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在建立数学模型的同时要找到题目中图形上的隐含条件,就是我们学习几何的思考方向,本文从图形中特殊角、特殊点和特殊线等方面去挖掘图形的隐含条件。  相似文献   

4.
例1 1mol甲醛蒸气溶于12mL乙酸后,再加入1g果糖和12g葡萄糖,所得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  相似文献   

5.
所谓隐含条件就是题目条件或解题方法中含而未露,不易察觉的条件.由于条件的隐蔽性,使不少同学在解题时因忽视或无法对它进行有效的挖掘而引起思维不严密,导致解题半途而废或结果解错.现举例说明挖掘隐含条件几种常用方法. 1 在题目条件中挖掘隐含条件 例1 方程2236(1)10xmxm-- =的两根均为虚根,且两根的模之和为2,求实数m的值. 错解 设方程2236(1)10xmxm-- =的两根为,ab,则,2(1),mbaab= =-ab 213m =,由条件得||||2,ab = ∴||1a=即1aaab==, ∴2113m =,∴2m=? 剖析 这种解法的错误原因是忽视方程两个根均为虚根中隐含的条件. 正解 实系数…  相似文献   

6.
正确解题的关键之一在审题 ,准确审题的难点在于发现隐含条件 .在某些物理问题中 ,有一类条件隐含在插图里 ,由于这类条件常被忽视 ,致使解题时束手无策 ,因此有必要对之加以分析 .图 1先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将图 1中拉线开关和螺丝口灯泡接到照明电路的两根导线上 .”易看出正确解答此问题的关键是确定照明电路的火线 ,而命题者将“火线”这一条件隐含在“保险丝”这一插图中 .这就要求审题时仔细观察 ,勤于思考 ,善于联想课堂实验和生活经验 ,而这正是发现这类隐含条件的关键所在 .下面结合例题进行分析 .  一、图形之间相隐含图 2  …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电教》2003,(10):47-47
分析近年来各中考及竞赛卷中的化学计算题,可知涉及运用质量守恒关系的知识内容较多,且解题较复杂。在解化学计算题时,若善于挖掘条件,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关系,会使复杂的解题过程变得简单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小学生由于粗心大意会经常看错题目或算错结果,这样就有了一些关于计算出错的题目,那么我们用什么方法解这类题目呢?我们不妨把它分为几类:一、题目中出错误解这类题,要利用加、减、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顺着“错误条件”,认真分析隐含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例1小亮做减法计算题时,把被减数个位上的3写成了8,把十位上的0写成6,这样计算的差是203,正确的差是多少?分析:被减数个位上的3写成8,被减数增加了:8-3=5,十位上的0写成6,被减数增加了60,这样错写的被减数比原来多:60+5=65,根据差的变…  相似文献   

9.
近年高考化学新信息题不仅情景新、陌生度高,而且设置干扰信息,隐含巧妙,一些学生不能迅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加工、转化、重组和利用,在不知不觉中走入解题的误区,中了命题者设置的圈套,归纳起来主要有下面几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在解题过程中,必须认真审题,弄清题意所蕴藏的隐藏条件,这是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本文对同学们在解三角函数题时常常出现的错误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11.
12.
13.
例 己知sin α cos β=1/4,求cos α sin β的取值范围. 解析 因为已知条件比较简单,故求解时应该注意题中的隐含条件.  相似文献   

14.
在数列解题中,因概念理解不透,审题不严,考虑不周或忽视隐含条件致误者时有发生,为此,本文通过几个典型案例的剖析,谈谈解数列题中的常见错误与防范.  相似文献   

15.
由于双曲线与其他两种类型的圆锥曲线在形式上有较大的差别,所以解双曲线题时容易出错.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双曲线的定义和性质的认识和理解不透彻,二是变形与转化过程中有漏解现象,三是对隐含因素的挖掘不足.下面分类说明.  相似文献   

16.
简答题的解答过程通常有四个步骤:(1)审题;(2)寻据;(3)推理;(4)作答.“审题”的目的在于了解题目说什么,怎么说,通过辨析题目中的重要字、词、图、景,弄清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和解答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有关函数问题,历来就是中考的重要考点.有些问题看似不难,但若数学概念模糊,掌握知识不够全面,或粗心大意忽视隐含条件,或考虑问题不周密,加上思维定势的影响,就会形成错误的判断,产生错误的理解,导致错误的结论.现略举几例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18.
方程问题,历来是中考的重要考点,含参一元二次方程更是屡见不鲜.有些问题看似不难,但若数学概念模糊,掌握知识不全面,或粗心大意,忽视隐含条件;或思维不慎,顾此失彼;或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以偏概全, 就会产生错误的理解,形成错误的判断,导致错误的结论,从而误入"陷阱".现就几类常见错例剖析如下,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