆青,人们会自然地想起焦裕禄、王进喜、吴吉昌、潘从正等一大串响亮的名字。穆青的作品使20世纪的新闻史熠熠闪光,同时也成就了他在新闻界泰斗级的地位。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如何去学习和研究穆青,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实践他扎根最基层锲而不舍的“淘金  相似文献   

6.
反映中国新闻界代表人物穆青的纪实性传记作品《穆青传》近日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2月28日举行了首发式。穆青是“喝延河水”成长起来的新闻工作者,在广大读者中享有崇高声誉。在20世纪的新闻史上,许多新闻名篇是与他的名字连在一起的,焦裕禄、吴吉昌、潘从正……这一个又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正是通过穆青和他战友的笔,传播到人们的心灵深处。29万字的《穆青传》,以大量翔实的史料、口述和日记,真实地再现了穆青不平凡的一生,准确地刻画了他崇高的精神世界及性格特征,生动地展示了他对共产主义信念的坚定不移,对人民群众发自灵魂深处…  相似文献   

7.
说起被誉为“人民记者”的穆青,人们会自然地想起焦裕禄、王进喜、吴吉昌、潘从正等一大串响亮的名字,这些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象征的英模群像,到今天为止,仍然深深地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地克服艰难险阻去争取胜利。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如何去学习和研究穆青,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实践他扎根最基层锲而不舍的“淘金”精神。  相似文献   

8.
今年3月1日,我们电台播出了一封来自新桥乡荣庄村的听众来信,题目是《镇压麦田要因地因苗制宜》。3日,荣庄村来了一位村干部,气呼呼地找到我,说信中提到“荣庄村非让每人镇压一亩小麦不可”是假的。接着他质问:“电台能不能说假话?”我说:“我们绝对不允许搞失实报道!”他一听,拍桌子说:“明天我也写一篇假的,你也得给我播!你说不让搞事实报道,不就是叫说瞎话吗?”原来他不懂我们的新闻术语,误把“失实”当“事实”了。一场误会,使我想到广播新闻,起码有两点要注意:  相似文献   

9.
院系动态     
本刊讯从7月5日到12日,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开展了“重走穆青路,看中原崛起”大型采访活动。这次活动是该中心穆青研究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分为豫东、豫北和豫南三个采访团,寻访今昔巨变,感受穆青的新闻职业精神和“勿忘人民”的崇高情怀。沿着穆青当年采访的足迹,采访团先后到兰考、宁陵、扶沟、林州、辉县等15个县市,在焦裕禄、任羊成、“老坚决”穴潘从正雪等模范共产党员曾经奋斗过的地方,进行了深入采访。所到之处,师生们常常被模范人物的奋斗精神所深深打动,更加钦佩穆青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从而对“新闻界的楷模,‘三贴近’…  相似文献   

10.
刘通 《青年记者》2017,(2):125-126
在20世纪的中国新闻史中,有不少新闻名篇佳作都与穆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焦裕禄、吴吉昌、潘从正……一个个党员群众的光辉形象,通过穆青的新闻作品,深入几代中国人的内心,成为时代精神的代表. 通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我们认识了为人民服务的好书记焦裕禄,被他身上所体现出的共产党员的优良品格所感动.这篇饱含深情的作品,也深深折射出穆青和焦裕禄之间对于人民的那份深厚感情的共鸣.焦裕禄始终把“服务人民”放在第一位,穆青把“勿忘人民”作为一生的信条,有人因此称他为“新闻界的焦裕禄”.  相似文献   

11.
1966年初,新华通讯社社长穆青在河南省林县,采访了修建举世闻名红旗渠的一位特等劳动模范,事迹催人泪下。一篇歌颂英雄业绩的长篇通讯还未诞生,“文化大革命”爆发了,通讯夭折。更令人遗憾的是:材料不翼而飞,不知下落。25年过去了,作者虽然与采访对象只有一面之交,可怎么也忘记不了他那感人的事迹,心中充满了遗憾和内疚。为什么穆青对这位劳动模范难以忘怀呢?  相似文献   

12.
今年1月22日上午,笔者和湖北“集报大王”徐孔章先生,按约定的时间来到新华通讯社拜访穆青同志.穆青认真地听取了徐孔章先生有关筹建“中国报刊碑林”远景规划,并翻阅徐孔章先生带的一些资料以及新闻界对报刊碑林的报道,肯定地说:“建造一座中国报刊碑林很有意义,我很赞成,大力支持.我国报刊种类很多,要全面规划,分批实施.先可把我国一些主要的报纸、杂志,有代表性地选择一些,突出表现好的东西,不要把好的淹没了,搞一个小的、精致的精品碑林.这样好办些,也利于游人参观,不要贪图大规模.”穆青说完这番话后,稍微停顿了片  相似文献   

13.
一去年7月,我们在一家杂志上看到一篇写穆青的文章:《他爱那万顷麦浪》,深深地被穆青那种对人民怀有深厚感情的事迹所打动。文章其中有一段写了穆青对往事的“内疚”: 1966年初,穆青到了河南林县红旗渠工地。有个叫任羊成的,整天腰部捆着粗绳子,让人从山顶送到悬崖中间打炮眼,除危石。他的腰部被绳子磨出了血泡,一片血肉模糊。下来后,妻子一边帮他脱衣服,一边抹眼泪。为此,穆青专门拜访了任羊成,请他脱下衣服,看到的是,他腰部的一圈老茧。“‘文革’爆发后,文章没有写成,资料也遗失了,真可惜。我怎么也忘不了那腰部的一圈老茧。”穆青说。 25年过去了,穆青作为一个在新闻战线上工作了40多年的老记者,一次普通的采访,为什么会使他始  相似文献   

14.
长期的接触和情感孕育,终于使我写出一篇获得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省地市报好新闻一等奖的通讯:《绿丝带结下的友情——记新华社社长穆青和农民潘从正的友谊》。它是历经了四年采写而成的。采访始于1986年4月15日。那是穆青第四次走访“老坚决”不久,我和地委宣传部的一位同志结伴专访潘劳模。当我提出要在“老坚决”家里吃、住时,宣传部的同志出于好意,劝说回县委招待所住宿,继而又提出“带被子下乡”的建议。我一再坚持己见,婉言谢绝。  相似文献   

15.
一去年7月,我们在一家杂志上看到一篇写穆青的文章:《他爱那万顷麦浪》,深深地被穆青那种对人民怀有深厚感情的事迹所打动。文章其中有一段写了穆青对往事的“内疚”:1966年初,穆青到了河南林县红旗渠工地。有个叫任羊成的,整天腰部捆着粗绳子,让人从山顶送到悬崖中间打炮眼,除危石。他的腰部被绳子磨出了血泡,一片血肉模糊。下来后。妻子一边帮他脱衣服,一边抹眼泪。为此,穆青专门拜访了任羊成,请他脱下衣服,看到的是,他腰部的一圈老茧。  相似文献   

16.
通讯的主题,即通讯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文以意为主。”衡量一篇通讯写得好坏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主题是否正确,是否深刻。因此,提炼和深化通讯主题是写好通讯的一项基本功。怎样提炼主题?首先要追求“高”与“阔”的认识境界。“高”即立意高远,“阔”即思路开阔。即要把采访来的材料,放在特定的形势下,站在时代、全局的高度,找出它们在此时此地所显示的特征,进而挖掘出事物本身所蕴含的最有现实意义的思想。穆青同志写的《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就是一篇主题深刻、针对性很强的优秀通讯。这篇通讯通过77岁的老共产党员潘从正长年累月坚持植  相似文献   

17.
《新闻实践》2004,(1):12
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吉炳轩2003年12月26日在“穆青作品首发式”上的讲话中宣布,中宣部决定,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向穆青同志学习活动,同时开展“在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讨论。 他说,当前,全国新闻战线正在广泛深入地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学习教育活动,上述决定是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为了加强新闻队伍建设,配合正在开展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作出的。决定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以穆青同志为榜样,对照穆青同志的事迹,认真讨论“在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党的新闻工作者”,继承和发扬党的新  相似文献   

18.
信息窗     
《新闻知识》2004,(4):63-64
陕西日报召开“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事迹报告会 陕西日报社2月17日在陕报社处级以上干部和编辑记者中举办“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先进个人事迹报告会,特请新华社高级记者杨润本回忆他和穆青同志在一起工作的经历,介绍他看到、听到、感受到的穆青同志的人格魅力和他从穆青同志身上学习到的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优秀品质;西安晚报高  相似文献   

19.
当代著名记者穆青同志在他半个多世纪的新闻工作生涯中,无论是在延安,还是在东北做战地记者,无论是在新华社做领导工作,还是1993年离休以后,一直没有忘记手中的笔是人民给的,没有忘记去写人民,去写家乡父老,去写普通人。在他的笔下,焦裕禄、吴吉昌、王铁人、潘从正……这些人物,他写一个、响一个。穆青同志采写的人物报道,看后之所以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产生很好的传播效果,究其原因,是这些人物报道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个性。这些特色和个性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真情实感,有感而发。穆青的人物报道,看后之所以令读…  相似文献   

20.
文有仁 《新闻实践》2003,(12):15-16
穆青同志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在这些日子里,我脑海里一直翻腾着他的形象。我同穆青接触不多,但从亲身感受到的几件事已给我留下一个印象:穆青是人民记者的榜样。我1956年从解放军转业到新华社后,由于长期在国际部工作,直到1966年初才知道穆青。这年年初,天寒地冻,新华社大礼堂的大厅和二楼挤得满满的,穆青做兰考采访见闻报告,介绍焦裕禄的事迹。当讲到焦裕禄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去世,兰考人民痛悼焦裕禄时,穆青哽咽了,无法讲下去。原本一片静寂的大厅出现了轻轻的啜泣声。穆青停了片刻才继续讲。看来,穆青不仅广泛深入兰考采访,而且整个感情同兰考人民融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